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背景下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思考
2009-01-14储叶青
储叶青
摘要:本文对目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失衡的特征及发展趋势作了深入剖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拉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农村消费市场影响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已给全球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虽然还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率,但以外需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2008年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出口增速明显减缓。据商务部综合司的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前3季度我国出口总额10740.6亿元,增长22.2%,比去年同期回落4.9个百分点,尤其是对两大主要贸易伙伴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增速明显放缓,其中对欧盟出口增长25.6%,比去年同期放缓5.2个百分点: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去年同期放缓4.6个百分点。2008年11月份,我国出口同比增长一2.2%,增速较上月回落2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各国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催生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我国外需疲弱趋势难以一时逆转,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遇到了危机。在这种局势下,凸显了我国经济由外需主导向内需支撑转型的紧迫性。如何通过扩大内需来保证经济平稳增长,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的课题。
社会总需求包括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大体占总需求的三分之二以上。没有消费需求,经济就难以增长。因此,要保证经济增长就必须启动消费市场。与城镇消费市场相比,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只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24%,可见农村消费市场还有充足的空间去挖掘。因此,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启动农村消费需求不仅是对冲外需下降压力的选择,也是保证我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动力。
二、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失衡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总量也在日益攀升。1978—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生活消费支出由116元增加到3223.85元,增长了27.8倍。更可喜的是,随着周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从2004—2007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消费支出以年均超过10%的速度增长。这说明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正在逐步得到释放。但从城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来看,农村严重落后于城镇,农村消费市场仍然是我国内需的一块“洼地”。在当前的金融危机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剖析农村居民消费的特征并判断今后发展的趋势,为成功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寻找突破口。
(一)消费项目结构失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村市场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1978—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由67.7%下降到43.1%,下降了24.6个百分点,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大幅度降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已经由贫困进入到小康生活的通道。但受经济条件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不够合理。农村居民收入的绝大部分还是用于生活消费,而其中食品消费仍然占绝对高的比重。生活消费以外的支出如交通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等其他商品与服务所占比重的绝对数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相对比重仍然微乎其微,需求明显不足。
(二)消费年龄结构断层化
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在不同年龄段上极不平衡,从少年、青年、中老年这几个不同的年龄段看,农村居民的人均消费支出呈橄榄型特征,中青年人群是消费的中坚力量。受经济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青年在嫁娶前后的消费支出很大。随着农村住房条件的普遍改善,建造楼房已经成为青年结婚的必备条件,因此有些农民父母为了孩子婚事往往倾其所有,甚至举债建房。有不少人是为争面子相互“攀比”,在结婚聘礼与嫁妆上面大做文章,结婚酒席大搞排场。而中老年人考虑到劳动能力的逐渐减弱,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覆盖面小和保障水平较低的现状下,会选择存钱养老而谨慎消费。这种消费年龄上的断层化,不免使针对中老年人消费的产品市场备受冷落,对产品的供需均衡带来一定影响。
(三)消费层次差异性明显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部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尤其东西差距较为明显,东部农村消费已进入小康水平,西部还处在温饱消费型水平。2007年,东、中、西部农村居民家庭生活消费总支出分别为4281元、2938元和2527元。消费比为1.69:1.16:1,区域消费差距明显,消费支出呈多层次性。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上的多层次性特征正是收入差异影响消费水平的反映。2007年,农村居民中,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户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1850,59元、2357.9元、2938.47元、3682.73元、5994.43元,消费比依次为1:1.63:2.04:2.54:3.24。而且在各项消费上,不同收入群体的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在居住、家庭用品及服务、交通通讯以及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消费方面,高收入户的人均消费水平已经达到低收入户人均消费水平的4倍以上,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失衡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必须高度关注并设法解决的问题。
首先,消费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升级,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在生活消费项目中,食品支出虽然仍占绝对地位但比重不断下降,居住支出比重逐步上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启动,部分农村居民由自建住房向购买商品房过渡,因此住房费用将成为今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重点。住房条件的改善必将伴随着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需求的提高,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已开始进入农民家中。非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由1990年的16.09%提高到2007年的33.12%,增长了17.03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农民在城市打工的经历使他们认识到知识与技术的重要性,提高了对子女教育的投入,今后农民的教育费用支出将增加。
其次,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将激励中老年消费。根据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消费理论,人们会对自己一生的消费开支做出计划以便实现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一个人在年轻时消费倾向高,到了中老年则储蓄倾向高,而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则会对中老年消费产生激励。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广泛覆盖和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试行推广使广大农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减轻中老年农民消费的后顾之忧,必将激励他们增加消费。
