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七星岩景区里湖水质现状分析及改善方案

2009-01-09李伟国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1期
关键词:生态修复

摘要:星湖以山水秀丽而闻名于世,叶剑英笔下所题“借得西湖水一环,更移阳塑七堆山”更是其真实写照。但近年随着城市发展、景区周边环境恶化等各种原因,星湖水质渐趋富营养化,昔日水清见底的水底草原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对七星岩里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关键词:七星岩景区;里湖水质;干湖清淤;生态修复;湿地营造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1-0065-02

一、湖富营养化的成因

星湖风景名胜区七星岩景区素以“借得西湖水一环,更移阳塑七堆山”的山水自然风光而著称,景区总面积823公顷,其中湖泊面积约600多公顷,占景区总面积的73%,由此可见清澈透明的水体是景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良好生态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近年来受到到诸如全球变暖、补充水源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等原因的影响,水体透明度降低,水生植物减少,藻类繁殖加快,星湖已经由草型湖泊逐渐过渡为藻型湖泊。

其中里湖面积约320亩,更是七星岩景区的核心景观组成部分之一,对七星岩的自然景观质量有莫大的影响。而根据今年3月市环保监测站的水质抽查资料显示:总氮为1.252mg/L、总磷为0.03mg/L、叶绿素a为0.02mg/L,可见里湖水质富营养化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我们对里湖生态环境深入调研,总结出里湖富营养化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原有硬质驳岸破坏生态

多年来里湖因为强调驳岸的护坡功能而采用的浆砌石硬质驳岸严重影响了里湖水体生态作用和景观风貌。硬质驳岸隔断了水体与湖岸的“生态通道”令到滨水湿地消失,致使湖岸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更是违背了人类“近水、亲水”的天性。没有“可渗透性”的湖岸,对湖泊水文过程、生物过程缺乏调节作用并降低了水体自净能力。同时,人工砌筑的浆砌石驳岸,以几何形体取代自然缓坡岸线,在水面之上形成了鲜明对比,也破坏了景区的湖岸景观。

(二)观鱼池养殖污水直排下湖

观鱼池位于天柱岩西侧,池中放养锦鲤数百尾供游人观赏,此景曰:“红莲观鱼”乃七星岩主要景点之一。长期以来为维持锦鲤健康生长,必须投放大量各种消毒剂、鱼饵等富营养物质入池中。这些物质造成了观鱼池水质富营养化,而观鱼池缺乏完善的排污系统,每天产生的养殖污水都未经处理就源源不断地直接排入里湖。根据6月11日,我们组织的里湖水质调查显示,七星桥至断桥段水体透明度普遍达到1.5~1.7m;而观鱼池两侧的断桥至红莲桥段以及红莲桥至七星桥段水体透明度迅速下降到只有0.4~0.6m,由此可见观鱼池产生的养殖污水已经成为里湖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源头之一。

(三)里湖富营养淤泥沉积

自从1975年干湖清淤后,已经三十多年没有干湖了。经过多年各种有机物沉积在湖底的厌氧分解,湖底淤泥N、P含量逐年上升渐趋富营养化。这些富营养淤泥一旦受到底栖鱼类(鲤鱼、罗非鱼)觅食时的搅动,使富营养盐回复悬浮状态或在消化活动中释放P,而大大增加水体N、P的含量。

(四)罗非鱼的大量繁殖

里湖水下曾有水底草原之称的湖底景观,随着近年来罗非鱼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种群的同时各种沉水植物却销声匿迹了。据肇庆学院生物系所做的罗非鱼对沉水植物影响的研究显示,罗非鱼会直接摄食苦草等沉水植物,其觅食水草根茎和繁殖筑巢挖掘行为可导致沉水植物漂浮和淤泥营养盐的释放。另外今冬我市受到寒潮袭击,在持续5℃低温天气之下致使大量罗非鱼死亡,而水浮萍、苦草等本已稀少的水生植物却在断桥至七星桥段岸边一定程度恢复。由此可见大量繁殖的罗非鱼确实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且会加快水体富营养化进程。

