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洋名的成本
2009-01-07周云龙
廉政瞭望 2009年12期
周云龙
有一个“新闻段子”,说70多岁的老太太被儿子接到南京一个叫“欧洲××”的小区小住,有一天老太太迷路了,记不住那个楼盘的名称,情急之下拦下出租车,“我要去欧洲”。的哥以为老太太可能精神出了问题,将她带到了派出所。
这个好看的新闻披露了一个很不好玩的现实。南京大学一个大学生实践团队最近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南京各大楼盘名称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结果发现许多楼盘名都是西式名称,有的还相当拗口。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大地上好像随处可见。北京的楼盘命名似乎更具国际性,CLASS、MOMA、朝外MEN、建外SOHO;哈尔滨则有米兰国际、汉城国际、威尼斯水岸、维也纳河畔;成都的楼盘,什么豪园、雅苑、华庭、府邸,遍地皆是。
有人说,挂“洋名”,是一种哗众取宠、崇洋炫富的畸形文化现象。但是,假如业主不吃那套,不买那账,开发商还会执意扮演那披着“洋”皮的狼吗?一个巴掌拍不响,小区和楼盘名称的乱象,折射出的是房地产市场与业主心态的双双不成熟。不过,最终受伤害的、被误导的、遭折腾的还是业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地名学专家胡阿祥教授披露,北京曾做过相应的调查,每年去北京的外地人,因为理不清楚这些地名而在交通上造成的损失就高达60亿。
地名是城市给别人看到的第一张名片,跟人的姓名一样,简洁、方便应当是第一位的。生僻、拗口、西化,在我看来,那是“妖魔自己,折腾别人”。我以为,地名不是简单的语言文字现象,关乎当下人们的文化信心。地名已经实实在在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还能听之任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