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高职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启示
2009-01-12田伟若
田伟若
【摘要】笔者总结加拿大进修的成果,从教学管理、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实习三个方面,对比加拿大教学模式,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值得思考和借鉴之处。
【关键词】加拿大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实习
2008年11月,我有幸随江苏省高职教师培训班一行一百余人赴加拿大多伦多,开始为一个月的进修。培训期间主修了授课方法论、学习目标设计、商贸实务等课程,总计约90课时。学习采用授课、自学、讨论的方式进行,课上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专业教学的新模式、新理念,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使我们在有压力的同时高效地掌握了知识,拓宽了我们实际教学的思路。
1.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与质量控制上,加拿大为系部直接负责(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实行院系两级管理),管理内容与我国无大差异。各项管理控制内容均体现在加拿大学院制订滚动执行的五年计划中(五年中不断根据教学反馈、市场需求等作相应修订)。五年计划中规章制度设计全面,职责清晰,要求明确,落实执行严格规范,在课程设计开发、课程传授、学生学术评估、教职员的征聘培训等诸方面都规定了各级职责和详细的做法。
如在课程开发上,学院要求项目应与就业需要相适应,体现最基本技能的要求。加拿大教育部门有专门委员会制定高职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技能,包括十一个方面:包括语言、数学、计算机应用、团队精神、管理和领导能力、控制自我能力、接受不同意见的能力等。在这一能力要求基础上,课程开发首先进行课程需求分析,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对新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相当于我们的专业背景分析和人才需求调研),然后与企业密切合作,咨询企业意见,与企业共同研发新专业或修改现有专业课程内容,报省教育部学术委员会审核批准。之后委派课程负责人负责落实各项教学准备工作,如教学文件、教材、实训项目设计、教师培训等。新建一个专业的准备周期很长,一般在1-2年左右,专业调研论证、师资培训准备、教学设施条件及教学文件准备等各项基础工作做的十分扎实,从而保证了新上专业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保证了新专业的生源数量与办学质量。与之相比,我们的不足并不在于缺少某个必要的环节,也不是规章制度制订的不够全面,而是各阶段的贯彻执行不到位:市场调查不够充分,人才需求分析不够细致,培养目标定位和岗位技能需求分析不够十分准确,整个过程中权威专家参与不足等。此外,加拿大在专业实践设置、教学质量考评等方面程序、要求的细化、指标设计的灵活性和人性化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进一步学习借鉴。
2.课程设计
加拿大将本次培训项目命名为“train the trainer”,意思为教育者的培训。在教学方式方法的授课中,老师也不断强调所谓“教师(teacher)”与“教育者(trainer)”的关系。前者重点在于传授知识,将各项理论灌输(push)给学生;而后者则更强调传授方法,将学生的想法思路拉(pull)出来,并加以引导,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每堂课的设计上,加拿大的职教学院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即知识、能力和基本技能,设定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并将这三项目标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2.1 课程框架设计
学院提供总指导原则(包括省教育部门和院方规范等),教师、系主任、学生代表、项目顾问和工商界人士多方参与,任课教师依据指导原则及各方建议设计教学内容及环节,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逻辑、学时、参与互动等的设计。
2.2 教学方式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能力。授课中,教师曾以一堂课内容为题,提示大家注意细节的把握,如在语言的选择上,以开放式问题“你认为它解决了什么问题”代替选择性询问“大家懂了吗”,避免无意义的口头语,注意语速、声音、语调,身体语言的配合等。这都使我们得以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虽然素质教育提了多年,大多数课程仍未能摆脱呆板的填鸭式教学,未能作到能力本位、互动参与,使得学生课上被动、课下糊涂,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职场的变化。
2.3 反馈控制
每门课程结束后,加拿大的教师会请每位学生作答详尽的反馈表。处于两年实习期的新教师会被强制上交反馈统计,由系主任、分院院长结合考察情况评估其教学质量。实习期满晋升为正式员工后可选择自愿提供这一资料,在每学期的教学会议中与其他教师及管理层分享,并根据意见调整今后的授课内容及方式。而我国大多数院校仅由教务管理部门归口管理学生评分,教师只知结果,不知过程。评分与奖罚的简单挂钩更是造成有些教师为取悦学生放弃严格要求,达不到教学相长的目标。
3.校企合作实习
在国外的教学体系中,校企合作实习(Cooperative education,简称Co-op)作为整体教育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各校的广泛重视。加拿大的Co-op项目最初由滑铁卢大学起源,当时仅有三十名学生参与,后因其效果显著而口口相传,使项目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加拿大教育部门有两种认可的学生实习模式:一是面向不同单位,学生可在不同时期接受不同层面的实习单位;二是不同时期面向同一单位,提供针对性的深入了解。其中,第一种模式在各大院校中应用较为普遍。
多数加拿大高职学院设置专门的Co-op部门负责全院的相关工作,每个分院也设有相应部门分管本院Co-op的实施。在Co-op项目中,学生在一年专业基础学习后,会进入相关实习单位从事辅助性工作一年。一年后再回到学院开始第二年深层次专业学习,其后再次进入实习单位从事更高水平工作。实习期满后,学生返校继续学业。为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各项实习,学校除根据单位的反馈调整实习计划,更改课程内容及时间安排外,还会积极提供模拟面试、简历修改等各项服务,并设立专门网站、期刊(Job postings)、租房信息(Student rental guide)。这样,实习参与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实习-理论”的良性渐进式循环。在学业结束后,学生能够拥有毕业证书和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从而对学生个人发展及未来职业经验的积累极有裨益。另一方面,实习单位也可凭借实习机会吸引优秀学生开展短期项目、带来新鲜的文化、降低雇员的成本等。因而一般单位都愿意接受学生,只有在经济形势不好时,会有一些困难。这时,国家各级政府会出台经济政策鼓励公司接受实习学生,如安大略省今年对雇用单位给予的补助就计划由每人一千加元调整到两千五百加元。
由于耗资较大,并不是所有院校所有专业都有开设Co-op项目,只有注册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社会承认度高的专业才能得以开设(如会计专业)。根据成绩,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Co-op当中来,得不到机会的学生必须转入其他无Co-op项目安排的专业,方可顺利毕业。
对比我国各院校通行作法,不难发现与国外的差距。首先,校企合作近年逐渐有流于形式之嫌,各院校为片面追求实习开出率,几乎所有专业都要求开设实训项目,造成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企业顶岗实习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关联度不高,摊薄了资源,降低了质量;其次,除实习指导教师本身的业务水平和积极性有待加强外,院系两个层次的辅助、监控力度都也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受金融危机影响,相当部分的企业删减了实习岗位,如何增强企业雇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各院校普遍面临的难题,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在财政补助及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为期一个月的学习生活似乎短暂而又漫长,我们的求知欲望让我们感到时间的匆匆而逝。很难忘记:为完成设计任务的艰辛协作,为理解艰深的资料而付出的煎熬,分组辩论的面红耳赤,为新鲜教学设计环节的雀跃。回顾这一个月的学习生活,我们有硕果丰收的喜悦,也有了更高层次学习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