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笔人物画的继承和创新

2009-01-14晏明俐

群文天地 2009年16期
关键词:工笔工笔画物象

李 颖 晏明俐

工笔人物画以其悠久的历史,强健的生命力长存于世。这种有着悠久传承的绘画形式,从审美意识、品评标准、观察方法、艺术语言、表现技法等都包涵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系统。就技法而言,千百年来,从发展到成熟、充实到提高,以及变化和再发展,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早已形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创作宝库。人物的各种线描法、颜色的各种技巧,都是数十辈人的创作、实践的总结,并且融入了民族意识和美学传统。之所以要谈创新,是这种程式体系的强大约束,往往使画家的创造思想受到限制,我们要继承传统优良的东西,把传统文化跟时代精神,跟社会生活状态真正结合起来。

现代人高呼的“创新”,其实很多观念都是在古画中早有体现的,而创新,可能也只是把传统的某些技法和观念稍加变化,并糅合一些现代因素,使之更具个性化因素。我们分析当代一些优秀的具有创新意义的作品,都无不包含着传统因素在里面。因此,了解传统便是创新的依据,发展工笔人物画要继承传统,有继承才有创新。由此,我想从工笔人物画的用线、颜色设置两个个方面来谈现代工笔人物画应继承的传统,并在继承这些传统的基础上突破传统以创新。

一、用线

中国画艺术是线与墨的艺术,中国工笔画的精髓是以线为主体的艺术,传统中国工笔画以线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线不仅仅是为了勾画物象的轮廓,线的表现方式很显著的显现了中华民族绘画的特色和审美意识,蕴涵着极为丰富的内涵。线条有着自身的审美价值,对构成空灵流动富有韵律节奏的中国画的形式美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画线条节奏高度的形式美成为东方艺术风格的代表,中国画笔线运用的熟练和丰富内涵是其他画种所无法比拟的,中国画是线条的韵律。

早在原始彩陶和先秦金银器上就出现了绘画线条的雏形,战国帛画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古人用线条表现了物象的情态。线的表现方法在那时已经奠定了基础。顾恺之,张僧繇在继承先秦、两汉线描的基础上,吸取书法营养,进一步发展了笔线的技巧。我们从《女史箴图》的摹本可以看到他如“春蚕吐丝”的高古游丝描,成功的用线条的流转,线条的圆劲,呈弧形排列的线条简洁、古朴,造成了一种富有韵律感的优美程式,在线条的传情和美感上比战国帛画更进了一步。唐代的、张萱、周肪等继承了顾恺之细密的画风,加以发展,形成了“密体”。阎立本的画法与顾恺之相去不远,大多是圆转的铁线,在“游丝描”和“铁线描”之间。历经各代,工笔人物画的表现手法中,线仍然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历代画家创造的不同的描法,后人把他们总结为“十八描”,各具特点的线描法,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库。

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在承载传统的内涵和变化之外,又赋予线新的意义,线不仅是结构,是中国画的标志,也是物象的纯化和升华,是画家表情达意的语言。发展和创新现代工笔人物画,对线的把握很是关键。时下的线除继承传统外,还应突破传统的界定,把线与墨、光等紧密融合起来,开拓线新的方式。

首先,把握线条自身的审美价值。

线条讲究自身的排列组合,内在骨气有其独特的美感。在线的把握上注重用笔的气势及用笔的变化。对工笔人物画来说,以线条表现人物的气质特征尤为重要。线忌僵滞,古代画家对线有很高的要求,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实践,使中国画的笔线有了高度的形式美感。现代绘画中对线的排列组合及其运用可以充分分析传统并加以运用,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自己独特的用线方式。

其二,以线为表现物象形神特征的手段。

中国画线描虽不能象西画光影细致地再现物象,但却凭线条的虚拟性和主观能动性在自然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抽象,而具写意传神的特质。在传统的工笔人物画中,线条对质量感的表现也是很出色的,如《韩熙载夜宴图》中画线细劲,转折方硬,用轻柔的线条画脸和手,用松动的线条画须发,用挺拔的线条画衣服,依次来表现不同的质感。在《明人肖像》中,用松灵苍秀的笔墨勾勒皴擦,把老人肌肤须发的质感表现的非常充分。现代绘画中同样可以巧妙的运用线条的刚柔、松紧、方圆、转折和顿挫等变化给人以不同质地的感觉。

以线造型是工笔人物画最基本的语言,在绘画多元化发展的今天,虽然许多工笔人物画在西方绘画的冲击下,逐渐淡化了线的魅力,但作为发展现代工笔人物画,继承优良传统的有效途径,组织好线条或者勾好线条在现代工笔人物画中仍然是必要的。传统工笔画中的勾线讲究中锋用笔,落笔、行笔、收笔力量均匀,追求流畅自然。

在继承传统工笔人物画用线的优点的基础上,现代工笔人物画的用线的创新可以“夸大”线,借鉴写意画用线的奔放随意和多变化,利用线条的婉转、自如、强调线条的自由性和内在力度,以线的不同质感来表现对象的质感,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研究,创造出自己的用线造型的风格。同时,也可以“缩小”线,在绘画中逐渐“隐”去了墨线,为了更好的表现对象的体积感和质量感,画面中原来传统的墨线只是用颜色的渲染来体现线的走向,或是用形体结构来强调一种线的“势”,通过颜色的轻重来反映线条走势的轻重,画面中甚至没有直接的墨线,但一定有线的感觉。现代工笔画“线”的创新,无论是“夸大”还是“缩小” 线,传统的线的优势,在这里仍然得到了继承。

