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人才创新实验区的思考

2009-01-11曹金生曾姮艳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6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曹金生 曾姮艳

摘要: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南昌大学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采取多种举措,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关键词:拔尖人才 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中国教育既面临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挑战,同时也面临应对新科技的挑战。目前我国一般性人才短缺的状况已得到有效缓解,但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缺乏。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衰,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是具有战略意义和关键作用的抓手。”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传播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场所,肩负着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拔尖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南昌大学不断探索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现代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积累经验,以期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良好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一、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拔尖创新人才的教育是各国教育和科研机构积极探索的重要议题之一。国内外大学都依据本国的实际和环境探索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研究院的成功揭示出由一批在科学研究上突出的教师构筑的良好学术环境和交流氛围是培养具有创新性、拔尖人才的沃土。法国精英人才培养模式显示出个性化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支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清华大学数理基科班的办学经验以及教学成果充分体现出数理基础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以高度综合为主的趋势,这种趋势要求综合性大学不仅要培养大批具有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批判性思维方法、养成创造性工作习惯的高素质人才,更要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跨学科背景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反思和革新传统的教育思想、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探索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路上的必然选择。

综合分析国内外著名大学的办学实践,我们认为,地方综合性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更应强调精英教育,在全校范围内选拔优秀学生,着力培养其创新型思维和创造能力;强调跨学科教学,集中具有突出科研成果的教师为学生授课,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自由的学术环境和氛围;强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的有机衔接,利用本硕贯通的教学体系,通过完善的教学课程,实施数理基础扎实、多学科知识并举、学科方向突出的人才培养;强调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打破传统的单一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引进创新教学元素,为每位学生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形成多学科、重交叉的有利于拔尖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

二、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人才创新实验区的构想

在构建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人才创新实验区进程中,应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学科交叉、人才汇聚的优势,对优秀学生实行因材施教、重点培养,让他们在更好的学习环境中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提高创新能力,使他们将来能够脱颖而出,成为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领军人才。

第一,坚持“精英教育、理工结合”的指导思想。精英教育是一种高水平的教育过程,强调以一流的教师、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科学研究和管理.让全体学生在学习的全过程中接受到高水平的全面教育和个性培养,使学生真正具备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潜质。这就要求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标准,落实各教学环节质量要求.改革教与学的评价方式,建立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理工结合”是一种办学理念,是在办学过程中贯穿的指导思想,就像很多学院在形式上有是理科和工科的不同专业,但是在办学理念上必须是“理工结合”。杜善义院士认为:“只走理科的路子,完全脱离工科不见得能培养出好的科学家;光按照工科的路子,完全脱离理科也不见得培养出好的工程师。”

第二,突出拔尖人才创新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培养体系。在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坚持以培养理工科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采取精英式培养模式,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结合科学技术现代化与社会综合素质人才的需求,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更加扎实,在知识结构方面有交叉学科的最新专业知识。采用现代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高层次人文素质和高水平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优秀现代科技人才。

面向优秀学生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在建立共有的宽厚数理基础上,设置不同的学科核心模块;在扎实掌握相关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提倡、鼓励学生跨学科修读课程,完善知识结构;构建融合通识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模块课及个性化课程为一体的课程平台,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将传统标准化、单一化的培养方式与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结合起来,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管理。一方面,利用严格的教学流程对教学过程进行标准化、程式化管理,另一方面,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学生个性化的区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黄文.站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最前沿——超长教育30年探索不辍.中国教育报.2008-12-29.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通用电气公司创新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