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教育的困惑与抉择
2009-01-11田雨普
田雨普
摘要:针对长期困扰着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结构和就业去向等体制机制问题,提出采取专才培养模式、确立健身指导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突出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和通过专业岗位解决就业去向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健身指导;专项技能;专业岗位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6-0068-03
社会体育专业,是改革开放后,高等体育教育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新需求而增设的一个新专业。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首先试办,1998年教育部将此专业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110多所院校设置了社会体育专业,逐步成为高等体育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专业门类,现已发展成与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运动人体和民族传统体育并驾齐驱的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要方面军之一。
但是,自社会体育专业成立至今,一直有一些障碍专业发展的办学困惑没有解决,对一些办学的理念、目标、模式、规格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也没有形成清晰明了的认识,专业发展中还时时遇到培养模式模糊、培养目标动摇,教学规格不一,就业渠道不畅、学生思想波动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障碍着专业的发展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因此,有必要从教育教学和社会就业两个方面,对专业发展的教育教学体制、运行机制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以厘清一些长期困扰专业发展的模糊认识和矛盾观念,从而才能促进社会体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才能走出办学的混沌状态,谋求新的突破。
1培养模式:通才还是专才
社会体育专业是专门培养社会体育工作所需的专门人才,还是要培养既能从事社会体育工作,又能担当体育教师的通用型人才?这是社会体育专业教育面临的第一个选择。
在培养通才与专才问题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有两种人才培养模式,即以美国为代表的“通才型”和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专才型”。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采用“专才型”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传统的“专才型”模式进行了必要的改革。这是国内高等教育改革的总体趋势。
但是,应当看到,长期以来,体育专业教育就是一个通才教育领域。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只有体育学科,根本没有专业划分,所有学生只是在统一的体育专业下进行学习的。而学生就业往往又可当体育教师,又能做体育干部,还能从事教练工作,反映出体育学科的前成熟状态。只是伴随改革开放,体育学科,才逐步建立起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运动人体和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开始了深入的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因此,从本质上讲,体育学科建立专业,进行专才教育,是改革开放后涌现的新兴事物,是刚刚创建的教育体系,是需要扶植和坚持的改革方向。 与此同时,还应看到,所谓的专与通,只能是在专业基础上和专业范围内的选择,如果走出专业范畴过远,就背离了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性质,就是跨专业的选择,或者隶属于复合教育模式了。我国一所知名的体育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从事群众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体育教学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1]一些高等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表述中,也明确地列入除从事社会体育管理、指导之外,“也可以从事学校体育运动训练工作。”[2]从中可以看出,这一培养目标属于交叉性、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这种目标确立是建立在对于学生在社会体育领域就业信心不足的基础上,并为他们以后在教育系统就业、当体育教师或其它职业,提供了知识技能储备。其用心良苦,但由此可能造成,学生专业学习精力分散,形成了两个专业都“通”,而哪个专业都不“精”的教育现状,并且可能影响到学生对所从事的社会体育专业的信心。
当然,我们并不是提倡回到计划经济时期,过度专才型的培养老路上去。我们所提倡的是在专业内部进行通才教学,使学生既精通健身运动的教练、指导,又熟悉社会体育经营管理的人才,这实际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通才教育。
