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主我精神批判审美

2009-01-15石伟龙

文学与艺术 2009年12期
关键词:批判审美

石伟龙

【摘要】哲学、心理学、文学三者密不可分,在审美活动中,三者都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审美者个性差异就是审美者主我精神的差异;审美活动的旨归是指向完整的人的理想;审美过程是个体审美向社会审美的反叛;审美特征是理性的兼容性生成和情感性的单一生成。

【关键词】主我精神;批判;审美

一、主我精神审美层次

审美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是审美者和审美对象。审美活动就是审美者主我精神关照审美对象的活动。在审美活动中,随着主我精神有目的的参与和无意识的参与的不同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无意识审美。审美活动中,不直接关照审美者的主我精神。审美对象只限于审美对象本身及其相关联的其它对象本身。无意识审美又可分为主我精神淡化审美和主我精神客化审美两个层次。主我精神淡化审美,审美活动中不直接关照审美者的主我精神,审美对象仅限于对象本身,它作为审美者审美的物质客体而存在,它起填充审美思维空间的作用,是“填充型”审美。为主我精神审美的觉醒提供潜在的物质基础。主我精神客化审美,也不主动关照审美者自身的主我精神,而是把审美对象作为简单的对象迁移,形成“迁移型”审美,为主我精神审美的有意识活动拓宽出路。

第二个层次为有意识审美。审美者直接关照主我精神,审美对象被纳入主我精神的一部分,扩大为审美者的主我精神、审美对象本身及其相关系的一切对象的总和。有意识审美又可以分为主我精神批判审美和主我精神偏执审美两个层次。主我精神批判审美是主我精神积极参与审美活动并完成主我精神“重生”的审美活动。主我精神偏执审美即是主我精神与审美对象高度“互译”的审美活动。

二、主我精神批判审美的旨归

审美个体本身应该是完整的,审美活动中个体正是朝这个方向努力。但现实中,个体作为社会的个体却又是不完整的,个体“永远只有他所驱使的车轮之单调的辚辚声在耳,他从未发展过他的天性的声音,他在性格中没有显示人性,只是变成了他职业、他知识的一个复本”。而审美活动能为残缺的个体抚平创伤,并为他们点起希望之灯,理想的“完整的人”在个体主我精神的审美活动中存在着。为了实现它,主我精神对其予以主动关照,将审美与个体主我精神的性、人性、情感、理想、等关于生存与发展的思考和探索联系起来,再通过“人的本质对象化”①到“对象化的人的本质”的转变,完成个体生命意义的承载和延伸,完成主我精神的反复“重生”,最终将旨归“指向‘完整的人的理想”②

“人必须探索他自己——他的目标和价值”③,审美活动是个无限探索的过程。

三、主我精神批判审美的过程

主我精神批判审美的过程首先是个体审美假借社会审美的过程,因为审美个体参与审美活动,首先应有一定的心理审美能力,包括思维定势、经验、惯例、模式等。审美者假借的审美语言首先就是具有共同性的社会语言,这使审美活动成为可能。而对语言的体验,它又“突出表现为整体的体验性。”④对审美对象的惯例体验就是“具有约束性的有关接受活动所涉及的环境、对象和具体方式的综合性心理反应模式。”⑤这种审美就是建立在社会审美之上的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个体角色性的介入也会如同其行为一样“必定是社会性的一面镜子”⑥。

两次,审美个体假借社会的“眼睛”,审视社会,引起审美个体主我精神的理性思考,在社会审美中承载生命意义。如果我们看到一条菜青虫卷曲身子从斜面上滚下去,生物心理学家会认为菜青虫找到一个很好的逃避方式;机械师则很可能会联想到轮子;冒险家无不惊叹可以利用一个球形气囊从悬崖上跳下去;科学家也无不设想菜青虫滚动的轨迹,可能与某行星的公转轨迹相似;而艺术家的眼里又只有无数美满幸福洒脱的连续延伸的圆圈。然而审美个体并不满足于对社会的假借认知,他们要找回真正的自己,必须挣脱社会对个体的严重束缚,要挣脱社会对个体的严重束缚,必须进行对社会审美的反叛。

