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2009-01-14何伟陈荣春钟红发
何 伟 陈荣春 钟红发
[摘要]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4~2008年将79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分为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组及Y型钢板固定组,观察两组疗效。结果 切开复位内固定组术后优良率90.0%,Y型钢板固定组术后优良率71.8%,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能达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双钢板;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8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36-106-02
肱骨远端解剖形态结构较特殊,用传统手法复位外固定不能很好地重建关节面,且需较长时间外固定,易导致肘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僵硬发生。近年来已多趋向于手术治疗[1],以利早期活动和防止僵硬的发生[2]。2004~2008年我们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79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79例,双钢板内固定组(A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2.3岁,左侧12例,右侧28例;Y型钢板内固定组(B组)39例,男24例,女15例,左侧10例,右侧29例,平均年龄49.8岁。损伤机制:摔伤52例,车祸22例,重物砸伤5例,其中8例为多发伤患者。按AO/ASIF分型,C1 10例,C2 20例,C3 49例。手术时机选择为伤后6h~14d,平均5d。
1.2手术方法
A组患者均在臂丛麻醉下采用切开复位双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内侧予放置3.5mm 1/3管形钢板,后外侧予放置3.5mm重建钢板,两块接骨板呈垂直方向放置。B组患者在臂丛麻醉下采用切开复位Y型钢板内固定术。手术入路均采用“V”形尺骨鹰嘴截骨入路,所有病例都予行尺神经前置。
1.3术后处理
术后予预防性抗生素治疗72h,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治疗3d,均予肘关节功能位石膏固定5d,后予CPM机功能锻炼,循序渐进,12d后指导行肘关节主动屈伸功能锻炼。
2结果
本组79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0~26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对肘关节活动度评价根据Cassebaum评分[3],A组术后优良率90.0%,B组术后优良率71.8%,两组统计学有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3.1肱骨远端解剖复杂
肱骨远端呈现为一个强壮的骨性三角,桡侧柱的前表面为肱骨小头,其后部无关节软骨覆盖,因此常作为接骨板置放的位置。此部位骨折易呈粉碎性,常涉及关节面,传统手法复位不能很好地重建关节面,且固定时间较长,易致创伤性关节炎和关节僵硬。早期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临床效果良好,很多文献已经报道,随着内固定技术发展主张采用双钢板内固定(内侧予3.5mm 1/3管型钢板,后外侧用3.5mm重建钢板)。王友华等[4]研究认为双钢板固定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比单钢板加拉力螺钉以及Y型钢板更加坚强可靠。Helfet等[5]的实验表明,双钢板在2 个互成90°的平面上的固定刚度及抗疲劳作用最强,其对抗前后向屈曲应力、内外翻应力及扭转应力方面有明显优势。
3.2手术入路的选择
手术我们一般采用经尺骨鹰嘴V形截骨入,可获得肘关节良好的暴露,能更好地观察关节面情况。V形截骨有利于复位,提高截骨端术后稳定性,且V形截骨增加了截骨端的接触面积,可减少骨不连的发生率[6],经肱三头肌舌状瓣入路,其舌状瓣愈合是瘢痕愈合,且术后不能早期功能锻炼,易致关节僵硬的发生。
3.3骨折的复位标准
作者认为手术先予重建肱骨滑车和肱骨小头,将关节面骨折块固定成为一个整体后,再将其与肱骨干进行复位和固定。骨折的复位标准为:①恢复肱骨远端三角形结构的完整性和关节软骨面的平整;②恢复鹰嘴窝、冠状窝和桡骨窝的解剖形状;③恢复肱骨远端的生理前倾[7]。
3.4尺神经的处理
79例患者均予尺神经前置,无一例出现尺神经麻痹,作者认为应该常规行尺神经前置,有研究对20例肱骨远断骨折常规行尺神经前置,术后均未出现尺神经麻痹。
3.5早期功能锻炼
早期有效地开始患肢功能锻炼是肱骨髁间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既能避免肘关节粘连及僵直、防止骨质疏松及肌萎缩,又能使患者对治疗增加信心,缩短其治疗时间。术后早期开始患肢功能锻炼:以肘关节为主,肩、腕关节为辅;以屈肘为主,伸肘为辅;先以被动锻炼为主,后期主动锻炼为主;兼顾前臂旋转功能的锻炼方法[8]。
总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双钢板螺钉内固定在生物力学方面有明显的优越性,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满意的效果,是一种有效治疗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袁天祥,马宝通,刘林涛,等. 肱骨髁间粉碎骨折的手术疗效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4:257-259.
[2] Frankle MA,Herscovici D Jr,DiPasquale TG,et al. A comparison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and primary total elbow arthr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distal humerus fractures in women older than age 65[J]. J Orthop Trauma,2003,7:473-480.
[3] Cassebaum WH. Open reduction of T&Y fractures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humerus[J]. J Trauma,1996,9(9):915-925.
[4] 王友华,刘瑶,周振宇,等. 三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肱骨髁间粉碎骨折的疗效比较[J].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701-705.
[5]许国祥,王秀会,吴祖民,等. 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及其疗效分析[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5,20(4):231.
[6] Shrader MW,Sanchez Sotelo SJ,Sperling JW,et al. Rowland and Robert H.Cofield. Understanding proximal humerus fractures: Image analysis,classification,and treatment[J]. J Shoulder Elbow Surg,2005, 14(5):497-505.
[7] 陶玉平,王静成,冯新民,等. 三种入路治疗成人肱骨髁间骨折疗效比较[J]. 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4,19(5):328.
[8] 黄雷,张波,王满宜,等. 肱骨髁间骨折的手术治疗[J]. 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58.
(收稿日期:2009-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