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语文课程:在尴尬处境中寻找开设的价值

2009-01-14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24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大学语文高职教育

张 锋

摘要:现今,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大学语文已几近被忽略或干脆舍弃。大学语文真的该下岗了?文章在分析当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尴尬处境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大学语文课程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教育;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36-0207-02

一、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现状

随着高职院校如雨后春笋般地不断涌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一派生机蓬勃的景象。然而,如今在许多高校中,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正日薄西山似的被逐渐“边缘化”,在高职院校表现地更为突出。有人就对上海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现状做了调查研究:有些学校是会根据专业有选择地开设,例如外国语言类、艺术类、旅游类等专业开设大学语文,学制一学期,周课时3—4节;而物流、金融、管理等专业不开设大学语文,通过开设一学期的《应用文写作》培养学生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写作能力;有的高职高专院校不管任何专业干脆就不开设大学语文。据笔者走访了解,其实其它地区一些高职院校也几近相同,2006年之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文科类的专业都必须开设两个学期的大学语文课程,少数理工科专业也开设一学期的大学语文。然而2006年开始大多数专业都停开了大学语文课程,只有极少数专业比如财经类,文秘类,餐饮旅游类专业开设了《财经应用文写作》,《现代汉语》,《旅游文学》,《餐饮文化》等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语言文化基础课程。

遗憾的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开设没有形成统一的要求,随意性非常大。一些院校,当面临学制调整,课时压缩,就业压力增大时,为了保证实训时间,确保学生多考证书,从速培养出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大学语文好似自然就需为专业课程让路,能缩减就缩减,或者干脆就不开设。加之有些学生也认为“语文已学了十多年,没必要再上高四语文”,以及有些抱有“只要是中国人谁不会用母语啊”的心理,于是大学语文则“顺理成章”成了“爷不疼娘不爱”的“孩子”。

二、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意义及价值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真的该“下岗”,真的已走到尽头而没有开设的必要了吗?在此,我们先来看一些媒体新闻报道吧。在复旦大学举行的一次汉语言文字大赛中,冠军竟然被一名外国留学生夺走。重庆教育学院教授张承凤最近对重庆市1000名大学生所做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不容乐观。约一半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时间读书;40%的大学生表示“不喜欢古代诗词”;在对20组名联佳句填空时,67%的大学生只答对了15组。浙江金华市某高校语文教师向记者叹气:一些高校理工科高职生,居然连最简单的请假条都不会写。她曾经收上来的一些学生请假条,写法五花八门,但是都有最基本的错误,或格式不对,或语法有错。上述几例在很大程度上足可以说明当今高校一些大学生(包括高职生)运用语言能力欠缺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缺失到了让人痛心的地步。对文化素质相对较弱的高职院校学生而言,情况则更不容乐观。“高职院校是否有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这一问题,再次摆在我们的面前。

其实,对于“高职院校是否有开设大学语文的必要”这一问题,答案再明确不过了。首先我们可以从高等院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初衷谈起。早在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倡导下,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当时开设目的有四点: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水平;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从以上开设初衷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大学语文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任。引导学生从纯粹的文学角度,研习、阅读大量中外文学精华,背诵其中的典范篇章,体验语言文字的精妙,并从作者的生活时代、境遇,作者的思想倾向、文学见解中,深刻领悟文学与历史、社会、生活的关系。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逐步由文学知识、语言修养、美感品质的提升,进一步升华为个人人生的高雅志趣。仅从这一方面足以说明,大学语文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人文教育作用和价值。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程上。

其次,从高职学生本身具备的语言基础或文化素质水平来看,开设大学语文有它的现实意义。一些知名教育者直截了当地指出,针对目前高职学生在中学阶段语文基础就没打扎实的现状,高职教育阶段开设大学语文对其补补课未尝不可,甚至很有必要。因为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主战场是企业,为了较好地适应企业需要,学生如果连语言交际这一功能都没掌握,如何能自如应对职场沟通的错综复杂,如何能提高职业技术人才的职业素质,如何能有意识地了解、认同、接受并改善企业文化。况且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的培育、积淀和提升。而企业文化是人类文化、社会文会的子系统,是一种集团文化(或团队文化, Corporate Culture)、组织文化(Organism Culture),是一种以企业经营管理为本质特征的实体文化。

再次,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终生教育的角度来看,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对加强大学生语言文学教育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新兴技术不断出现及应用,有些传统产业没落萎缩甚至消失是无法回避的现实,面对新形势,如今高校大学生在校学习、掌握的(下转第35页)(上接第207页)专业知识和技术刚入社会职场也可能已趋落伍或已近淘汰,毕业后也可能会在不断追求自己心仪的职业中“发展”,“从一而终”式的就业现象不可能像以前一样占多数。原因既有职业人对更高职业品质的向往,又有追求更高生活水准的心理需求。当今的高职毕业生有可能在不同的职业行当中随时准备着角色转换。而角色转换成功与否,取决于高职生是否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出色的职业能力,有否较强的再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而这些条件的完备,语言文化素养在其中将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说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对大学生的未来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最后,从学生思维平衡发展这一点来看,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价值也可窥见一斑。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必将得到有力提升,并突现文化载体的职能,开阔学生文化视野,陶冶其人文兴致,拓展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塑造完美人格,形成稳定的内在品质。具体来说,通过对积淀了的人类优秀文化经典文学的探讨性学习,研究性思考,反思人生的意义,丰富人生的感悟,树立积极乐观的世界观,让创新思维潜力得以发挥,特别是有益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想象力对于创造的作用,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说:“想象力是一股强大的创造力量,它能够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三、结语

总之,高职院校实现要持久有序的发展,永葆学校特色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关键,实现这一目标专业课程教学固然不可或缺,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也不应被“边缘化”,不应被抛弃。因为大学语文课程对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夯实其语言文化基础,还是立足大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其创新思维意识的价值和作用切莫低估、忽视。如果我们清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的主战场是企业;能工巧匠型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毫无疑问,现代企业总是非常欢迎;但在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难道现代企业也会青睐语言文化素养与企业文化极不相适应的新“文盲”吗?

诚然,如何改进现行的一些高职专业课程设置?非笔者等之力能及。当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大学语文——今需在课程设置中寻找开设价值的尴尬处境,我们还是先积极探索和实践大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吧!

参考文献

[1]管琰琰.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J].大学语文研究,2008,(10).

[2]周丽.也谈大学语文及其相关课程的合理设置[J].大学语文研究,2007,(7).

[3]李运楼.对高职学生实施企业文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现代企业文化,2008,(11).

作者简介:张锋,女,江西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论。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大学语文高职教育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大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