最后,主我精神产生对社会审美的反叛,主张以主我精神的自由表现来“重生”主我精神,完成对理想完整的追求。主我精神个体审美的自由表现不仅只是表现在理性分辨上,而更多的是表现在感性的不知不觉的投入中。鲁迅先生批评中国人看小说,“不能用鉴赏的态度去欣赏它,却自己钻入书中”⑦,“硬去充当一个其中的角色”,这种对待文学的态度自然不对,但是一个不能自由表现自己情感的人,又何以能将自己同别人或他物融通起来呢?主我精神审美在乎的是个体情感的自由表现。也只有年轻人会以《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自居,而决不是风烛残年的老年人。一个人在快乐的时候自由地表现快乐;痛苦的时候表现出痛苦,作为审美对象的一切客体都与其同悲、同喜,在主我精神审美中延伸生命的意义,这是主我精神审美的必由之路和最高境界。

四、主我精神批判审美的特征

主我精神理性批判审美主要特征是理性的兼容性生成。在“主我”与“社会”之间选择是否维持“主我”的空间。主我精神在社会审美中便以理性的眼光关注审美对象;以健全的整套的心理防御体系完成主我精神的“重生”和理想完整。理性审美批判强,情感性较弱,多采用“非我”态度投入审美,对审美对象进行主我精神的全方位的解剖分析,最后直接指向审美对象本身及对象本身所关联的一切对象所对应的另一个“精神”(如反映出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一些观点方法;政治经济形态等),两者产生冲突矛盾,审美者对主我精神及另一个“精神”进行兼容,最终完成对主我精神的兼容性“重生”。

悲剧精神是悲剧人物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精神,是“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苦难与毁灭的必然性时,主体希冀突破现实生活现状的进取欲望,也就是那种冲破自身现实条件去追求更高生活目的的行动和思想”⑧,审美个体把个体的生命意义承载到重大的国家利益之上,让“主我”隐退,不为维持“主我”而作反抗或超越,而是使一切家族利益,国家政治,宗教生活等具有“实体性”的本身就有理由的一系列力量成为主我精神的主宰,在维护“社会”上作出重大抉择,旨在“用行动去打破周围的平静,使自然欲望得以实现,人格价值得以提升。⑨”完成主我精神在社会审美中的理性分辨和主我精神的“重生”。

主我精神感性批判审美的主要特征是情感性的单一生成。只要是符合主我精神感受的就吸收,凡不符合的就排斥,以明确的取舍形式完成主我精神的“专一性”“重生”。它将主我精神情感的极度自由表现和宣泄成为可能和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要求主我精神突出地维持“主我”,表现“主我”,密切地关注“主我”本身的性、人性、情感、理想等的思考和探索。将“人的本质对象化”,而一切审美对象又反映对象化的人的本质,自由地表现个体的生命意义,并把一切审美对象视为主我精神的延伸。

“一见钟情的爱情”,源于彼此容貌的赏悦,表现出一种互相爱慕的情感,是爱的意识和欲望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容貌”相对译的结果。表达相思寄于“红豆”曰:“此物最相思”;表达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莫过于对“鸳鸯戏水”的想象和向往。愿与爱人长相厮守,自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再看清照伤心处,孤雁高飞时;丽娘厌关情,春花争艳里。可谓一切情语皆景语,把主我精神的情感承载到审美对象之上,延伸到审美对象之上。

【参考文献】

[1-7]见于《文学理论要略》童庆炳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3]见于《人的创世纪》余观涛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8][9]见于《外国文学研究》98季刊第一期

猜你喜欢

批判审美
强人工智能和超级智能:技术合理性及其批判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批判与反思探究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