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氛围 推动情节
2009-01-15殷传杰
【摘要】《长生殿》是清代剧坛的力作,代表着清代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长生殿》中明皇、杨妃的爱情故事和牛郎、织女的故事有着相似的思维模式和结构模式。因此,洪升便把织女和牛郎穿插到故事中并用牛、女七夕相会的浪漫营造爱情氛围,同时织女在剧情中也起到预示和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长生殿》;相似性;氛围;情节发展
“《长生殿》为千百年来曲中巨擘,以绝好题目,作绝好文章,学人、才人一齐俯首。”《长生殿》演绎了千百年来民间传诵、骚人歌咏的李杨爱情。尽管其主题有“政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等诸多观点,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无论是讽刺多一点还是爱情多一点,《长生殿》都不庸置疑地传达了洪升对李杨爱情的赞美和同情。“美丽的梦留下美丽的忧伤”,洪升用李杨“月宫相会,世为夫妇”的美好幻想弥补了人世的忧伤。李杨故事因此与民间传说的牛郎、织女故事有了某种相似性。于是,织女便以璇玑娘娘的身份进入了故事当中。
在《密誓》一出中,牛郎、织女七夕的浪漫给李杨爱情营造了甜蜜的氛围。织女见证了李杨的海誓山盟,下了“劫难将至”的预言,从此以后,情节陡转。作为对《密誓》的照应《神诉》、《觅魂》、《补恨》等出中的织女为李杨真诚不渝的盟誓所感,她的一举一动又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促成了月宫相会,最终玉成了这对“天宫”中的“比翼鸟”。
李杨爱情故事和牛郎、织女故事具有某种相似性,织女在《长生殿》的情节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一、李杨爱情故事和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相似性
自古帝王,三宫六院,佳丽三千。哪会有真挚专一的爱情发生于帝王身上?李杨爱情对帝王来说只是一个例外,这个例外就包含了夫妇之间应该具有真挚、专一的爱情之类的思想。虽然这种思想在遥远的历史人物那里只是微弱而依稀可辨的闪光。但这也就与牛郎、织女的故事有了某种类同之处。在描写七夕密誓和劫后觅魂、补恨、月宫重圆的过程中,作者又把嫦娥和牛郎、织女等民间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引入故事中。随着这些神话情节、神话人物进入作品,原来渗透在其中的历代人民和进步作家的爱情理想也被带进了作品。因此,人们“也可以欣赏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明皇、杨妃的月宫重圆”。
首先,这两个美丽的爱情故事有着相同的思维模式。人间天上的转换,铺写了一出悲欢离合的爱情悲喜剧,让世间无法完满的男女情爱托之于天上幻象,人间无法摆脱的困厄从月宫星辰的故事中得到解脱,得到心理的释然感。明皇之于杨妃,始而用情不专,和虢国夫人、梅妃江采蘋都未曾忘情。捉奸一出导致渴望爱情专一的杨妃被遣送出宫。复召回宫之后,经过月下密誓,明皇和杨妃的爱情趋向稳固。此时的爱情正如稗畦先生自己所言“后又念情之所钟,在帝王家罕有。”然而好景不长,马嵬兵变,杨妃主动自缢,从此人间天上,两不相见,两地相思。天上之于人间,本是永远无法企及的彼岸。在民间传说的长河中,唐人就按照牛郎、织女的故事创造了理想的彼岸。鉴于“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3,于是,洪升“因合用之”,创造了月宫相会,世为夫妇的美好结局。
正如牛郎、织女的故事一样,《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在山穷水尽时,借助于超现实的美丽幻想,摆脱了现实世界人神不能相见的束缚,在月宫中实现了重圆。稗畦先生月宫重会的遐想来自民间传说,很显然是受到牛郎、织女爱情故事思维模式的影响。只不过一个是月宫相会,一个是双星隔断,鹊桥相会而已。
其次是相似的爱情故事结构模式:两情相悦——棒打鸳鸯——无奈分离——以另一种生命情态相聚。前三个环节是人间情爱情景的实象铺叙,而后一环节则典型地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情态方式。牛郎、织女这对七夕的主角传说当初就是被西王母棒打鸳鸯两处飞,一个在人间,一个在天上,双双承受着爱情的折磨。而七夕鹊桥相会则把牛郎也加以神化,以另一种超人力的生命形态实现了银河上的欢会。《长生殿》中《定情》一出是明皇杨妃爱情的发端,经过了《献发》、《复召》的波折后,两人感情愈加深厚,《密誓》一出是顺理成章的李杨两情相悦的舞台:[生上香揖同旦福介]双星在上,我李隆基与杨玉环,[旦合]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有渝此盟,双星鉴之。[生又揖介]在天愿为比翼鸟,[旦拜介]在地愿为连理枝。[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
渔阳鼙鼓惊破霓裳羽衣,马嵬兵变,李杨从此两地相隔。如果说安禄山叛乱打的是第一棒,马嵬兵变打的就是第二棒。两棒之下,一个唯余香魂一缕,一个只剩相思一片。蓬莱仙子的月宫相会终于使这对昔日爱侣以仙化的生命情态完成了相聚。
为什么会有这种相似的结构模式呢?大抵是因为牛郎、织女的故事产生在前,并在民间广为流传。明皇杨妃的爱情故事在流传的过程中多半是受到了牛郎、织女故事的启发和影响。才有了“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
