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2009-01-14郑桂申
郑桂申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不少学生对作文存在畏难心理,把作文当成一个包袱,消极应付,严重影响习作水平的提高。心理学认为,兴趣就是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具有的鲜明的指向性,它可以使人无意地、不知不觉地观察某种事物,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作文教学中,笔者顺应学生的心理,注意从激发学生兴趣着眼,多渠道地指导学生观察、想象,训练学生说话、作文,使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
坚持写日记,不断积累素材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积累大量词汇,学到写作方法,而写日记是将这些东西变为自己的能力的最好的方法。从低年级开始,笔者就鼓励学生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和自己想说的用一句话写出来,逐渐到写一段话;先是要求学生写命题日记,然后扩大日记范围,可写人、记事,描写景物、动物,心得体会等。几类日记变换着写以保持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对学生的日记及时评改,发现好的予以鼓励,并提供给全班学生评论或抄在墙报上供大家欣赏,真正使写日记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词汇,学到写法,写日记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丰富了生活。
经常组织活动,培养作文兴趣
对于传统简单的命题作文,学生往往感到缺乏材料,无话可说;对于教师呆板的指导,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学生往往喜欢做游戏,喜爱活动,尤其是具有新意的游戏。笔者抓住这一特点,利用迁移原理,把他们的兴趣中心引向写作,并及时加以巩固,使他们形成持久的、稳定的、广泛的而又有中心的兴趣爱好。如在一次作文指导课上,笔者在上课时宣布,本节课先进行跳绳比赛。学生顿时欢呼起来。待他们情绪稳定后,笔者把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要求、活动时间作了具体要求。充满欢乐、笑声而带有紧张气氛的游戏活动把学生的兴趣提到最大程度,当学生情绪仍处于亢奋状态,笔者及时将学生的兴趣中心引导迁移:游戏玩得开心不开心?谁能把刚才比赛中热烈欢快的场面,参赛者紧张、可笑的动作、神态说给大家听一听?问题一提出,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回答。这时,笔者揭示本次作文题目——《记一次跳绳比赛》,告诉学生写作文就是把刚才的活动过程用文字记录下来。在笔者三言两语交待了习作的要求与注意点以后,学生便愉快地进行作文。这样由游戏激发兴趣,利用兴趣迁移指导写作,扫除了学生畏惧作文的心理障碍,他们学得愉快,作文普遍较好。
联系日常生活,提高作文的积极性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是作文的源泉。”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初步学写作文时,就应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入手。第一,引导学生多观察。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鲁迅说过:“以后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周围事物缺乏认识,硬要他们去表达、去反映则是不可能的。对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认真细致地观察,才能对事物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实感人。如,笔者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让家里饲养小动物的学生把小动物带来,将教室里的桌子拼成几处,每处放一种小动物。笔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种小动物的外形特征,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说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再如教学生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笔者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下手,着重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大小,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学生取得可言之物的重要途径。广泛深入的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阅读,学生从例文中学到如何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就得心应手。第三,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认识到作文的重要性。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作文的用武之地,使学生具有临阵感和责任感,这样学生在不断应用作文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到作文的重要性,把作文当作一种生活需要,从而积极、自觉地学写作文。
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兴趣
针对小学生易对直观具体事物发生兴趣的特点,除可指导学生认真细致观察实事外,还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变文为图,要求学生写植物时,屏幕上展现十几种植物,除有真实生动的图像,还有关于这些植物特点的简单介绍,拓宽学生思维;变单幅图为组合图,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组相关的图画;展示事情的前因后果,展示更宽大、更丰富的场景内容;变静为动,如写一种小动物的活动时,画面播放可快可慢,甚至还能分解动作,使学生都能找到合适的动词来描写,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作文的兴趣。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邱县柳林校区近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