初中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探究
2009-01-18魏永红
魏永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而思维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但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有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学生的问题意识很差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因而在新课程标准下,问题情境有其更广阔的天地,创设成功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新课标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和谐的统一。
创设教学情境的关键在于找准切入点,也就是要找准最易引起学生好奇、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找准了切入点,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
一、激趣设疑,诱发思维
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要以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否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在讲“浮力的利用”一节内容时,可设疑:“轮船都是钢铁做的,为什么却能浮在水面上呢?”学生对此现象司空见惯,但却不知其因,感到迷惑不解,形成认知冲突,急于知道其中原因,从而诱发其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始终在兴趣中愉快地投入学习,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又如讲杠杆时,创设如下教学情境:根据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我独自一人能把和我一样重的大石头撬起吗?这时学生会回答“能”,于是就请学生模拟一下教师用硬棒撬动大石头的情境。然后再问:老师能不能用一根硬棒把地球托起来呢?学生就会产生很大的疑虑:地球那么大,怎么撬得起呢?这时要肯定地告诉学生:只要条件许可,一定能。学生就会想:老师需要的条件是什么呢?这时再引入课题:杠杆。
二、运用实验,设以实验探究为背景的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必定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这种方法较为直观,也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讲述初中物态变化中的汽化现象时,教师可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过一会儿字迹没有了;在讲压强时,请学生把铅笔拿出来,把尖端和平端分别抵在两个手指间,用力挤压,两手指疼痛程度不同,使他们联想到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后,再由教师讲解,这样比刚上课就直入主题好多了;在讲浮力时,先用弹簧秤称出重力相等的铁块和铁盒的重力,并强调它们的重力相等,都是铁做的,然后先把铁块放入水中,结果铁块下沉,再问:若把铁盒放入水中会怎样?学生会产生争议,然后再做实验。这样既加深了印象,又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再如讲“灯的亮度取决于灯消耗的实际功率的大小”时,可做演示实验:将40W与100W的两白炽灯串联后接在220V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中,似乎应该是100W的灯较亮一些,而实验现象却是40W的灯较亮,100W的灯几乎不亮。这使学生感到困惑不已,然后积极地在讨论中思考、分析问题。
三、创设以自然和生活为背景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解释自然和生活现象的能力
大自然五彩缤纷,物理现象比比皆是。选择一些身边的事例,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事例,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通过这些活生生的事例,提高学生分析身边出现的各种物理现象的能力。如上课的时候难免有时会遇到雷电交加的情景,这个时候,我对学生们说:你们知道雷电是怎么回事吗?你们知道雷电发生处距离我们多远吗?你们知道雷电会带来什么问题吗?现在我们可以学习一下。情境的灵活应用会使教学充满魅力。
四、运用想象,拓展思维
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谈不上创造。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为此,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如教学中可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没有摩擦力的世界是怎样的?没有重力的世界是怎样的?如果人变成磁体,世界是何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大胆设想。否则,我们极有可能会抹杀下一个“牛顿”或“爱因斯坦”。
五、通过“表演”,升华思维
教师的表情、态势、语言等都可以配合实验或问题创设情境。著名的物理学家严济慈教授在谈到上课的艺术时也说过“上课像演戏一样,要进入角色”,可见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可以通过“表演”来实现。例如,当学生回答正确时,送上一句赞美的话,用“解法巧妙”、“见解独到”等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的微笑和“请坐下,下次努力”的话会帮助他们消除紧张,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教师抑扬顿挫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讲述和恰当的手势及其身体语言,都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境,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