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课问题浅析
2009-01-12赵向利
【摘要】高校就业指导课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成功就业,但作为一门新兴课程,高校就业指导课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现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问题
1.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存在问题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1998年扩招至今,已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在以每四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加,这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其中在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就是帮助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之一。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下发了“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就业指导选修课的通知”。但从目前各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的收效来看却不尽如人意。一些高校的就业指导课形同虚设,一些学生视就业指导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根据对本校学生的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笔者认为当前各高校就业指导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1 就业指导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专业化水平较低
在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观念和机制的影响下,各高校和毕业生形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的心理,对就业关注不多。随着“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的建立和逐年增多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才引起各高校和毕业生的广泛关注。为了帮助学生就业,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对高校来说,就业指导课是一门新兴课程。当前,大多数高校把就业指导课设置为选修课或者考查课,教师队伍也是参差不齐,大多数为辅导员、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或者各系部党总支书记。这些教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就业指导教育,给学生讲授的仅仅是照本宣科的理论知识、政策法规或者是经验之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收效甚微。
1.2 就业指导课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科学性、实践性
就业指导课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上,教师多以“填鸭”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理论、临场面试技巧,教师单向灌输多,师生互动较少,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仅仅依靠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也会造成与社会实践的脱节。
1.3 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全,缺少全程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大多数高校仅仅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而对非毕业生的就业指导重视不够,造成就业指导的不连续性。实际上,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用以指导、帮助学生定位职业发展方向;指导、帮助学生选择专业及选修课程;指导学生拟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学生大学期间从事与自己职业发展规划相关的工作,使学生在校期间获得较多的工作实践经验。
2.对策分析
2.1 加大投入,加强就业指导课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就业指导课教学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教育部【2008】18号文件强调指出:“要尽快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把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整个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努力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水平高、技术全面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成为当前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与课程建设的当务之急。
首先,根据就业指导课的特点,各高校应建立校内专职教师和校外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对内,可以聘任具有丰富的就业指导与管理经验又热心于指导学生就业的教师为专职就业指导教师,组成校内就业指导骨干队伍;对外,可以聘请知名企业的人事部门主管或创业优秀的校友为客座教师或者顾问,组成校外就业指导骨干队伍。
其次,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各高校应为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安排系统培训。鼓励并要求专职就业指导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逐步推行校内就业指导课专职教师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再次,各高校应组织专职就业指导教师走出校园,到各知名企业实地参观培训,丰富实践经验。通过与各用人单位交流,了解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最后,要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作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有益补充。一些高校对全校学生的就业指导使用统一的教师和教材,不能体现专业的特点,没有专业针对性。笔者认为,高校就业指导应充分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并为专业教师开展相关就业培训,使专业教师在平时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这样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指导实效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以大学生为特定对象,以高校为主体进行实施,有政府及其主管部门、新闻媒体、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等多种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对大学在校生及毕业生开展以就业理论、就业制度与政策、就业形势与市场、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渠道、择业技能技巧、职业适应、职业发展等为内容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课具有综合性、政策性、全程性、实践性、实效性五个特点。因此,仅仅利用传统的课堂“填鸭”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可采取以下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
参观讨论法。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没有参加过招聘会,对就业没有感性的认识。如果,仅仅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就业指导理论,学生难以切身感受到就业的压力和竞争,缺乏学习就业指导和专业课程的动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各招聘现场参观,丰富实践经验。当然,这不是盲目的参观,事先我们要制定参观方案,明确参观的目的、各个小组的任务,参观完后要组织讨论、交流。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应聘的技巧和程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就业指导知识的积极性。
资料分析法。对就业指导课中的一些政策、法规的学习,可以用资料分析法。给各个学习小组分派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讨论结束后,各组派代表向全体同学讲授有关政策、法规。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学生被动接受条文政策的状况,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锻炼其讲演能力和总结能力。
模拟训练法。针对就业指导课程实用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学过程应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模拟训练。我们可以通过模拟现场招聘的方式,对每个学生的求职简历、自我介绍、求职礼仪、如何回答招聘单位问题等各个方面进行专业指导,丰富学生应聘的实战经验。
案例分析法。实实在在的案例,特别是本校毕业生的求职案例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加关注就业指导。老师可以把毕业生的求职案例向学生讲解,设置问题,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终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结论。
成功者座谈法。邀请本校毕业生中成功就业者或成功创业者为在校大学生举行座谈会。根据笔者的调查,更多的学生愿意听知名校友的讲座,同为毕业生,校友的成功经历可以引起更多学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启发。
2.3 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整个过程,笔者建议,从大一新生一入校就应开始就业指导,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别加以指导,而不仅仅限于毕业生。
对于大一新生,他们面对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规划感到非常迷茫,因此,就业指导应以心理辅导为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树立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引导学生了解与其专业相应的职业,帮助他们合理规划以后的大学生活和职业发展的方向。
对于大二学生,就业指导应引导学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进一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更加清晰地了解今后从事的工作性质和特点。
对于大三阶段,就业指导应注重联系实际,应引导学生注重专业技能,通过参加各类社会实践、实习和培训,全面提高竞争力。
大四可以说是冲刺阶段,这一阶段就业指导应注重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就业技巧。
3.结束语
总之,相比欧美从就业指导、职业辅导到生涯辅导的发展,我国的就业指导还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我国的就业指导应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国土和国情,努力做好本土化,不断改进,形成中国特色的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引导中国的高校毕业生走向成功就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古爱琼.关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8,(14).
[2]程灵.从职业指导到生涯辅导:欧美高校的就业指导及启示[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
[3]李孝光.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研究,2008,(2).
[4]卢琪.《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2).
[5]唐洪毅.就业指导课教学法初探[J].职业教育研究,2004,(2).
作者简介:赵向利(1976—),女,河南洛阳人,社会学硕士,洛阳理工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