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材
2009-01-07周丽坤
周丽坤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普遍现象——忽视教材,然后阐述了教材的重要性,接着研究了学生忽视教材的两种心态,最后重点提出了解决这种现象的自己的观点——如何在预习、巩固、复习三阶段科学地运用教材。
关键词:教材;权威作业;科学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052-01
我们知道化学课本是最权威的、最科学的书籍,它的优点有目共睹,如:结构严谨,语言精练,设计难易适当等。它凝聚着一大批化学权威人士的精髓,代表了当前我们国家的高中化学知识体系,它理应成为我们高中学生学好化学最好的、最基础的工具书。
现在我们所用的这个版本较之以前更有很多好的地方。
首先,它将内容分为两部分——必学内容和选学内容。必学内容是所有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学习的,选学内容是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用的,它从知识层面上考虑的比较全面。
其次,除了以上内容,教材中还增添了“资料”“阅读”“家庭小实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等内容,增添了教材的可读性,使教材变得有血有肉,生动起来。比如第一册化学书在讲解碱金属的性质时,教材配备了阅读部分“侯氏制碱法”及家庭小实验:利用家庭中都有的发酵粉设计实验来验证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这些内容的添加理论上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实践中又锻炼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使学生明白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及学习化学的趣味性,让他们喜欢上化学。
教材的优势毋庸置疑,而且在学生的认知领域,他们也都承认化学教材的权威性及重要性,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学生会如此的忽视教材呢?我想有两方面问题比较典型:
一为等待心态。分为两种情况——课前等与课后等。课前等:很多学生认为教材上面的知识老师课堂上还会重点讲解,自己就没有必要再花费时间去阅读教材,从心态上认为教材是老师必读的,而自己可以坐享其成,等着老师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语言,再去接受或再去理解,这样他就失去了一次熟悉、学习教材的机会。课后等较之课前等更显得理所应当。老师已经通过授课将课本上的精华整理出来,所以学生就认为课后完全没有必要再看课本,所以将课本内容抛之脑后,殊不知他又一次与课本内容失之交臂。
二为缺乏科学的阅读能力。也有很多学生在初学时,对老师布置的预习或阅读课本的任务认真完成,但是他们不会阅读,预习时没有抓住重难点,阅读时没有很好得将老师讲解的知识与课本协调、统一起来,课本读的松散、软弱无力,合上课本,脑海一片空白,读前读后对学习无明显改变,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也就不会再“浪费”宝贵的时间去读课本了。
针对这种现状,是时候行动起来,我想对那些忽视课本的学生而言,课本就像一枚被藏在贝壳中的珍珠,是时候让它发出它本具有的璀璨光辉。那么我们应如何科学的运用教材呢?
科学利用教材主要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科学预习教材,实施“问题阅读”模式。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同样不会提问题的老师也不会是好的老师。在学生预习过程中,我们老师要做一名好的“引导员”。预习是往往容易被我们跳过、忽视的环节,科学的预习是一堂好课的开端与基础,针对学生自己预习抓不住重点的特点,我们要适时提出预习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提出问题看似简单其实是最值得我们斟酌的地方,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让学生找到最好的预习支架,预习起来有目的、有收获,为后面的听课打好基础。比如在讲解氧化还原反应时,我提出预习提纲:⑴初中学过哪些化学反应分类方法?⑵初中学过的四种基本类型反应各为哪些?⑶给每一个反应类型举例;⑷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如何定义?在这四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很容易抓住了学习方向及重点,将内容简单化。
其次,课堂和课后科学运用教材。
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一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或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还有我们不应忽略课本的彩图。比如我们在讲解臭氧层破坏内容时,利用课本上的彩图,学生一目了然,形象的掌握了这一知识。同时课本中的课后习题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这些习题既注重基础有系统全面,考察到位,对于初学学生非常有帮助。
最后,复习阶段不忘教材。
复习初我们应指导学生粗略阅读教材,主要是查漏补缺,以防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忽略某些知识点。再者课本中每一章设计的章复习很好,它将一章的内容系统的体现出来,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性,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体系,这样学生将几节甚至几章的内容有机连接起来,使其从更高的知识层面把握知识。
在本学期初,我们学校对在校生做了一次关于教材利用率的问卷调查,做的问卷调查反映只有37.4%的同学能经常阅读课本,经过一个学期的师生共同努力,现在学生已基本能按照老师预期地运用课本。
其实对于我们学习化学的人来说,任何教辅都不如课本,它就是我们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那“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