在通与专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我们的意见是,社会体育专业一定要紧紧围绕社会体育领域的人才需求,通过与社会体育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相关的专业教育,为社会体育的发展培养专门人才。要回到申报社会体育专业设置时所提出的、教育部规定的“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神社会体育实践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专门人才。”[3]上来。经过十多年的磨砺,我们的社会体育专业已经积累了不少专业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具有本专业特点的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必须确立。
国外类似专业的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如日本大阪产业大学运动健康学科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健康是现代社会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我学科培养的是为增进人的健康而创造贡献的有知识、有技术的专门人才。”[4]体现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而确立培养目标的专才型国际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
2培养目标:经营管理者还是健身指导者
从社会体育对人才的需要看,主要需要二类人才,一是经营管理型人才,如体育系统的群众体育管理干部,社区、工矿企业机关的体育干部,健身中心、体育场馆、体育俱乐部的健身管理者以及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等等。二是技能指导型人才,如各种健身运动项目的教练员、指导员、陪练者,运动保健监测、运动处方的实施指导者等等。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是以培养社会体育的经营管理人才为主,还是以培养健身指导型人才为主,或是培养二者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呢?这是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又一两难选择。
在许多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表述上,是非常突出经营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集中在“从事体育行政管理和产业经营工作的社会体育高级专门人才”上的。有人对51所国内社会体育专业的统计,发现多数体育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中,以培养“管理型”和“经营开发型”为主。5这种倾向为学生的学习和就业带来了不少隐患。
首先,显而易见的是,社会上群众体育方面经营管理的岗位十分有限,110多所体育院校每年培养5000名以上的社会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哪里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其次,从人才成长的过程看,经营管理人才,多半是在多年实践基础上,经过操作层面的“摸爬滚打”以后才提升到管理层面的,毕业后直接从事初级经营管理的人才岗位更为鲜见。
第三,需要明确的是,体育教育以体为本,体育学科内的任何专业,欲想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形成有个性的人才门类,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必须突出体育运动特色,围绕增强体质的中心展开,否则,在与其他专业的比较中,肯定不占上风,甚至是没有生存空间的。如果我们培养的主要是社会体育经营管理的人才,尽管他们可能在群众体育管理和体育健身的经营方面,掌握了一些其他专业所不具备的行业管理理论,但是,这些有理论知识,与普通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类学生深厚的专门理论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在与他们的竞争中,我们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们肯定没有优势。况且,在体育高等教育中,我们还开设了体育管理专业,有的学校还开设了体育经济专业,与他们的专业理论相比,社会体育专业也有明显差距。
因此,我们以为,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必须紧紧抓住健身指导这一根本方向,突出健身技术指导这一中心环节,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技术、技能和知识,使他们掌握一、二项超出一般健身者水平的健身技术技能,掌握与运动健身保健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服务技能,这样的人才,才能以较高的技术水平,较高的指导能力和较高的健身理论水平,形成鲜明的人才个性,才能成为全民健身运动中十分紧缺的高级技术人才,才能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那种目前许多体育院校实行的重理论、轻技术的教学模式,认为社会体育是“文科”专业,是“基础理论”和“学科”专业的认识是有偏差的,社会体育生源的招生考试中不考核体育技术、技能的作法,也是值得商椎的。
