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2009-01-15陈丽萍
【摘要】如何有效利用网络,开展好高校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当今高校工作的一个重点问题。
【关键词】高校网络;媒介素养
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及自我发展、乃至终身学习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网络在社会的整合中无可争辩地成为核心,它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到每一个网民的思想意识。这些影响有进步向上的,它们对社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远程教育的开发、企业网上商务、政府公务上网、网络新闻的传播、个人网上购物等。但是,由于网络媒体没有传统媒体历史悠久,信息良荞芜杂,加之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虚假信息、网络色情、暴力游戏等使网络媒介成为了信息污染的“重灾区”。 作为网络中的一个主要用户群体,我们的高校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自觉性和目的性,但他们的媒体辨识水平和自控能力仍未完全成熟,无疑会受到网络媒介的巨大影响,其中的负面影响会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人生观等产生不良影响。
高校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技能和素养来游刃有余地应对网络中的各种问题,网络媒体素养层次还较低,处于一个自发水平。主要表现为:不懂得约束自己的媒介接触行为,耗费过多时间接触网络;沉迷于网络游戏、聊天、闲逛、网上音乐和影视,重娱乐轻学习等等。网络化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和要求。对当代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使其媒介素养由自发而到自觉,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采取相关策略。
一、各方协调,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落实
学校作为科研机构,有理由积极借鉴学习国外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汲取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经验教训,寻求适合我国国情和当前现状的有效途径,以更有效地开展我国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结合我国国情,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第一,要明确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教育目标。包括:(1)认知教育—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网络媒介的性质和功能,利用网络信息时重要的是要发现信息对自己和社会的意义,而不是盲从。(2)批判性教育—指导学生树立对网络媒介信息的系统批判意识。使他们科学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和“客观真实”,在海量信息面前正确、自主地选择,避免迷失方向。(3)评价教育一一提高高校学生对网络不良媒介信息的免疫力和对不同价值信息的选择性,学会有效地利用网络媒介为自己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二,网络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进人学校课程,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目前我国高校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偏重技术教育,而在对学生的理性批判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方面比较忽视。因此,应开展对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任教师的培训,并推动教师媒介素养的普及工作。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教材的编纂工作。政府要完善各种相关的法规,保证媒介素养教育必需的良好社会环境;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出台政策,将媒介素养教育的要求和内容固定下来,成为学校教育的必要组成。
第三,尽快让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进人学生的课内外活动,成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一部分。学校、媒体和社区组织应大力合作,通过系统的普及讲解和讨论关于网络媒体的知识、组织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对网络媒介的内容和运作方式进行评价,培养他们对网络媒介的鉴别力。
第四,当前国家应成立相应的专门机构,鼓励相关的社会公益性组织和社团,对我国高校学生和网络媒体的关系现状展开调查和研究,引进和借鉴其他国家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的经验和成果,开展媒介素养的社会宣传活动,着手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工程。
二、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
可利用在高校从事新闻传播类课程教学的师资,在大学教育中导入基础的概论型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从有条件的院校设立公共选修课开始实验,逐步力争成为各大学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或基本素质课。开设有关的课程是学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手段,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可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行选择。可以专门开设关于网络素养教育的课程。教育部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逐步将媒介素养作为一门独立课程列入各级学校的教学计划。
把网络媒介素养作为大学生媒介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相关媒介课程的教学、知识的学习培训以及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计算机知识竞赛、网络道德论坛、网页制作大赛、参与新闻采访报道、支持学生组建局域网办网站、开辟网上论坛等等,向学生普及网络媒介方而的知识,锻炼学生驾驭和应用网络媒体获取、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评判、鉴别各种网络媒介信息的能力以及媒介行为道德的意识。通过开设正规的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使大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的媒介理论,为媒介素养实现“由自发而自觉”的转变提供理论指导。媒介素养教育是教学和科研的融合,一边教学一边研究。它是科研型教学,在研究中教学;它又是教学型科研,,在教学中科研。实施这种教学也有利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实效的提高。前提是相信教师和学生具有分析、批判和创造能力,可以推动新知识的产生。当然,培养素养型的学生,需要有素养型的教师,教师则要有素质型的观念。媒介素养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它有别于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授受”的教学方式,而是增强了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的互动,它以提问和交流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团队合作解决问题。
三、提高教师的网络媒介素养
混合式学习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发展趋势,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个体本身带来更多的挑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l)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尽管在过去的多媒体教学中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利已经提出了一定要求,但在混合式教学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必须要掌握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关于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信的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能够熟练的利用各种实时和非实时的网络通讯工具手段,诸如E一mail、BBS、Chatroom以及QQ、Msn等与学生开展交流与互动。
(2)教学设计能力。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学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室,特别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对于广大教师而言也是比较新鲜的,没有多少现成的可资借鉴的东西。这时就要求教师按照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要求系统化地、理性地、整体性地设计混合式教学过程。而这一切都远远比传统教学中的备课的内容要丰富的多了。
(3)教学实施的能力。在混合式教学环境下,对教师如何组织、监控、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如何利用网络环境更好的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的辅导、帮助学习者等等问题都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实施能力,才能保证混合式教学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应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如果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就无法开展混合式教学,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了。只有当高校的教师在教学时运用网络教学,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如何应用网络学习,养成利用网络学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姚云,传媒教育及其学科体系[J],媒介素养,200564(1).
[2]阳化冰,媒介素养教育及其作用[J],当代传播,2004(2).
作者简介:
陈丽萍(1982.5--),女,湖南邵阳人。现任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干事,研究方向:法律、社会史、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