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开发

2009-01-14陈建行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4期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语文教学

摘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激活学生创新思维与培养创新思维品质?文章从营造创新环境、培育创新意识、开放外向教学与培育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关系三方面,系统深刻地论述培养创新思维的原则与方法。文章抓住语言与思维纽带,以创新思维启蒙与创新思维习惯培养,作为语文教学的纲,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学生潜能。目的与原则,方法与目标,十分明晰,举证充分。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6-0241-02

在人的个体成长过程中,创新思维往往表现出一种“隐晦”和“潜伏”的特点。创新意识强的人,比较容易被发现和自我引发,而另一部分人则由于受主观因素的限制,“潜伏”着的创新意识难以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随时发现并培养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如何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首先,创设适宜于创新思维形成与发展的环境。

1.民主科学的教风。在教学活动中,气氛如何,不但影响着教学效果,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态。压抑沉闷的学习氛围,刻板的教学作风,不仅消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容易扼制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民主平等、经常沟通的师生关系,友善、宽容、理解和鼓励的学习氛围,却能收到事半功倍效果。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心中所想、所惑,成为学生的朋友。这样,学生才敢干,也乐于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发散性思维。长此以往,他们的头脑会变得灵活,由此及彼,举一反三。

2.教者创新思维。教师的思维状态对学生有很大影响。一个熟练驾驭课堂教学的语文教师,首先,是靠自己的形象思维去感染学生,让他们跟着自己的思维去活动,汲取知识,提高能力。其次,教师的思维能力有无导向性对学生影响也很大。佼佼者,在山重水复中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柳暗花明;平庸者,在浅滩暗礁处无法把学生思维的航船引向知识海洋的彼岸。最后,教师的思维定式对学生的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每个教师必须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要注意提出问题的新鲜性,分析问题的科学性和解决问题的导向性,以自己的思维之光去照亮学生的思路。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师要勇于打破墨守成规的旧习,敢于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创新思维。学生可能通过欣赏一段音乐去创作一篇散文,或通过一幅图像去了解一个现象;甚至通过观看一段影片了解濒临破产的工厂,为其设计一套扭亏为盈的改革方案,这样更有利于我们培养创新性思维品质,培养新世纪的合格人才。如在教《死海不死》一课时,面对死海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前,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死海既然对人类有用,干涸现象就要防止,同学们能否开动你们的头脑,想想办法挽救死海?同学们在老师的激发下纷纷发言,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植林营造局部小气候,有的说开掘河道让注入量大于蒸发量,想法大胆一些的则说通过改变死海的形状减少蒸发,更有想法奇特的是将南极的冰块运到死海……这些丰富的思维结果,也许有悖于常理,但谁又能指责学生的异想天开呢?

其次,注意现代意识的培养。

语文教学要能很好地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智慧火花点燃起来,强化他们自己引发潜在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行为,就必须重视学生心理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必须重视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和思考。

1.主体意识的培养。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已有知识和预知的结论变为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发现活动,使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之中。例如教《孔乙己》一课时,我设计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孔乙己叫什么名字”。学生仔细研读课文,找出了答案。学生回答后,又问“孔乙己没有名字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和议论后作了回答。最后又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深思和探究,从更深的层次上开掘出新的“问题”,拓宽了认识理解的境界。三个问题由浅入深,最后的问题并没有固定性唯一的答案。他们碰击出一串智慧的火花。

2.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意识是指学生多渠道地获取信息,并从中筛选出有价值的,并转化为新的知识和能力的意识。我们知道,人的潜知潜能往往是在某种新的知识信息或事物的触发下转化为灵感,将它逻辑化表述,便可成为创造力。当今信息社会,教师要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改进自己传统的学习方式,最有效地培养学生搜索信息、选择信息、管理信息、分析加工及应用信息的意识。我在教学校本阅读课文《两小儿辩日》时,我除了肯定孔子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高尚品质外,还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正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当时的大学问家孔子不能解答的问题,早已为天文学家探讨明了。现代科学不但在宏观世界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微观世界更有让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发展。我向他们介绍了基因研究的成果,纳米技术的应用,从而增强了学生们对新的信息了解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欲望。

3.创新意识的培养。现代教育从本质上讲,不但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活动,同时也是创新的活动,这就要求认识和改造世界者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如果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就会想象丰富,联想奇特,思考超常,思维开阔而具有求异性,所求答案与众不同且富有新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式的形成。如教完《竞选州长》后,我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续写出不同的结尾,有的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也有的合理地再造课文内容。又如我在一次语文活动中,向学生讲述农夫和蛇的故事,不少学生都知道“蛇是害人的东西”,我却让学生联系实际,说说蛇对人类有没有好处,不少学生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个别学生经过思索后说会吃老鼠。我让学生再创作一个寓言,个别学生已把蛇看成是人类的朋友。

最后,开放型,开发创新思维。

创新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显著特点是外向和开放。开放式的思维方式和个性品质,是创新的基础。注入式、纵深式、刚性化、标准化的教育模式,尽管在知识、技能、效率等方面不无优势,然而获取这种优势的代价是沉重的。它总体上引导的是眼光向内,面向书本,面向已知,面向教育本身,训练的是封闭的思维方式,而思维方式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又远大于知识技能因素。语文作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尤其迫切,革除自成一统、自我封闭的状态,以开放的模式培养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其内容涵盖:

教学内容的开放要改变“一纲一本管几亿”的一统式旧有观念,由静态、封闭的本本主义,回归动态、开放的生活真意。打破囿于学校、教室的空间概念,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影视报刊等传媒延伸,向电子网络延伸。优秀剧本、新概念作文有目的地纳入教学内容,这是培育创新素质的需要。

教学过程的开放要打破问题为起点,结论为终点的封闭式过程,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冲动,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新的问题。因此必须恢复“过程”应有地位。在开放的格局中,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收集信息、自主学习等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开展以演讲、故事会、辩论、“擂台赛”等形式的语文活动,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从中得到训练与强化的。

思维训练的开放首先,向“全脑”开放。在重视左脑的言语逻辑思维的基础上,特别加强右脑空间思维、形象思维的训练,重视形象与抽象、直觉与分析、想象与思考的结合。为此,在频繁动笔动脑之时要特别重视观察、体验想象、动手和动感情。其次,加强开放性的发散思维训练。课堂的提问,作业和考试的编制应特别重视推出开放性问题。如具有不确定性、非唯一结论的问题,条件不很清晰、不很完备、需要搜寻和补充的问题,现实性强、容易调动研究热情的问题,鼓励独创、有广阔发挥空间的问题等。解决一个个开放性问题,实质上就是一次次创新演练。

总之,语文教师要为培育学生创新思维这一幼苗茁壮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用自己智慧的双手,辛勤浇灌,精心呵护,这一棵棵幼苗将会长成参天之林,栋梁之材的。

作者简介:陈建行(1970- ),男,广东省兴宁市新陂中学语文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语文教学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