当然,我们并不是完全排除在社会体育专业中进行体育经营管理的课程学习,只是在强调培养目标的主次,同时,我们也不排除少数院校通过分设社会体育管理和健身技能指导两个专业方向的方式,进行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分流,使其各有侧重,但是,必须要控制规模和比例,必须承担专业教育的成本增加的后果。
3课程结构:立足全面发展还是突出专业技能
课程选择与配比是决定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教学设计,也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先决条件之一。在许多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出于社会体育专业要培养体育专业中知识、技能最为全面的人才考虑,往往是在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和运动人体科学等已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组合构建课程计划,因而,社会体育专业往往是各专业现有课程的“拼盘”。缺乏个性,因此,如何创建有本专业特色的知识技能体系,是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中容易被人忽视却又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建设问题。
专业教育特色是区别于其他专业门类的突出特征和优势,是长期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形象。例如,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以教学基本功扎实、体育技能全面而受到教育系统的青睐;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的学生,以某一专项运动技术技能突出而著称;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毕业生,科学理论基础坚实,运动保健技能优良,素有“半个保健大夫”之美誉。
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特色是什么?至今没有鲜明的概括,也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威信。
在体育院校中,社会体育专业通常被认为是各专业中最为综合的专业。学生需要有相对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需要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需要有健身教育教学和教练指导能力,因而,也就需要有专项体育专业技能技术,需要较全面的运动保健的知识。这样看来,全面似乎是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特色了。但是,全面而无专长,专业的特质就不鲜明,如果技术技能全面演变成“样样通,样样松”,专业特色就可能平淡了,消失了。
在社会体育的专业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突出对健身运动项目的技术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培训。要像运动训练专业那样,重视专项技能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要求学生要像运动训练专业学生那样,掌握一、二项超过常人的高超技能,并要熟练掌握培练技术。这样,在未来工作中会使受培训者产生羡慕感,崇敬感,产生号召性和引导力,能够让他们在运动练习中产生满足感和舒适感。工作效益会大大提高。要增加实践课的比例,努力形成与运动训练专业比翼齐飞的指导型人才特色,只不过是从业的领域有所不同。一个运动训练领域,一个在体育健身领域。这一定位,不仅体现了体育专业教育技能性的本质特点,而且,像体育教育专业为学校体育培养老师,运动训练专业为竞技体育培养教练一样,社会体育专业也确立了为群众体育培养健身指导员的目标定位,与其他专业一样,也实现了与体育主体工作的对接。这应当是正确而现实的抉择。
第二,在课程设计上,既要注意从现有课程中筛选出对于培养社会体育人才必需的课程,如教育类、管理类、训练类、保健类课程,更要注意从本专业人才知识技能结构出发,创建新的课程门类,如健身类、健美类、休闲类课程。
第三,社会体育的体育技能专长课程设置,一定要如有别于单纯的竞技体育项目,也不同于学校体育教学所开设的项目学习,要注意从全民健身的需求中发现和设置,如,专业基础技能课程开设健身体操课、健身器材练习课等等。而专项技能课程则依据社会需求,开设全民健身中的热门项目:网球,羽毛球,保龄球、跆拳道,瑜伽,空手道,健美操,韵律操、轮滑、游泳,滑雪等等;对于高尔夫球,拓展运动,攀岩、水中舞蹈等潮流项目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对特定群体项目,如妇女体育,儿童体育,残疾人体育,对特殊项目如瘦身运动,美体训练、增高练习等,也要列入课程计划之中。
第四,体操、篮球、排球、武术等运动项目,作为专业基础课程也应当列入教学计划之列,但是,他们所处的地位是基础性的、熟悉性的,不能像体育教育专业那样成为主干性课程。
然而,我们许多院校社会体育的现行教学计划却根本没有考虑到这些选课方向,还在将体育舞蹈、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和健美操等社会体育中流行的项目却列为选修课程,却把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等传统技术项目列为社会体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课时最多、最能体现专项水平的专项训练课程中,再次忽视了健身流行项目,田径、体操、篮球、足球、排球、武术等体育教育的主干课程又一次成为专修的项目。[5]这样,脱离社会体育实际需求的课程设计怎么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体育发展需求的人才呢?
