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
2009-01-18李永霞
李永霞
摘 要:在建设园林城市、大地园林化的大形势下,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也得到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校园环境不仅要满足师生的日常使用功能,在形成校园文化、教育学生等方面的功能也日益突出。校园环境建设的设计、实施和管理应从实际出发,贯彻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关键词:校园环境建设;校园文化;身心发展;建设性意见
中图分类号:G47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11-0027-02
随着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大力投入,学校建设也在城市新区建设、老区改造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校园建设中如何创造出优美的环境和多层次的交往空间,使学生在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成长,是学校管理的重要问题。
一、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建设健康的、生动的校园文化,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使学校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等。由此可见,校园环境建设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
校园环境建设是一项具有较强系统性和综合性的校园文化工程。它以绿化、美化建设为基本要求,以育人为主要目的,以艺术化和人文化建设为最高境界。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有限的空间中尽享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校园环境建设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人的身心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中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正如荀子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马克思也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充分说明了外界因素对人成长的影响。由此可见,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中说:“重视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要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校园环境对学生特有的教育功能,在于它创造了一个陶冶心灵的场所。优美的环境会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通过感染和熏陶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通过对校园环境中的建筑、小品、花木的合理布局、精心设计,使置身其中的学生从中产生美感,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和创造的能力,达到对学生认知的引导作用。学生在美的情感体验中,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逐渐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三、对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的一些建议
由于很多学校建校时间比较早,校园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近些年虽然认识到校园环境的重要性,但往往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校园环境建设理解为写写标语、种种花草。因此,中小学校园环境建设、改造中要解决好如下的基本问题。
1.统一设计、科学规划校园布局。要搞好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必须做好统一设计、科学规划。可邀请专业设计人员成立规划小组,并吸收教学及后勤等相关人员参加。通过挖掘学校历史及对现状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校园设计。
校园环境建设不能怎么好看就怎么建,对于学校布局要有统一规划,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等要合理分布,避免相互干扰。建筑风格要统一,不能什么风格流行就模仿什么风格。还可以通过对建筑、道路、景点的有意义命名,赋予校园环境更多更深的精神内涵,起到陶冶情操、启迪心智、培养优秀人才的教育目的。
2.不同功能空间的创造。人生活在环境中,环境为人服务。只有使受教育者身处其中,才能发挥环境教育人的功能。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注意不同功能空间的创造,尤其是供学生课外学习、活动、交流的室外空间。实际设计中,可利用文化长廊、景墙等实体要素实现对空间的分隔和联系,形成不同功能的使用空间。例如,校园入口处,为了使师生一走进校园就能体会到亲切之感,可以把整个入口区设计为步行区,改善交通条件。对入口处的道路、广场、绿化等进行统一设计,提升学校入口处的整体景观形象。对于校园内部的空间设计,要根据对使用情况的观察统计,对于下课高峰期比较拥挤的地段,尽量多设置硬质铺地便于交通和举行活动。对于使用率很低的地段,可以通过合并道路、绿化,形成集中绿地,改善景观效果。
3.通过环境要素形成景点。校园内建筑物及其环境只是一个“小环境”,而这个“小环境”必定处于某个特定的“大环境”中。这个“大环境”可能是城市的某个小区、街道,或是某个风景区、公园等。因此,在设计前必须对这个“大环境”的特征、气氛及相关要求作相应的了解,设计中才能使“大”、“小”环境间相互协调,互为借景和对景。
此外,在校园内的环境设计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设计要素:建筑、雕塑、小品、指示系统、绿化等形成不同的景点。例如,可在入口处或林荫道的两侧设置名人、名言、校训等醒目的雕塑形成视觉中心;利用建筑小品对场地的控制性作用,形成不同使用功能的景点;文化长廊、小亭、橱窗等围合的空间作为英语角或孩子的交流空间;水池可以养些鱼,作为学校生物课的第二课堂;历史悠久的大树、雕塑等可以作为入队、入团等重要时刻的见证,使校园环境更有人文气息,在孩子心中留下美好的印象。
4.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工作。校园绿化、美化应结合建筑景观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以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国家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对学校绿化用地的最低标准是:中学不应小于每生1m2;小学不应小于每生0.5m2,绿化面积大约占到用地面积的10%左右。近些年来,各地也纷纷出台各种地方标准加强校园绿化工作。《河北省园林式单位和居住小区标准》规定,园林式单位的绿地率要在40%以上。《黑龙江省希望小学校园绿化标准》中规定,绿化用地率不得低于校园占地面积的30%。校园内提倡建设开放型绿地,增加师生活动空间,把绿色环保理念引入校园建设。《山东省中小学校园园林绿化管理办法》中规定,校园内绿化用地率达到35%以上,可绿化用地全部绿化。
学校要建设成环境优美、四季有景的花园式学校,就要抓好校园绿化美化工作,提倡师生动手,植树造林、栽花种草。对于大部分市区的学校,由于用地紧张,大面积绿化校园不太现实,可以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以见缝插针的形式充分利用建筑、道路等边缘地块做好绿化美化工作。
另外,对于绿化植物的选择问题,首先要体现地域性。充分挖掘、利用乡土植物,这样既可以缩短植物的适应期,还可以减少资金投入;其次,要体现植物应用的多样性。在大量应用乡土植物的同时引进一些新品种,建立相对稳定而又变化多样的植物复层种植结构,符合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规律,不易招致病虫害,更易形成生态景观。多样性还体现在乔木、灌木结合,落叶、常绿搭配,草地、花卉点缀,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立体绿化体系;再次,要体现植物应用美学价值,做到生态美与景观美的统一,展现季节变化的同时,也反映出学校所在省、市的代表花卉,体现浓厚的文化内涵。
在校园绿化中,要选择无毒、无臭、无刺、无飞絮、少花粉的植物,根据地域特点选择适宜的种类。
5.校园环境建设的实施和管理。校园环境建设从设计、施工到管理、维护不是一朝一夕、一劳永逸的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应重视师生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学校可以根据校园设计要求,统一购置树苗、花草,组织学生种植在学校规划好的绿化区内,并由各班为树苗取名字、浇水、管理,各班内也要细致分工,层层落实,这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学校还要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检查、评比、表彰制度。学校还可以采用表扬、流动红旗、奖状等形式,对为校园环境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进行鼓励。当学生真正参与到校园环境的建设和管理中时,就很容易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
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各校要因地制宜,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建设成一个“美丽的、舒适的、安全的、倾听的、尊重人的、以人为本的……学校。”成为师生们深深爱恋的地方,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江西教育,1993,(4).
[2]安继民.荀子[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3]中央编译局.德意志意识形态[M].人民出版社,2003.
[4]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E].教育部 教基〔2006〕5号.
[5](苏)B.A.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M].赵玮,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 吴小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