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课程理念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

2009-01-14

活力 2009年22期
关键词:个性情境教学主体

王 茜

[关键词]情境教学;主体;兴趣;问题;思维;个性

在《中学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明确提出:“要改进教学方法,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环境”,特别指出“要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该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喜爱这一科,并从中受益呢?笔者认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是非常重要的。

营造教学环境,包括两部分:一方面指教师安排、设置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外部环境(即学习的外驱力);另一方面指使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内部环境(即学习的内驱力)。

其宗旨就是使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情境的“驱使”下,学生总处于一种“动”的状态中,即动脑、动手、动口,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基础和根本途径。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只有使课堂活动成为满足学生学习需要的过程,创设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构建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安排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情感。可见学生学习的状态如何,学习的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

教师对学习环境的安排、设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图片及录音、录像、电影、电视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其最大的特点是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注意主体的感受与体验,从而达到情感的教育与审美体验。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的使用,能使教师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是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的重要保证。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营造好的教学环境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一、生动有趣的导入,牢牢抓住学生的思维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在他的《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指出:“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一节课的导入开始。生动有趣的对于一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重要意义,好的导入不仅在上课伊始就让一节课成功了一半,而且从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不自觉地改变着学习方式。

好的导入方式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引起学生感官的冲击、思维的震憾、无比浓厚的学习兴趣。从形式上来讲,有实物导入法、视频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等。从我上课的实践来讲,我比较常用的是实景导入法、实物导入法和视频导入法。

如上《大众传媒》这节课,一进教室,教师在三分钟内都是用手语动作着,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引得学生摸不着头脑,纷纷猜测今天教师怎么不会说话了?有的猜教师在表达什么意思,想干什么?有的猜教师今天为什么会这样?老师的哈哈一笑,更让他们摸不着头脑,相信再不愿意上课的孩子也会被这独特的开始吸引住。然后,老师再问他们:“看懂老师的意思了吗?”“老师刚才在用什么方式表达意思?(手语、肢体语言)”“除了这些方法外,还可以用哪些方法表达我的要求?”并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学习——《大众传媒》。学生在恍然大悟中被课堂深深吸引,并自然而又深刻地记住了教学内容。

在上《合理的购物方式》一课,使用“一个白白的信封”导入本课,从钞票这个实物和它的作用,开始了“消费”这一概念的学习,之后,又使用应季的水果、流行的影碟;在《伊斯兰文明》一节课中,展示穆斯林盖头和《古兰经》,对于从未接触这些物品的南方学生,不仅牢牢地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和大脑,更能用实物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感受。在上《诚信是金》一课时,可使用赵丽蓉的小品《打工奇遇》片段导入商业的诚信问题等等。总之,在语言、实物、声音等等多种方式的配合,一节课从一开始就把学生吸引过来,为一节课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中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转变被动的机械的学习方式为主动的、独立的、不断张扬的学习。把外在的驱动变为内在的学习要求。变接受学习为发现学习。这种变化除了学生自觉的要求外,主要取决于老师如何把固定的课本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意和主动性。

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指出:“学生是一切教育的主体。学生是教育主体的含义之一就是,学生要有自觉、主动、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正确态度,要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和激情,要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教学内容的讲授,只有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要求:教学要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密切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要引导学生不断深地观察和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 这就告诉我们《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是基于学生的生活,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那么,教学当然也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

上教版有《儒学》一课。“儒学”作为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体系,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如何设计教学,才能让学生了解和理解这个很抽象的思想,认识到它在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它对中国人思想的长久影响呢?

在《儒学》的教学中,教师不是死板地写出儒学的主要思想,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出发,设问“你的父母对你的品德方面有哪些要求?”告诉学生,父母之所以这样要求他们,是因为父母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然后引出儒学的主要内容,请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对这些思想评说哪些在今天是有道理的;哪些是应该加以改变的。让学生在评判中展现自己的观点,在与别人的思想碰撞中体会真知。

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一般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说,学生在下面听。学生迫于外在压力的学习动机大大多于内在的学习需求,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消极的,学习欲望是朦胧的,学习激情是压抑的,学习方法是统一僵化的。处于这种状态的学习没有探索欲望,没有个性化的学习方法是必然的。课程改革正是从根本上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可见,新课程标准时要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使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在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化》一课的教学中,学习完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和阿拉伯帝国的早期历史后,以《哭泣的耶路撒冷》为题,引导学生进行了专题学习。他们自己收集材料,制作幻灯片,扮演老师的角色,负责主讲,学生在已有的相关知识的支持下,从各方面搜集了现在耶路撒冷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在资料的整理中他们也感受到了历史与现实的密切联系,感受到了当今的社会问题,也体会到了自己幸福安定生活的可贵。良好的教学效果不言自喻。学生的求知欲更加强烈,学习兴趣更加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他们提出了更多的问题和自己的看法,教师顺势增加了一节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这也符合了新课程倡导的问题教学法和研究教学法的要求。

新课程教学提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求教师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教师在进行备课时的出发点是根据课程标准尽量从学生的角度对教材理解进行备课,但毕竟与学生的思维有些不一样,就会出现一些不符和学生知识水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收集材料,制作幻灯片,担任主讲,由此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不仅能发现师生思考方式的差异,得到信息反馈, 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又能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扩大知识面,让他们说出他们最喜爱的知识,让他们做学习的评价,一举两得。

角色置换教学法,让部分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学生,并通过课外阅读掌握大量的知识,开辟一堂由他们来讲的历史课,无疑给他们一个知识发挥、个性开发的好机会,同时,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展开的找资料的过程也是吸取知识、开拓视野的过程,对学生素质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就某些历史专题问题,合作学习,探究辩论。更应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事研究性学习,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关注民生,培养学生人文情怀,提高学生治史能力。如组织历史辩论会;以小组为单位的社会调查、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学史兴趣、提高了治史能力,同学之间也增进了解,师生之间也加强了沟通。

3.课后延伸学习,体现个性特征。《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中,明确指出:本课是一门开放的课程,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固定的结论转变为注重个性化的思维过程。

笔者也认为:现代的学校,不应该是一个“人”的加工厂,学生不应该是标准一致的产品,而应该是一个个有着不同个性的活生生的充满感情的人。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培养是应该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的。因此,作为最为弹性的作业,则成为在本课学习中最具个性,最有延伸价值的部分。这里是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展现个性的天地。 如在〈三国鼎立〉一课中设置的课后作业:“如果你是班主任,三国中的人物是一个班的学生,请根据他们不同的性格给他们安排一个相应的职务,让职务最符合他们的个性。”这个作业不仅能考察出学生对三国中人物理解的准确程度,更能体现他们每个人的个性。这个作业没有统一的对与错的标准,只要言之有理、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就可以。

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设置被学生接受和喜爱的教学情境,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点亮学生心灵之灯。在教室这个环境中,教师不再是严肃的知识传授者,而是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益友,在师生流动的交流中学生获得了知识,教师获得了职业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5.

[2] 理论发展与斯卡特金[C]//中学教学论选读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3]《历史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5,27.

[4]《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编辑/丹桔)

猜你喜欢

个性情境教学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语言表达重“个性”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教学模式探究
浅析情境教学法在中职会计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浅谈小学语文个性化习作的教学策略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