4就业去向:专业岗位还是自谋职业
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就业,国家并没有设置固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编制岗位。无法像体育教育专业那样,在各级各类学校有固定的体育教师编制岗位,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需要到社会上自谋职业,寻求聘用。由此引发了学生对专业学习后就业前途的迷茫与不安。这是影响社会专业教育稳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选择经济,是主要依赖市场选择对供需进行调控、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体制。在这一大的社会背景下,学生就业也改变了以往毕业靠国家指令性分配的就业模式,提高了学生择业的自由度,但同时,对学生的就业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必须首先从就业观念上实行根本的转变,变等待、依靠为主动、积极,勇于投身到就业市场中去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善于推介自己,“营销”自己,以求得社会的认可和接受。
但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却十分狭窄,选择范围十分有限。
其一是,受社会体育发展水平的制约,社会体育尚未形成具体的工作部门和岗位。由于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是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而逐步发展的,它的发展是逐步的,有限的。无论从发展层次水平,还是从科学化程度上比较,都远远落后于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尽管近年来,城市群众体育发展较快,但是,只是数量上的增加,发展质量还很低,还带有明显的初级阶段的特征。多数人还处于自娱自乐,松散结合的状态,还没有实现向组织有序、指导有方的系统化、网络化的有效管理层次转化。绝大多数健身者的运动负荷掌控还只能凭感觉,靠估量,缺乏力量和速度锻炼,运动负荷较低,强身意识较弱,还没有实现向科学评价和医务监督的层次转变等等。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这些基本特征,决定了其科学健身的需求,还处于潜需求阶段,还没有上升到国家和社会有组织的供应供给阶段。因此,尽管国家颁布和实施了《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但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始终处于自发、业余层次。在城乡社区中,还没有设置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机构,也没有相对固定的岗位编制,由此决定了社会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毕业后没有稳定的、国家设置的就业去向岗位。
其二,健身俱乐部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育不健全,对专业人才、服务标准缺乏规范化管理。近年来,各种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大众体育运动中心、健身俱乐部为数不少,他们应当是社会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之一。但是,由于现在体育健身俱乐部多半是民营企业和私企性质,或者是国有场馆个人承包性质。因此,或企业规模较小,或稳定性较差,很难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依存。2007年统计,浙江省共有2066家体育俱乐部,其中80%以上是民营企业。在许多地方,企业的用人用工制度不够健全,福利待遇和相应保险保障体系随意性较大,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很差。这种就业环境,对于受过4年正规专业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特别是与同在一个学校的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同学相比,更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反差。
解决这一体制上的难题,也需要“两步走,两手抓”。
第一步,体育行政部门首先要加强行业管理,规范健身企业的从业标准。要制定健身指导人才的准入标准,规范各级体育健身俱乐部、活动中心的健身教练、技能指导等从业人员的资格。像规定教师必须要的“教师资格证”方能上岗一样,规定健身教练员必须要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证书”而职业证书的获得必须要有社会体育本科毕业为前提,并严格执法,清理和整顿社会体育指导市场,既为社会体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扫清道路,更为提高体育俱乐部的服务和居民健身的质量服务。
第二步,适应全民健身的迫切需求,尽快落实社区居民健身的组织管理机构。党和国家已经充分重视到群众体育的社会需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一,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已经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由党的代表大会提出,将体育的目标列入国家总体发展目标,列入社会发展的整体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也为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建议国家制定相应政策,将全民健身的重点深入到城乡社区,在社区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中心,设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固定编制,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健身的需求,大步提高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真正落实“民生体育”的发展目标。伴之而来的,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大发展和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当然,在国家没有出台相关职业政策前,我们还要大力倡导学生要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更新计划分配的依从就业观念,乐于接受市场的选择,也在多种机遇中选择最爱。要教育学生增强自信心,由于专业技能的增强,由于专项技术的突出,加之,全面综合的理论基础作支撑,一定能各得其所。
综上所述,我们建议,在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中,要改变既培养社会体育发展所需人才,又兼顾培养体育教师人才的所谓“复合性”人才的培养模式,坚定信心,集中精力,培养社会体育的专门人才;在培养目标上,要改变社会体育专业是“文科”,是“理论学科”的误解,调整以培养社会体育经营管理人才为主的取向,确立以培养健身型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不仅符合体育人才的本质特点,符合体育专业教育布局的特点,也符合社会体育的实际需求;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不能因社会体育人才需要全面、综合的知识技能结构为由,采用从现行各专业课程中选取搭拼的方式,而要从全民健身的需求出发,开设具有显著专业特色的专业、专项课程,大力提高学生健身运动的专项技能水平;在学生的就业方向上,既要坚持在全民健身市场上自主择业的取向,但同时,要加强健身指导人才准入管理,积极推动社会体育职业岗位的尽早落实,以建立稳定的就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