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全球化视野下我国大学体育改革适应性对策
2009-01-11温一帆
温一帆
摘要:运用文献研究的方法,描述了体育全球化带来的大学体育的国际新趋势,分析了我国大学体育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评价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体育全球化;大学体育;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6-0087-03
体育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回顾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随着生产力发展,特别是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生产要素、商品和服务交易加速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扩散,使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不断扩大,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强,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至20世纪中叶,体育全球化演变成为以全球体育意识为基础,以人类共同利益,共同发展为目标,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主要载体,以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为动力,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融合为背景的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人类体育多样化、依存化、关联化的客观历史进程和趋势。其标志是:体育空间交流的全球化,体育信息交换的全球化,体育科技的全球化,体育经济与管理的全球化、体育贸易与经营的全球化,体育文化与传播的全球化、体育观念的全球化、体育竞争的全球化,体育教育的全球化等。体育全球化给各国大学体育带来冲击,迫使其自身不断地更新与进步,跟上世界体育发展的步伐。
体育全球化带来了大学体育的国际新趋势,给我国大学体育带来了冲击,让我们看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迫使我们思考追赶潮流的对策。
1体育全球化带来的大学体育新趋势
1.1教学理念:人本主义观取代生物主义
生物主义体育观是近代到20世纪以来西方大学体育占主导地位的教学理念,它主要包括自然主义、训练主义、竞技主义等体育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占据主流地位并发挥了相应的历史作用。自然主义强调从儿童兴趣出发,尊重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需求和自然规律;训练主义建立在身心二元基础之上,它假定心与身是分开的,要想使身体得到发展,以便为心灵的理性活动提供前提和原料,就必须坚持对身体的训练;竞技主义是想通过身体运动培养意志品质及提高运动能力的教育活动。这些观念都是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出发来达到培养人的身体健康,但忽视了人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这其实是基于一种在19世纪解剖学、生理学为“学科”理论基础上的对人的生物性的改善效果上的体育观,实质是一种生物主义功能体育观。
进入20世纪后半期,人本主义体育观逐渐取代生物主义体育观,成为大学体育的国际新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与传统工业社会为了适应工业社会的大规模化生产而培养同质化的人不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时代特质要求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个体的独立和独创精神。这一时代特质要求有和时代遥相呼应的观念出现,“人本观”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时代的要求。人本主义体育观认为,体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追求人的个性、人性、潜能的发展,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需要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目的观与传统教育所追求的是完全不同的旨趣,它强化了传统教育中被忽视甚至被压抑的一面,即人的情绪体验、人的个性、创造性,强调以人的发展和人性关怀,尊重学生人格和兴趣爱好,启发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注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完善。
1.2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民族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着竞技运动的发展,大学体育内容体系也在不断的丰富化。竞技运动最高形式奥林匹克运动是体育全球化的典型代表。现代奥运会已经从第1届设立的9个项目发展到第29届奥运会设立28个大项,301个小项的庞大内容体系。奥林匹克运动直接影响着世界体育发展的潮流。
民族体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体育全球化正在慢慢地侵蚀着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使得很多的民族体育要么成为历史的记忆,要么谋求发展,汇入这股体育全球化的潮流,为世界体育注入新鲜血液。目前,奥运会设立的项目内容体系中的新成员,就有来源于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
其实,奥林匹克运动的许多项目,都是源于民族体育,如,篮球和排球起源于美国,乒乓球起源于英国,但是,一旦成为奥运项目,就可能会在世界各国流行并发展起来。可见,是否融入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世界民族传统体育生存发展必然的选择。
1.3教学模式:多样化
体育全球化孕育产生了影响世界的教学模式,如,德国、瑞典体操教学模式,美国的俱乐部模式、日本的快乐、成功教学模式,英国户外运动模式,苏联的“三基”教学模式等等。随着时代的演进,这些模式在世界各地根据其课程目的的不同,又泛生出了多种新的模式,导致教学模式从世界的多元化走向了一国的多样化,为大学体育培养创新人才带来了可能。