二、颜色设置

传统的工笔人物画的设色虽从自然中来,却不是自然色彩的复制,古人强调“以意赋色”对现今的绘画仍然是适用的。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随类赋彩”的观点,阐明了绘画设色并不一定要酷似原型,但求类似而已。中国画的颜色更多的是借色抒情、畅神达意,因此中国画的颜色不一定是符合自然色彩的科学规律,但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其一,传统的工笔人物画在以意赋色的指导思想下撇开了因光源造成的色彩变化,采用平面色块组合的表现形式,通过色块的大小、冷暖、深浅、明暗和石色、水色的相互对比、呼应、衬托,以墨线协调统一。这是东方绘画特有的处理方法。在以意赋色的理念下,画家们为了表达情思,强化物象的神韵特征,追求理想的色彩效果,打破了自然色彩的约束,大胆的把自然物象的色彩加以强化或削弱,甚至改变物象原有的色彩。

其二,传统的工笔人物画追求单纯、古雅和沉静的色彩效果,因为中国画强调装饰性,而色彩的单纯无疑加强了画面的装饰性。“五色缤纷易于杂乱”,中国工笔画有色彩绚丽的特点,而传统色彩艳丽的工笔画却不流于浮艳甜俗,其根本是因为注重色彩的格调,做到古厚、典雅、沉静、明快,色彩“重而不浊,淡而不薄,滋而不燥,艳而不俗”。

其三,由于中国画不受自然物象的制约,所以形成了多种色彩风格,色彩的风格随时代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同样也因画家的审美情趣的不同而不同。敦蝗千佛洞北魏,西魏,隋唐,宋元等几个时期的壁画中,因时代的审美风尚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色彩风格。画家的情趣和审美倾向不同也使历代绘画呈不同色彩风格,如阎立本以古朴凝重的色彩画历代帝王,张萱、周舫以浓艳典雅的色彩描绘绮罗人物;吴道子则开别具一格的“吴装”;而李公麟则索性不着一色,使白描成为独立的画种。可见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运用方式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发展现代工笔人物画,对传统颜色的妙用不可不借鉴。

工笔画中,用色十分关键,除认识和掌握传统美术的色彩知识和色彩经验外,还需加强对西方色彩观的研究,把西方色彩理论和中国传统用色方法融合起来,并不断的吸收其他画种在色彩上的长处,以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色彩方式,使现代工笔人物画更显斑斓色彩,更具表现魅力。

现代工笔人物画在色彩上的创新同样是要继承传统的创新。现代工笔人物画在色彩上的创新大致有两方面:一是借鉴其他画种色彩观念和表现方式,如油彩、水粉、水彩等色彩的绚丽,突破传统相对单纯的色彩,以更加丰富的色彩来表现形体,画面呈现出缤纷的色彩效果。二是引入新的色彩材料,比如岩彩、金银泊、丙稀等等,新材料的选用都为现代追求质感和体积感的审美需求提供了新的表现方式,在视觉和触觉上,都较传统有突破,材料本身的质地美在现代工笔画中得到体现,同时也更加拓展了颜色的表现空间。色彩的创新大大开拓了工笔人物画的表现领域,但传统“以意赋色” “随类赋彩”的色彩理念仍然是适用的。现代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运用,是较传统更为丰富,但其颜色运用同样是不受物象具体颜色的约束,而更多的是根据画面氛围的需要来合理运用色彩。传统的色彩理念仍然是现代工笔画要继承的。

经过了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工笔人物画也形成了一个非常严密的体系,从技法语言到审美理念,都有自己的法则和规范。关于中国画,或者中国的工笔人物画要怎么发展的争论,其焦点无非是传统和现代的问题。时下人们的审美观不断更新,艺术也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才能准确反映时代精神、保持永恒生命力。工笔人物画的发展需要继承中国传统工笔绘画艺术之长,可以吸取中国水墨画的写意传神,借水墨的随意灵动为工笔人物画注入生机活力;同时借鉴现代各种新观念及西方文化艺术的优势,借西方油画的绚丽色彩为工笔人物画开拓广阔的表现空间。

今天,我们的视野是更开阔了,绘画的样式也比以前更多了起来,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形态意识的冲击必然对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于是有人说,要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工笔人物画的新天地,在我看来,这个说法是过分激进的。中国画是在一条有界限的脉络中继承、沿袭和发展的。现代工笔人物画谈创新必须认真研究古人的东西,读懂古人的东西,继承传统优秀的东西,保持传统脉络的始终通畅。假如我们对传统没有深刻的认识而谈创新,必然是盲目的。作为中国画家,首先要把继承和研究自己民族的传统放在首要位置。现代各种形态意识必然对工笔人物画的创作思想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对本民族优秀的文化,理应有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积淀,我们可以去掉很多糟粕,也可以汲取其他外来文化,但对于我们优良的传统是必须要保留的。

工笔人物画有其独立审美情趣和广阔发展空间,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新是不能背离传统的,在继承的基础上来谈创新,才能保持中国工笔人物画的脉络始终通畅。工笔人物画的发展只有立足于本民族,保持自己的特色,才能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周积寅,金建荣编.刘海粟谈艺录[M].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2]南羽编著.黄宾虹谈艺录[M].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

[3]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编.中国画教学研究论集[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4]徐建融著.传统的兴衰[M].上海书画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李颖(1979.10—)男,汉族,湖北宜昌人,硕士,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装饰系广告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中国画创作研究。晏明俐(1981.10—)女,汉族,湖北荆州人,硕士,郑州大学美术系油画教研室教师,主要从事油画创作研究。)

猜你喜欢

工笔工笔画物象
工笔国画一夏荷,牡丹
工笔花鸟画
如何与物象相处
2020年首届广西工笔画作品展作品选登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李文慧作品
首届“工笔新经典”全国名家邀请展作品选登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陈孟昕工笔画作品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