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大宇宙之苍茫诗意

2009-01-17

诗潮 2009年1期
关键词:晚钟望乡空灵

查 干

洛夫是我喜爱的大诗人之一,他的诗集是我案头读物,床头读物。每当夜深人静或心绪愁苦时,我首先想到并细细品读的就是他的诗作,因为那些作品,总能使我摆脱心灵困境,引我走向空灵与殷实。

少年的时候,刚识得些许汉字,就半生不熟、一知半解地去试读古典诗词,尤其唐代诗歌,刚一接触,就被它的博大与精美所吸引,欲罢不能,如痴如醉,为了读懂王维一首五言绝句,甚至深夜去敲一位师长之门,人家或许以为我有些神经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王维诗作那种无量之美和空灵通达的境界,不能不使人品读再三,精神昂奋。洛夫先生在继承和拓展古典诗词方面的探索,早已是领先在前了。初读洛诗的那一种喜悦之情,现在想来,真是不亚于初读盛唐之诗。这是我的独特感受,因为我是蒙古人,读汉文诗作的感觉,肯定与汉族读者有所不同。所以说,它一定有它的过人之处。

我以为,传统是无法完全回归的。你永远也不会是李白、杜甫或者李清照,更不会是“诗经”中人。因为生活环境变了,生产方式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不可能不变,你的运作形式不可能不变。所以,谁谁回归了传统之类的说法,是欠推敲的,师承古典、发展古典这样一种说法,倒是合乎规律也比较科学。洛夫先生的新诗,无论语言、意象、所造出来的气氛,都是现代的,崭新的,毫无陈旧之痕迹可寻,倒是它的骨子里渗透着古典诗词的深邃与精华。

读现代诗,很大的缺憾便是语言的粗糙和不炼达,或过分民歌化,或过分译文化。读某些新诗,感受不到中华诗歌的味道,似在读没有译好的外国诗,是非茶、非咖啡的那一种,很令人失望。

读洛夫先生新诗,却很让人过瘾,纯粹的中国韵味,又不缺乏现代气息。他的精美短诗,可与古典名作媲美,极洗练而又很少瑕疵,变更其中任何一个字,都会对诗本身造成伤害,可以说,他是在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一种境界。当我第一次读到他的诗《金龙禅寺》就被它的博大空灵和出人意料的哲思意象所震撼。我喜欢读禅诗,喜欢山寺中的宁静神秘的氛围,因为它可以洗涤人的心灵,可以去除人心里非人性的那一部分。

在这里我们重温一下这首精品:

晚钟

是游客下山的小路

羊齿植物

沿着白色的石阶

一路嚼了下去

如果此处降雪

而只见

一只惊起的灰蝉

把山中的灯火

一盏盏地

点燃

这简直是神来之笔,他运用山寺、晚钟、羊齿植物、雪、灰蝉、灯火这样一些常见之物,构勒和营造出让人惊叹不已的诗的境界来,你能找出一个多余的字语吗?你能改动他的一字一语吗?晚钟,怎么会是游客下山的小路呢?看似不合理,却又天

然合理,这里省略了极多笔墨,在意象的跳跃重组中,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恬静幽美而旷大神秘的生活画面。而沿着白色石阶,一路嚼了下去的不是动物,而是植物,怪异又不怪异,有点魔幻意味,大大出乎你的意料,使你的思维攀升到极高极阔的想象空间。如果此处降雪一句,突兀独立,更使你的联想上天入地。那么,如此神妙的山野之境中,谁来点燃那一盏盏的山野灯火呢?不是小和尚而是一只惊起的灰蝉,你看,这时的你,是置身在人世间呢?还是在仙境之中?你是食人间烟火的人呢?还是以爱拥抱人间的诗之神?真是妙不可言,真乃诗成泣鬼神。这使我想起唐人王维描写庐山夜色的小诗《远公龛》中的诗句:“松路向精舍,花龛归老僧。闲云移锡杖,落日低金绳。入夜翠微里,千峰明一灯。”两个月前,我刚去过庐山并住在牯岭,晚上出来散步,惊人地发现了王维所看到的“千峰明一灯”的那一景象,只是不晓得那是精舍之灯呢?还是别的什么灯?王维是描摹山水田园的高手,我是极推崇王维诗品的,按现在的话讲,就是王维的粉丝了。洛夫先生的《金龙禅寺》同样达到了这一高度,我曾多次给我的年轻诗友谈起这首诗。

可以说,洛夫先生的短诗,首首都是精品,很难找出打造的痕迹,自然天成而充满了智慧,因为它们极尽功夫。我犹为喜欢他的《长恨歌》、《与李贺共饮》、《边界望乡》、《李白传奇》、《车上读杜甫》、《西湖二题》、《走向王维》、《石室之死亡》、《杜甫草堂》、《随雨声入山而不见雨》等诗作。总之,洛夫先生开辟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相融相辅的可喜之路,这是华文新诗的荣耀,也是希望。

早些年,当我读到洛夫先生《边界望乡》这首诗之后,心有感动,随手写了一首《致洛夫》的短诗,发在一家诗刊上,之后收在我的诗集《灵魂家园》里,现在抄录如下,作为此文的结尾:“我读你的《边界望乡》/也读你悲壮心态/你这位仁兄/从山野小径/爬上高速公路/走了那么辉煌那么遥远的路/尔后又折回来/重新踏入山野小径/以生汗的手掌/抹去泪水//是一条硬汉子/开拓路/尔后又选择路/创造了不少华丽词藻/尔后又毫无足惜地/洗掉色彩/使心灵回归自然/使诗 回归自然//憬悟的钟/敲了几下/就震得我从方格中猛然醒来/你站在我面前 说/老弟 看见没有/无色彩的/倒是富有色彩。”

猜你喜欢

晚钟望乡空灵
赞浦子·秋怀
空灵清爽 蓝色仲夏
刘杨作品
女性青年导演电影中的母女关系研究——以电影《柔情史》《春潮》《再见,南屏晚钟》为例
南屏晚钟
空灵、轻盈、秀雅的瞿利军
一夜笙箫起,征人尽望乡
晚春江晴寄友人
中国传统的“虚静”观与文人园的空灵之美
千载空灵岸 悠悠湘水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