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语文兴趣缺失原因浅析

2009-01-18牛丽萍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12期
关键词:考试语文教师

牛丽萍

语文教学中有一种怪现象,即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随年级的升高而降低。一次素质调查显示,小学一年级学生对语文的喜爱率为65.3%,初中三年级为39.4%。出现此种现象的,笔者感慨颇多。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开发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格,使人文素质成为学生人格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他们的人生产生积极影响。所以,语文教学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起着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学生品位、精神境界即完成人格完善的作用。但是,在实际中,语文却成了最受学生、家长、社会漠视的课程。应当承认,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物质富裕的时代,但同时这也是一个人心浮躁的时代。社会上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学,学生仅仅把语文当作通往高考的敲门砖,当作工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社会的原因。但是,教师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其表现如下:

一、一切从考试出发

虽然语文改革搞了这么多年,但收效甚微。不少中学生阅读不懂句读,不解语义;写作则错字连篇、语句不通;听话则不得要领、不明主旨;说话则词不达意、语无伦次。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受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把教学变成了指导考试的工具,考什么就教什么。平时教学中,重视思想内容、轻视词语段落;重视篇章结构、轻视语言运用;重视文学文体、轻视实用文体等等。久而久之,学生都成了考试的机器,难道机器对语文能有兴趣?

二、忽视语文多义性特点,简单传授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们的教师却根据教学参考书,强求学生接受一个共同的“哈姆雷特”形象。教师们将教参视为神明,虽然腹诽,却也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唯恐考试时出现有关内容,学生的答案对不上号。“语文阅读是对话”,对话是多重的,涉及到作者、作品、读者、编者等多个因素,读者在教学中即是教师和学生。可我们的语文教师却恰恰忽视了其中的重要一环:学生。阅读课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变成了强买强卖的关系,阅读课变成了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长此以往,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有何奇怪?

三、重视知识积累,忽视知识得来的过程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学习的两个关键点,即积累和语感。积累不仅指语言知识的积累,也包括着对其承载的感情、文化等的积累。语感更是一种素养,是在长期语言感受和运用中养成的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比较直接的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和语感必须来自于亲身实践,要有长期的语言训练过程才能形成。因此,只有加大语言训练的力度,学生才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形成文化心理沉淀,进而成为语言素质、人文素质。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智过程,需要学习者不断实践,不能幻想“毕其功于一役”。而我们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急功近利”,最明显的表现是:诵读不足、介入太快;咀嚼不足、问题太快;欣赏不足、答案太快;写作指导不足、写作套子太快……这种种做法,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杀鸡取卵,鸡都没有了,兴趣还何存?

四、教学方法陈旧

作为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因此,教学思路要活,教学方法要活,要学会动脑筋、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充分驾驭课堂的能力。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要追求活,怎样才算活呢?教学活动要能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总之,教学方法能不能活,关键还在教学观念是不是新。但是,我们许多教师都忙于应付考试,埋头于几本教学参考之中,缺乏前瞻性。一篇文章多年不变的讲,不同文章方法不变的讲,以至于学生都清楚老师的讲课过程,称其为“老师常谈”。

五、语文教学局限于课堂上,教材之中

未来世界对人才素质的高要求,强烈呼唤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到位。语文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小”课堂不能包容“大”语文,应把语文推向社会,让学生以社会为中心,拓开视野,活跃思维,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让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处处相连,将语文置于广阔社会领域之中。在这一个问题上,我赞同语文教育家张孝纯先生提出的“大语文教学法”。第一,大语文教学突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封闭性,创造了开放性。它把语文教学纳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使学生不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无论是读书、看报、看影视、听广播,还是社会交往中的听话、说话、写话,都可以有意识地学语文用语文。第二,大语文教育强调语文的整体性。这表现在:第一,加强学校语文同家庭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联系,创建三结合的语文教育体系;第二,实现德育、智育、美育、劳育的和谐统一,突出德育在其中的统率地位;第三,实现智育与知识、智力能力的和谐统一;第四,加强语文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实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相互配合;第五,加强语文课各个部分之间的系统化联系,诸如听、说、读、写、思之间以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考试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总之,要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就必须将小课堂与大社会联系起来,增加学生对语文的亲切感。

上述种种原因结合在一起造成了学生兴趣缺失的局面,但作为其中占主要因素的教师,应首先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改革创新。希望语文不再是学生的心病,教师的心痛。

猜你喜欢

考试语文教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