1.4教学手段:科技化
体育全球化的深入总是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们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别是进入21世纪,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课程管理实现了网络化,在网络上可进行自由选课、学习、自我测评、师生互评;教学上实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互动,多媒体教学能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图像和声音等变得生动、直观,提高了体育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使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课余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体育知识与健康知识,甚至体育技术、技能。新的科技化方法、手段上使大学体育在认知领域进入了新的境界,为大学体育和世界体育接轨提供动力。
1.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化
随着体育全球化的深入展开,体育已经演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成为人们一种强身健体、怡情益志、展现人体力量和潜能的方式。它除了增强体质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体育全球化的传播呈现出其他重要的价值功能和历史使命。比如目前流行的休闲体育、生命体育、冒险体育、生态体育等就是21世纪体育全球化新价值观传播的结果。目前大学体育为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已经出现从注重传统的体质观到全球化的体育价值观的转型趋势,体现于大学体育教学评价上是由原来强调结果性评价到现在注重过程性评价的转变。这一观点的转变,使大学体育在为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养成终身体育习惯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2目前我国大学体育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理念:崇尚竞技主义,人本价值观普遍缺席
崇尚竞技主义仍然是我国大学体育的教学理念,尽管目前大学体育明确提出“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等教学理念。在现实中,竞技体育思想是主导理念,竞技就是体育,奥林匹克的“更高、更快、更强”理念是我国大学体育的一面旗帜。因此,“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在现实中变得不太现实。
2.2教学内容:严重西化,民族性体育未受到足够的重视
我国大学体育目前的教学体系是西化的结果。从清末学习日本、德国,到20世纪20、30年代学习美国,直至新中国建国初期的全盘“苏化”,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学习日本、美国等,广泛吸取世界各国先进经验,我国学校始终处于不断向先进国家学习的过程。从英国的户外运动、德国和瑞典的体操所构成的近代体育开始,直至到形成当代体育全球化最具代表性的标志——竞技运动最高形式奥林匹克为止,西方的运动项目是世界体育运动的主导项目。一百多年来,我国大学体育深受西方体育价值观的影响和渗透,形成了以竞技体育内容为主导的西式内容体系。 博大精深的民族体育的内容在我国大学体育中被边缘化了,中华民族素以其从未间断且博大精深的文化闻名于世,其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和数量堪称世界之最,既有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游戏的传统项目,也有各民族中普遍开展的竞技项目,如武术、风筝、舞狮、舞龙、龙舟、赛马、抢花炮、打陀螺、民族式摔跤、大象拔河等等。但是,这些丰富的内容在主流教材的内容体系或者作为辅助的,或者被简化,或者被忽视。
民族体育的被边缘化,与体育全球化的突出民族身份的新趋势是相悖的。在我们引进的所谓西化的体育项目中,有些是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的,如,奥运项目的柔道、跆拳道,它们分别来自日本和韩国,这说明,民族体育只要开展得好,同样可以得到世界的认同,同样可以成为世界各国学习的项目。虽然全球化总是力图使民族之间的差别变得模糊,但是,不同的民族总是力图凸显自己的民族身份,所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日本、韩国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我国大学体育如何彰显民族身份,和如何整合竞技体育与我国以武术为代表的传统体育,是当前大学体育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2.3教学模式:形式多样但内容单调,缺乏文化内涵
在体育全球化的影响下,各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如,德国和瑞典的体操教学模式,日本的成功和快乐教学模式,苏联的运动技术教学模式,美国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相继进入我国大学体育,直至目前为止,我国大学体育的课程教学模式形成了“大一统”模式、“二段模式”、“俱乐部模式”、“选项课模式”、“三自主模式”等主要模式共存的局面。
这些课程教学模式虽然形式多样但教学内容单调。这些模式只是前面冠于“俱乐部”、“选项课”等名堂而已,它们大多数只是强调通过上述模式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二项体育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这些模式的组成因素太少,学生在这些模式里没能够感受到体育文化给他们带来文化精神层面上的冲击,缺乏文化内涵。大学体育文化应该是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参与主体,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课内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集竞技、健身、消遣、娱乐、审美、文化传播等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高度的校园特色和健康的生活气息。课程教学模式的文化整合化是未来要极需思考的问题。
2.4教学手段:相对落后,科技支持不普及