最后,各项国家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缩小地区差距。一直以来,东部地区在资源条件和要素禀赋上的优势,经济发展水平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为了促进各地区经
济的平衡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向中、西部倾斜的政策。西部12个省市区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已经向我们展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成就,而东部向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加速,必将对中西部经济增长带来拉动效应。
三、影响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分析
(一)收入因素制约购买能力
1.与城镇居民相比收入低且增长缓慢。根据消费需求经济理论,收入是消费的决定因素。从1978—2008年农民收入与消费增长的对比可以发现,农民的消费需求基本符合收入决定消费的规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能力也大大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落后。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强农惠农政策力度明显加大,各项支农补贴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可喜的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140.4元,比上年增长了553.4元,增长率15.4%。但从城乡对比来看,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6:1扩大到2007年的3.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下降,这必然影响农村居民的购买力。
2.农村居民内部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近年来,全国农民收入平均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却越来越大。2007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平均线是4140.4元,而达到收入平均线的农民只占44.32%,55.68%的农户人均收入在平均线以下。农村这种社会财富向高收入户集中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消费需求总水平的增长。少数高收入群体由于消费需求相对饱和而消费倾向偏低,而大部分低收入群体由于购买力不足而很难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即期消费。如果单纯依靠政策刺激,也只能挖掘小部分消费潜力,从长期来看,解决农村居民的收入问题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所在。
3.支出预期强于收入预期。根据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当前的收入(即期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持久收入(预期收入)决定的。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要受他们对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受农产品价格上调空间的限制,依靠增产增收来提高农民收入的难度加大,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因受缺乏规模效益的制约而后劲不足,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缺乏稳定性,因此农村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不容乐观。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文化教育、赈灾救济等保险体系尚未建立完善,使得农民对养老、医疗、教育等支出预期强化。在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有一部分农民转化为市民后,住房费用支出的预期也将加强。总之,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风险加大,农民的预期收入增长慢于预期支出增加,为了保证未来经济安全,农民的预防性储蓄会增加,挤压了消费空间,即期消费受到抑制。
(二)农村消费环境差使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变受阻
1.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跟不上需要。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交通、通信、水电等方面的落后限制了一些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有些乡村不通公路或路况极差,对工业品下乡、农副产品进城造成困难;有些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电视信号微弱,甚至收不到电视节目,影响农村电视机的购买和更新换代;农村地区存在着电网老化、电压不稳定、电价过高的问题,使不少农民对用电和购买家电顾虑重重,既担心买回家无法使用。又担心买得起用不起。
2.商业流通组织无法满足需求。目前,农村消费市场庞大而分散,商业经营组织的形式多是“夫妻店”,规模小而分散,配套设施较差,售后服务无法保证,部分商品功能、价格定位不准和售后服务不到位,令不少农民买不到称心如意的商品。由于农民的质量意识淡薄,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市场,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消费安全制约着农村消费市场的正常发展。
四、金融危机背景下拉动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激发消费意愿
在制约人们现期消费的因素中,社会经济预期和经济安全是第一位的。要想激发农民的消费意愿,必须改善农民的经济预期,增强农民消费的安全感,减轻农民在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负担。政府要致力于完善基础义务教育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失业救济制度等基本保障体系,提供较好的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消解百姓的后顾之忧,降低农民的预防性储蓄,增强其消费安全感,促进当期消费。
(二)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收入是形成消费能力的核心基础,真正的、长期的消费增长动力还是来自于农民收入的提高。只有实际收入增加了,农民潜在的需求才可能变成现实的消费。随着农业税的取消、直接农业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并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农民收入低的现状。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关键。因此,农村政策的制定,应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第一,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在保证现有惠农政策有效落实的情况下,继续加大财政支农的力度,为农民提供优良品种、技术、资金支持,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效益:第二,在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农村土地的合法流转,发挥规模效应:鼓励企业与农户合作,连接农业生产的产销链条,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社会化;第三,完善农村金融体制,满足农村信贷的需要,如推出农民子女教育助学贷款、农业机电和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以提高农民消费能力:第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对农业大省国家应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为农民组织教育培训活动,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增加农民的外出务工收入。
(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保障消费通道
首先,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继续增加农村投资,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农民引进家用电器和其他高科技产品创造条件。
其次,完善农村市场建设。积极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组织,鼓励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诚信度高的经营模式。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加强商品质量监管,加强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在农民中树立维权意识,积极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加大消费纠纷处理力度,为消费者创造放心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