(五)补充水源受污染

里湖主要补充水源为自然降雨和青莲湖湖水。由于受到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降雨水质变差和极端天气频繁发生,降雨期与干旱期往往比较集中,往往容易出现雨季时里湖降雨量极大导致水源泛滥的情况,而旱季时则出现里湖降雨偏少导致水源贫乏的问题。例如2007年10月至2008年3月录得降雨量仅为246.5mm,降雨偏少导致北岭山坑水断流,缺少补充水源的青莲湖水位一度下降至4.4m,期间反映水质优劣状态的水体透明度参数降低至0.6m。这样里湖即使得到青莲湖水源补充,进来的也是富营养化的湖水,无法起到改善水质的作用。

二、生态修复工程

鉴于以上几点原因,我处建议对里湖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以起到恢复水体物种多样性、加强水体自净能力和丰富湖岸线景观的效果。该项工程计划分以下几步实施:

(一)观鱼池截污及人工湿地营造工程

观鱼池产生的养殖污水是里湖水质恶化的主要污染源头之一,出于观鱼池要每天大量换水的现状,现有4kw潜水泵搭配φ110pvc管的排污系统根本无法满足其需要。因此必须对观鱼池抽排系统进行改造,计划拆进水口4kw潜水泵移到观鱼池东侧并多接一条φ110pvc管,经红莲桥底接入景区内部排污系统。这样两条排污管合计φ220管径的排污能力,即使到了炎热夏天也足以应付每天大量换水的需求,同时适当减少观鱼池的锦鲤养殖数量,将可达到观鱼池完全截污的效果。

观鱼池中间有一曲桥连同两岸,于曲桥两侧捣制弧形混凝土墙并在其中砌砖墙分隔成三个池,填入大小级配砾石120cm厚,在上面组团形式种植再力花、金边芦苇、美人蕉、水葱、风车草等湿地植物营造人工湿地,当游客步过曲桥之时令人产生穿越湿地的感觉,还可以在两侧湖面上面种植荷花、睡莲等沉水植物增加景观效果。人工湿地将观鱼池一分为二,两侧水面形成30cm的水位差,利用水位差异形成的压力流过中间的垂直流人工湿地,再经过水泵抽水回灌到上一级。经过人工湿地的净化过滤,令到观鱼池池水延长换水周期。

通过以上两项整治令到污染源头被切断就能进行生态修复的下一步工作。

(二)干湖清淤及营造生态湖岸工程

该工程设计工期为60日历天,计划分为3个步骤施工:

1.围堰抽水干湖。由于七星桥至断桥段水质还是比较清澈,所以计划在七星桥和断桥两处进行围堰,并利用原有万松宛侧30kw抽水泵以及在三榕增设一台30kw抽水泵进行抽水干湖,估计约需10天时间。

2.干湖后依靠阳光暴晒底泥。这样做既有利于重型机械运作,也有利于湖底水草恢复生长。

3.湖底清淤及岸边改造。由于里湖多年未有清淤,湖底有机质沉积较大,计划湖底标高降低1m,清淤土方量约为14万m3。利用这些清理出来的淤泥,可以在适当位置营造滩涂和小岛,并于其上栽种湿地植物丰富景观,具体做法如下:

(1)由于桂苑码头对外水位较浅不利游船停泊,可以利用清挖出来的淤泥于码头两侧和对岸临壑亭两边营造滩涂种植芦苇、旱伞草、再力花、水芋、菖蒲、菱角、茨实等湿地植物。

(2)在红莲桥头两侧以及莲舫餐厅北侧均回填淤泥形成以水边水深20cm见土为度向外延伸8~20m,平均水深为40~50cm的浅滩,并于其上种植荷花以恢复荷香映月之景,正红莲桥之名。

