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看《小说选刊》
2009-01-13聂鑫森
聂鑫森
我什么时候开始爱看《小说选刊》的?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北京读鲁迅文学院作家班,同学中写小说的甚多,邓刚、吕雷、孙少山、朱苏进、乔良、刘兆林、唐栋、张石山、简嘉……他们的小说常被转载,有一种亲切感,也就兴致勃勃地阅读起来。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是自己的小说也忝列其中,出于那么一点可爱的“私心”,也对读《小说选刊》兴趣盎然。我是个喜欢读书读刊物的人,同学中有许多写作高手,同一月发了好几篇,为什么选家独选此篇?是出于什么角度选的?这是自己跟自己较真,一比较,心里豁然一亮,也就钦佩选家的眼光。或出于题材的重大,或出于人物的独特,或出于叙述方式的新颖,或出于文字的奇诡……在这种比较中,既体会选家的良苦用心,也对自己的技艺是一种提高。这是我读《小说选刊》的深切体会。
记得1987年的某期《小说选刊》,一次性选了我一组短篇小说,并由编辑先生作评语予以鼓励。我从写小说始,喜欢写那种旧时代古城人物的生存形态,评论家谓之“文化小说”,当然是少有轰动效果,但《小说选刊》却投以关注的目光,也就使我在这条路上执拗地走了下去,至今犹让我铭感不已。
因笔会的关系,我曾有幸结识主编们,茶余饭后,总会要谈及《小说选刊》。他们总是以默默地“为人作嫁”而自矜,总是为一个作家的脱颖而出、一篇小说的新鲜出笼而欣喜若狂。他们胸有全局,目光独具,学识渊深,让所选的小说皆具有某个方面的特质,使读者心服口服。他们勤奋的劳作精神,促使了小说创作的繁荣,这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小说选刊》锐意革新,加强了小说对现实生活的贴近性和与读者的亲近感;在栏目的设置、版式的设计上也力避平稳,讲究一种视觉的冲击力,真是“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因而引起了各方面的赞叹。
“江山代有才人出”,《小说选刊》在提掖新人新作上,倾注了更多的精力。这是非常必要的,不弃老面孔,更重新面孔,这一台戏才“好看”。近年以来,湖南的青年作家屡被推出,如陈启文、谢宗玉、田耳、黄青松等,这对湖南的青年作家群是一个极大的鞭策,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形成了一种极好的创作氛围。
我一直订着《小说选刊》,细想来,有几个原由:其一,读着选刊,便知这些选家朋友在想什么做什么,是一种最为切实的关于文学的“交谈”;其二,活到老,学到老,时刻知道写小说的老友新朋又练出什么“绝招”了,也好偷偷地“瞟学”一二;其三,若是邀请去谈什么小说,尽可在《小说选刊》中找例证,那都是好作品呀!
〔责任编辑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