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眼如波入鬓流
2009-01-15陈玉
陈 玉
【摘要】“眼神”是中国舞蹈艺术的灵魂。本文从以目传情、以目传神入手论述“眼神”在舞蹈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舞蹈;眼神;情感
以目传情是人与人之间传达感情的最直接方式,以目传情的运用在舞蹈中具有任何手法、肢体都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以目传情情在眼中
情感是人喜、怒、哀、乐的心理表现,是人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的体验。不同的社会生活和个性经历引起不同的情感,而任何情感的表现都需要其表现形式,即创造“情感符号”。有些用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情感状态,用人体动作,用眼神却能予以充分的表达。
眼睛作为身体器官的部分,其作用不只是作为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媒介,仅仅把外部的所有信息反射入大脑,更重要的是反映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因此有“心灵窗户”之称。《明心鉴》中说“凡作各种状态,必须用眼先行。昔人曰‘眼灵睛用力,面状心中生”。现代研究也发现:眼睛是大脑在眼眶里的延伸,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象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事实上,通过眼神来传情达意,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自然而然地运用眼神,来表达对周围一切事物的复杂情感。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会从微妙变化的眼神里真实地流露。
舞蹈是凭借身体动态和面目来表达情感的。面目表情的关键部位在于眼睛。舞蹈中把常人的“看”艺术化,通过眼睛表达七情六欲,向观众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眼睛所发出的信息正是心灵的投射,它能使演员与观众在一瞬间相互沟通,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所以利用眼睛“说话”,是传统舞蹈较早就注重的一种表情手段,这在古代诗歌中可以得到证明。如:李端的《胡腾儿》中描写舞者“扬眉动目踏花毡”;刘禹锡《观柘枝舞二首》中“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简文帝《舞赋》中“优游容豫,顾盼徘徊”等,都是舞者巧妙地运用眼神以增强舞蹈的感染力、表现情感,给观者留下了难忘而深刻的印象。
二、以目传情神在其中
舞蹈要求在生活中抓住和寻求人最集中的、最凝炼的、最动人的、最优美的思想感情之处,然后进行加工、创造、提炼出舞蹈形象。而舞蹈中优美的音乐、舞美和舞姿只有在相应的眼神中才能达到艺术的升华和超生活的境界。也就是说,在精美的舞蹈艺术构思中,眼神可以把思想感情,生动的形象、丰富的想像统一起来、融化起来,使塑造的形象舞蹈化,只有这样才能唤起人们的美感,人们才能喜爱接受和欣赏。在中国舞蹈中,“神韵”是艺术高度的一种境界,无论哪种舞蹈形式,都是用形体代替或传达演员生命的情绪和意象,其中眼神的运用具有任何手法、肢体都不可替代的作用。眼神的表现力对于完整表达舞蹈的意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舞蹈中,表演艺术家能够根据舞蹈中的情节,通过眼神细微而别致地向观众传达出特有的“神韵”,即热情奔放的眼神、敦厚稳重的眼神、灵活机灵的眼神、善感的眼神、自信的眼神、优雅的眼神和朦胧的眼神等等。“神韵”是艺术高度的一种境界。而“神韵”可以通过舞蹈中眼神的运用去艺术性地表现出来,舞蹈演员可以通过眼神的艺术表达形式去结合舞蹈的各种形体语言让观众去认识舞蹈中的神韵、去感悟舞蹈中最精华的东西。而且只有把握住了这种“神”,“形”才有生命力。“心意”或“神”正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而眼神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它的真实涵义应该是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盲目地、纯功能地去完成动作。只有综合运用好这些舞蹈中“神韵”的艺术技巧,才能产生台上、台下的情感交流和艺术互动,产生震撼的艺术效果。在舞蹈的创作中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在生活中提炼眼神语言,需要仔细观察不同的人物性格所呈现的不同眼神状态,并且分析揣摩内在情感,关注生活中的微小细节,关注生活中细腻的眼神变化,才能更好的刻画作品中的人物情感,才能使眼神语言“传神”。眼神可以把作品的美丽与否直接传达到观者眼中,表演者同观众的眼神交流也决定着作品美感程度。
舞蹈运用眼神的变化来表情达意,所占时空相对有限,是一种转瞬即逝的动态形象,因此更需在有限的时空内创造出凝聚着丰富情感、形神兼备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并引发人们长久的思索和回味,让有限的形象,表达出无限的情和意。
三、以目传情形神兼备
舞蹈的价值在于创造舞蹈意象,舞蹈意象是情感的意象。以目传情是渗透、融化并且贯穿于一切动作当中的一种内心情感流露。将自己丰富、深刻的内心情感和对作品的独特理解与体验,灌注于形体和眼神中,这样创造出的舞蹈意象,必然形神兼备、情深意远。
舞蹈的灵魂是神、是情,它们统领制约着舞蹈的“形”;而“舞形”则是舞蹈神情的外化,非它便无以言神、言情,二者互为里表,相生相发。舞蹈包含并体现了人们的情感世界,舞者只有将情感融入到每个动作当中,才能给舞蹈以生命力。舞蹈是靠舞动来传情达意的,感情的体现就是赋予舞蹈作品以勃勃生机的魂。舞蹈演员只有将真挚的感情融入每一个舞蹈动作之中,以心造舞、以舞传情,用舞蹈动作去引领观众和你一起融入感情的世界。从表演者的角度来看,在将舞蹈动作吃透的基础上,更深一层的去理解作品,将作品的内在情感物化成自己肢体语言,也就是演员将这个舞蹈“跳活了”。简简单单的一个情感的表达,实际上决定了编导刻画人物是否生动,决定了演员是在简单的跳动作,还是在淋漓尽致的去跳舞。看似简单,做到却很不简单。
舞蹈语言不论是眼神还是高难度技术技巧的运用,它们如果脱离了舞蹈形象角色性格,再高超的舞容舞技也不会真正拨动人们的心弦。只有它合理合情才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如表现战争时期的剧目《无名花》中,在舞蹈的开头,是女战士拿着担架,奔赴战场时的情节。舞动中,她们的眼神坚定而有神,却又沉重,因为她们抱着共同的信念,一切为了人民,不怕牺牲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她们的动作铿锵有力并且敏捷,舞蹈起来使身体做到灵活轻巧,身轻如燕,动作干净利落,不拖泥带水。每一个延伸、收放,动作在空间的起落,技功技巧的展示无不讲究干净稳定。而在一阵一阵枪声过后,战友们一个个倒下,演员们的眼神带有没完成任务的悲伤、无奈,动作在受伤后也变的迟缓、微微颤抖,在挣扎中却一直坚持着爬到担架旁,一直到音乐结束。看完这个剧目很多人都落泪了,这也许这就是把舞蹈“跳活了”的最好的诠释。
一名优秀的舞者,除了舞蹈肢体的处理、把握民族气质外,还要通过“眼神”的表现来达到艺术上的升华,做到“身心合一,形神兼备”。正所谓:“ 舞势随风散复收,歌声似磬韵还幽。千回赴节填词处,娇眼如波入鬓流。”
【参考文献】
[1]隆荫培,徐尔充. 《舞蹈艺术概论》.[M]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7
[2]袁禾. 《中国舞蹈意象概论》.[M]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7
作者简介:陈玉,长春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舞蹈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