(3)在里湖北侧原有水杉林处推土营造自然滩涂和小岛,并于滩涂上种植水杉、风车草等湿地植物丰富水杉林层次以及起到新老交替作用。由于水杉林比较茂密,游客在岸上游道行走之时视线往往被水杉林屏蔽而无法观赏远处风光。因此规划一条自烟雨桥侧至红莲桥头的仿木栈道,沿途加设临湖水榭、观景平台,使得游人可以沿途穿梭于水杉林中观光揽胜、摄影留念或者停留小憩。此外还于对开湖面营造小岛面积约为300m2,上面种植黄槿、小叶榕等耐湿树木,不仅美化了环境,还给里湖里面生长的野生禽鸟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栖息繁殖。

(4)于濯缨亭桥和九曲桥两侧推土形成浅水区域种植菖蒲、水芋、水浮萍等水生植物,此举不但可以加固两座桥的基础,更可以使游人感受一种自然、纯朴、野趣的感觉,减少混凝土建筑给人的冷漠感。

(5)于西门游道恻营造滩涂种植水杉,起到屏蔽视线和丰富湖岸线的作用。

(6)一直以来万松宛对外湖面比较幽静且游人较少,于此处推土营造小岛较为合适。小岛面积约1000m2,于上面种植黄槿、小叶榕、水翁、水葡萄、海芒果等耐湿树木,海芋、再力花、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水浮萍、荷花、茨实等浮叶植物,营造一个自然而具观赏性的湿地风光。通过以上改造,增加景区亮点同时还可以给野生候鸟多一个栖息的选择。

以上几项改造既改善了原有硬质驳岸模式增加湖岸与水体的可渗透性,又营造了湿地风光美化景区湖岸,还可达到恢复湖岸湿地生态的目的。

(三)修复物种多样性工程

随着里湖水质渐趋富营养化,水中生物种类逐渐减少,生物链越演变越简单。为此根据肇庆学院生命科学院陈学年教授提供的资料,计划在干湖清淤工程后对里湖投放鱼苗和底栖动物,具体做法如下:

1.按照4:1的比例、每亩30条的数量分两批投放鳙鱼和鲢鱼;

2.以每亩20条的数量投放本地鲫鱼;

3.由于里湖已经有一定数量的鲮鱼,所以按照每亩40条的数量投放;

4.投放螺蛳、河蚌等底栖动物。

通过以上措施修复断裂的生物链恢复物种多样性,达到重建生态平衡的目的。

总结以上所提出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和解决办法,里湖富营养化的问题关键在于截污,然后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恢复水生植物的生长、修复断裂的食物链,同时还可以为老景区发掘出新亮点,形成景区增长的新极点。

参考文献

[1]李荫玺,胡耀辉,等.云南星云胡大街河口湖滨湿地修复及净化效果[J].湖泊科学,2007,19(3).

[2]田自强,郑丙辉,张雷,等.西太湖湖滨带已恢复与受损芦苇湿地环境功能比较[J].生态学报,2006,26(8).

[3]陈学年,郭玉娟.广东肇庆星湖仙女湖区水生植物的演变[J].湖泊科学,2005,17(4).

[4]宋丹虹.肇庆市城区水系规划与景观建设初论[J].城市桥道与防洪,2004,(5).

[5]吴振斌,成水平,等.垂直流人工湿地的设计及净化功能初探[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6).

[6]陈少莲.鲢鳙对鱼粪消化利用的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1989,13(3).

作者简介:李伟国(1979- ),男,广东肇庆人,广东省肇庆星湖园林建设管理所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风景区规划、湿地生态修复。

猜你喜欢

生态修复
辽河生态廊道景观恢复之路
景观都市主义思想下的“废弃景观”修复研究
滨水驳岸景观生态修复及空间艺术设计策略
天津海域牡蛎礁区生态修复示范区域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