二、营造氛围,见证爱情
经过一番波折,明皇杨妃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密誓》一出就是这种感情的集中抒发。然而在《密誓》的开端安排的却是七夕牛女鹊桥相会的场面。织女先是一曲秦观的[鹊桥仙],继而牛郎、织女七夕相会,“踹上这桥影参差,俯映着河关净”,于是“陡觉得银汉秋生别样姿”。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织女眼中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天上的欢会本身就为明皇、杨妃的盟誓作了象征性的暗示,并为戏剧情境创设了浓郁的抒情氛围。明皇杨妃的“长生殿里私盟订”在这种氛围中展开,顺理成章。明皇“想牵牛、织女隔断银河,一年才会得一度,这相思真非容易也。”杨妃则“妄想牛郎、织女,虽则一年一见,却是地久天长。只恐陛下与妾的恩情,不能够似他长远。”七夕欢会的甜蜜爱情氛围中滋长的爱情最终使他们“誓盟密矢,拜寿孜孜,两下情无二,口同一辞”。
三、预示并推动情节发展
“直到《密誓》,这些风光旖旎的岁月,花好月圆的良辰,纸醉金迷的长夜,争妍取怜的小景,宠极爱浓的绻缱,深猜悍妒的波折,都是李杨二人‘乐极纵恣的‘柔情蜜意,写得淋漓尽致,真实而生动。”4此时,李杨二人的挚情已达到极点,随之而来的则是《陷关》、《惊变》、《埋玉》三出惊心动魄的戏剧场面。之前的平静被慌乱和惊恐所代替,甜蜜温柔的氛围被感伤阴郁的氛围所代替,李杨的爱情悲剧从此拉开了序幕。正如董每戡在《五大名剧论》中所言:“由这个恩爱达顶峰的小结,立刻逆转,跟着三出惊心动魄的场面出现。祸因福至,乐极悲生,并非偶然,实合辩证。又因前有“来龙”—“合围”和“侦报”,自有“去脉”。故不显突如其来之弊。”而这样一个大转折也由牛郎、织女的对话做了巧妙的预示,同时又起到了伏笔的作用。在这一出的末尾有这样两段:
[贴]只是他两人劫难将至,免不得生离死别。若果后来不背今盟,决当为之绾合。
[携贴行介][合]天上留佳会,年年在斯,却笑他人世情缘顷刻时!
上述两段台词中,“只是他两人劫难将至,免不得生离死别。”像一句咒语,断然地为李杨爱情下了定论。《陷关》、《惊变》就是将至的“劫难”,马嵬兵变,《埋玉》及其以后的两情相思就是“生离死别”。织女于此处已经提前为李杨爱情感叹唏嘘了:“却笑他人世情缘顷刻时”!“若果后来不背今盟,决当为之绾合。”也是其后情节的肇端。《神诉》、《觅魂》、《补恨》中,织女逐渐地意识到明皇杨妃的“不背今盟”,终于下定决心绾合这一对“钗合情缘”。
如果说,明皇杨妃的爱情是主线贯穿首尾的话,织女就是在故事陷入死胡同时的情节推动者。首先,相似的情感经历使织女有可能充当这一角色。在民间传说中,织女和牛郎“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织女深知相思的苦楚,这也使得她容易被李杨真情所动,援手相助。其次,织女见证了李杨爱情的高潮,目睹了杨妃香魂的幽怨、悔恨和忠贞,听说了明皇的悔恨和痴情,她的感受直接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例如《密誓》一出,织女的预示之后,便是逐步应验的情节依次展开。再如《神诉》中,织女为杨妃鸣不平:“虽如此说,只是以天下之主,不能庇一妇人,长生殿中之誓安在?李三郎畅好薄情也。”但当她得知杨妃是主动自缢并且恪守前盟时,她被深深地感动了。织女的感动在剧中具有巨大的能动性,促成了杨妃“复归仙位”的过程。甚至可以这样说,织女在天上的活动是一条副线,辅佐着李杨爱情的主线朝着圆满的方向发展,对情节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明皇、杨妃的爱情故事从唐代开始就进入了民间传说的加工行列。白居易有“临邛道士鸿都客”入蓬莱探玉妃的诗句,白朴有《唐明皇游月宫》杂剧。毫无疑问,这些作品中幻想团圆的创作灵感都是导源于民间流传的李杨故事。而民间传说对李杨爱情的幻想性虚构受到牛郎、织女传说的影响也在情理之中。洪升不但借助牛郎、织女故事对李杨爱情故事做了类同性的暗示,而且把织女纳入到情节的发展中,让她见证爱情,进而推动情节的合理进展,最终完成这一段不无遗憾的美丽的爱情传说。
【参考文献】
[1]《稗畦集·稗畦续集》 洪 昇著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2]《长生殿》 洪 昇著 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3]《五大名剧论》 董每戡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4]《中国古代戏曲论集》 王季思等著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
[5]《吴梅戏曲论文集》 吴 梅著 王卫民编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年版
[6]《洪昇和长生殿》 王永健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7]《洪昇及〈长生殿〉研究》 孟繁树著 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年版
[8]《明清传奇概说》 朱承朴 曾庆全编著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名家谈牛郎织女》钟敬文等著 陶玮选编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年版
作者简介:
殷传杰(1979--),男,安徽省滁州市人,上海大学文学院2007级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