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际分工、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发展战略

2009-01-14闫鸿鹂

北方经济 2009年22期
关键词:分工产业结构优势

闫鸿鹂

摘要: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国际分工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要在更高的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离不开对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相互关系的把握。文章首先总结了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阐述了国际分工与国际产业转移的内在联系,并对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发展战略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分工国际产业转移产业发展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格局的新变化

(一)传统的垂直型分工向混合型分工转变。垂直型分工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与产品内分工并存的多层次的崭新格局。水平分工适应了生产全球化的大背景,日益显示出它在国际分工中的重要地位。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推动了国际分工的新变化,价值链上的分工成为新型国际分工的一种主要形式。一国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某个特定产业或某项特定产品上,更多地体现在同一产业的价值链中和同一产品价值链的各个环节或工序上。

(三)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分工趋势加强。在全球性经济一体化进展的同时,区域性经济集团化的进程也明显加快。经济集团不同程度地对内逐步采取降低和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措施,对外继续采取关税与非关税等排它性措施,结果导致经济集团内成员国之间分工和贸易发展趋势的加强。

(四)国际分工从有形商品领域向服务业领域扩展。发达国家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迅速,而以高技术、资本密集型服务参加服务业国际分工。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发展较快,而以建筑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的劳动密集型服务参加服务业国际分工。

二、产业革命以来国际分工格局和产业转移的演变

从产业革命到产业转移这样一个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按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联系机制的显著变化来划分国际分工格局,存在着两个历史阶段:

(一)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标志着资本主义向大机器工业过渡,世界分裂成两类国家:一是一些以农业为主或纯粹从事农业的农业国:二是由农业国围绕的少数几个工业国。那时的国际产业转移,逐渐演变为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不同产业等级的国际经济关系,先是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分工和交换,后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国之间的分工和交换。

(二)20世纪60年代至今

二战后经历三次大的国际产业转移:一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两德等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电子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60—7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集中发展精密机械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三是20世纪80—90年代,美、日、欧洲等发达国家集中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将重化工业和应用型技术大量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科技革命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也使各国产业结构出现三个特点:一是高科技产业日益成为发展重点:二是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成为新趋势:三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广度和深度对国际分工格局产生深刻影响。国际产业转移已由原来单个产业的转移,转向产业链的转移,以形成产业群体和网络,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新一轮产业转移主要是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载体是跨国公司。传统产业转移采取梯度方式,主要着眼于劳动力优势与区位优势。而产业链转移则以跨越方式,更加注重东道国的技术、人才、研发能力等综合优势与信息基础设施。这些特点将对国际分工格局变化产生深刻影响。

三、国际分工演进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

(一)国际分工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内部的分工超越国界的结果。不同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同,表现为国际间的产业级差。由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客观存在,发达国家便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方式将本国处于衰退期的产业向外扩散或转移。

(二)国际分工是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和基础,而国际产业转移也会不断地改变着国际分工格局。实践证明,通过国际产业转移,转移国(或地区)与承接国(或地区)都更好地发展了本国或本地区的优势产业,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三)国际分工决定国际产业转移方向。在产业链条层次,由生产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环节的转移是增值能力和分工地位提升的显著标志。生产环节可细分为关键零部件生产的上游生产和终端的加工组装的下游生产。由下游生产向上游生产的递进也意味着分工地位和增值能力的提升。

(四)产品内国际分工加速了国际性的产业转移和产业重组的进程。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促进了产业转移,为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结构调整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如果没有产品内的国际分工,整个产品生产一揽子跨国转移,会因为利益较小和就业冲击大而难以实现:通过产品内国际分工进行结构调整,降低了利益矛盾和摩擦。因此,国际分工推动了国际产业转移的进程。

(五)产品内分工使得产品价值链被分解成若干独立环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将价值链中的每个环节放到最有利于获得竞争优势的地点,导致国际分工的界限由产品转变为要素,要素禀赋对于国际产业转移区位选择的意义将更大。

四、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在当前,中国的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从国际环境来看,以跨国公司为龙头的经济全球化在飞速发展,以新技术革命推动的信息化浪潮正汹涌澎湃,全球化和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与特征。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同时赋予了当代国际分工许多新的形式和特点,新的国际分工格局正在形成。从国内环境来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总体规模已经进入世界经济大国之列,但经济结构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的产业发展必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面对新的发展环境,要想保持我国目前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选择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国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应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建立和巩固一批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经济。同时实施后发优势战略,缩短在技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市场制度等方面与先发地区的差距,以后发优势带动比较优势的提升,超脱传统比较优势的束缚,造就竞争优势,使产业结构既具有自己特色,又可以不断地向上升级。

(一)当前的产业结构升级应主要依靠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分为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调整两种形式。适应性调整是在原有产业格局下,为适应瓶颈产业供给能力进行的调整,是一种滞后被迫的调整。战略性调整是有取有舍、有进有退的调整,主要着眼于产业改组、产业地位审视和生产要素再配置。中国当前要进行产业结构大调整,进一步主动适应经济增长和不断变动的产业结构关系。

(二)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参与当代国际分工为立足点。整个产业结构重组应当以参与国际经济循环为立足点,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中心,使生产结构适应国内、国际的市场需求及其变化,才能达到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良性循环。

(三)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全球生产体系。比较优势是一国资源禀赋所确定的静态优势,而竞争优势是一种将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综合能力作用的结果。我国目前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在开放型经济中,我国应努力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四)延伸制造业价值链,提升价值增值效应。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加工制造环节是中国的现实优势,是中国融入跨国公司产业链条的切入点。这对于中国实现与国外的产业对接,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意义重大,同时也是实现产业转型与升级的必要途径。

(五)承接产业转移与对外转移相结合,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我国单纯被动的承接产业转移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建立一个双向循环机制,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逐渐由承接产业转移向对外转移转变。

猜你喜欢

分工产业结构优势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矮的优势
画与话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碳排放
施工图任务组织分工之经验借鉴
中国解决产业结构问题从淘汰落后产能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