我国大学体育的教学手段,大多还是靠教师本身动作示范和语言讲解,学生感受不到现代科技带来的强大认知工具(如多媒体技术)的潜力无穷的学习体验。这里既有经济实力的原因,也有教师个人的原因。
这种传统的教学手段与体育全球化的科技动力是相悖的。正是有科技为后盾,人类才能在全球进行广泛的体育文化交流,才能不断提高成绩,才能不断地挖掘人类的体育潜能。这种缺乏科技支持的落后教学手段是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的障碍。
2.5教学评价:重功利主义,缺乏人文取向
体育就是竞技,体育鼓励竞争,以竞争谋取自身的利益,以金钱来衡量一切价值,这是西方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在体育的具体体现。追求功利在体育中泛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无情,赛场成为战场,这一西方式的功利主义价值观随着体育全球化过程也带进了大学体育课程领域,在大学体育中反映出来的价值观是增强体质的生物观,我国大学体育教学在生物体育功利观的指导下,强调学生的运动负荷,使体育教育失去了对人的终极关怀。反映在教学效果评价上就是追求身体素质的提高,娴熟地运用体育技术,强调体育成绩的突出。功利主义思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学体育发展的障碍。
3对策
3.1教学理念:确立人本主义体育观,切实推行“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理念
体育全球化使人们认识到体育的最高理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进世界人民的相互了解,加深各民族的团结和友谊,达到世界的和平。现代体育发展的一百年中,人类总是怀着美好的理想,参加体育的各种实践活动。这种人本主义体育观强调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终身体育生活理念。这一体育的最高理想观念解读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观上,就是要从传统的“增强体质”生物观转变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健康第一”、“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得到身心的和谐健康、得到全面发展、得到友谊、得到可持续发展的大学体育人本观念。
3.2教学内容:整合竞技体育和我国以武术为代表的传统体育,彰显民族体育的世界性价值
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下,在体育全球化代表奥林匹克的光芒下,西方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影响日益加大并逐渐扩张,渗透到各个领域,传统体育在西方体育冲击下有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
我国大学体育应该承担整理和传播传统体育文化任务。大学体育既是实现个体社会化、个性化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同时也担负起促进社会进步、文化变迁的重任。传统体育文化中孕育着民族精神和张力,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历史使命,通过对体育文化的选择、整理、传递和传播,大学体育担负着传承传统体育文化的任务。
重构民族体育在我国大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体系中的地位,以武术为代表的民族体育文化在大学体育教材体系中应占有特色席位,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院校,更应该以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历史责任,惟有这样,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不会被抛弃,才能成为世界体育的一分子,保证其长足发展。
3.3教学模式: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实施大学体育课程
西方的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是在体育全球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有一套非常成熟的体系,如美国NBA模式,英国的英超模式等。这些模式第一层(核心)是体育文化层:培育球星的球技和形象,宣传俱乐部的历史和价值观,建立品牌赛事;第二层:打造产品、企业赞助等;第三层:借助媒体宣传、满足观众。这三个层面良性互动,培育出有自身特点的俱乐部文化圈,向世界传播。像中国的CBA、中超模式也是模仿西方模式。这些模式的核心层面是一种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体育文化模式,就是说这些模式都是以具有世界性、先进性和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体育文化为载体而充满生机并得以发展的。
虽然我国大学体育也存在有俱乐部教学模式,但那不是全球化视角中的真正意义上的运作模式,它只是通过俱乐部这一种形式来达到培养学生某一项技能为目的。还没达到培育出大学体育俱乐部自身的体育文化这一深层价值功能。
因此,我国大学体育应该从西方的体育俱乐部运作模式得到借鉴与启示,以一种全新的视角铸造大学体育文化。
3.4教学手段:以现代科技提升大学体育的教学水平
科技的力量在体育全球化中起到动力源作用,现代科技手段也是我国大学体育今后得以发展的技术基础。我们应该将科技新技术应用于大学体育教学系统中,使大学体育的教学管理、实施、监控、测评得以高效运行。例如当前的网络排课系统技术,多媒体教学技术,数码即时成像技术等。
3.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彰显人文关怀,建立具有全球化理念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我们应该告别大学体育传统的功利性评价体系,这种评价体系强调结果,注重增强体质,掌握和运用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缺乏人文关怀。这一功利性的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我国大学体育跟上体育全球化的步伐。
我们应该跟上全球化的新趋势,变功利追求为过程享受,以运动为载体,强调体育的参与和融入程度,在体育运动中得到愉悦,得到身心的和谐发展,得到友谊的快感,强调在增强体质的基础上,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观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