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职校生学习评价机制的几点建议
2009-01-08何飞跃
何飞跃
学生的学习评价是促进教育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在我国,传统的学生学习评价形式单一,主要是以终结性的考试成绩来衡量。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而职业院校的学生又具有特定的规律性,其学习评价也应与之适应。笔者对职校生的学习评价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 采用发展性评价,激励和实现人人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法过于强调选拔功能,忽视了评价的根本目标:促进发展。实际上,评价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激励手段。在我国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往往都是考分不高,心不情愿地选择了职业教育,他们常常自认为是学习的失败者,如果在日后的教育中仍然采取终结性的评价,无疑是对他们自信心和自尊心的重复打击。而且职校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许多基础差的学生看不到希望,虽然他们付出了努力,也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因为评价的优势始终倾向于“优等生”,使他们无法获得应有肯定,慢慢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因此,对职校生的评价应该以发展性评价为主,淡化人与人之间的横向比较,强调自我的纵向比较,激励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实现在学校中“人人发展”的和谐教育。
采用发展性评价,需要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任课教师、班主任等要认真记录每个学生的相关成长历史,比如每次考试的成绩、获得的奖励、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在评价学生的发展时才有据可凭。学校的奖学金评定和评优评先活动中,要考虑学生的动态发展,奖励取得进步的“后进生”,充分调动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 重视形成性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
传统的学生学习评价只注重最终结果,与过程无关。这种评价只能达到甄别优劣,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诊断、调控作用,更无法帮助学生指导今后的学习。形成性评价则是一种结果能够指导以后的教学与学习的评价,评价的不仅仅是最后结果,而是包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结果。形成性评价注重的是过程,它揭示了教育评价的动态本质。笔者认为,职校生和普通院校的学生在智商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他们最大的弱势在非智力因素,体现在诸如态度、动机、习惯、学习辅助、信息加工等一系列学习策略上,而这一切只有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暴露出来,形成性评价可以为学生的不良学习策略及时做出诊断,并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实行调控。
形成性评价意味着教师需要更多的付出。教师不仅要做好平日的成绩考核工作,还要时刻注意观察。通过在平时的观察中确定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或者紧跟在每堂课后进行评价活动。在期末成绩评定中,不能“一卷定生死”,平时成绩要占相当比例。
三、 多用表现性评价,强调能力本位为导向
表现性评价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界构建的一种新的学生评价方式,它是“要求学生创造出答案或产品以展示其知识或技能的测验”。这种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做了什么,而不是知道什么。职业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强调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学习评价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基本知识的简单测试上,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具体操作技能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评价。表现性评价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让学生完成一项具体任务,不仅能够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具体的操作技能,而且重视学生是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问题的,因此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的评价。在职业教育中运用表现性评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实的任务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习会具有更加明确的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评价过程中突出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迁移,强调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对职业教育能力本位的正确导向,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实施表现性评价,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表现性任务,比如在程序设计课中给学生布置大作业、让学生参加软件设计大赛等,在活动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评价学生的能力。
四、 活用多元性评价,张扬个性化教育成才
任何单一的评价方法都不会完备,在职业教育中要灵活选取合适的评价方法,可以不拘一格采取多元性评价。比如对于基础理论性课程,采取笔试的评价方法,对操作性强的课程则宜用表现性评价;对成绩差的学生多用发展性评价,少用终结性评价;评价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学校,也可以是社会、家长甚至学生本人;评价的范围,可以是成绩、能力和品质,也可以是个性、特长和职业倾向性等等。总之,对不同的主体、不同的对象、不同的场合,灵活采用有效的评价方法,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在个性化教育中得以成才。◆(作者单位: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系)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