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2009-01-07黄书香
黄书香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能真正学好一种语言。及到众所周知,我们高中学生的英语能力向来以语言形式的准确见长。做语法题十拿九稳,在做文章本身没有生词的阅读理解时,却出现错误,这正如社会建构主义所强调的——阅读理解能力要与文化、情景和真实的活动相联系,阅读能力的获得和意义的建构需要社会文化基础。这就要求我们高中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授文化知识,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使用语言的能力。
二、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
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是教材的拓宽。在教学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时,可以向学生介绍西方主要节日的概况,也可以让学生课外查找相关节日的概况,课堂上分享交流,加深对文章的深层理解。如西方的2月14日Valentines day (情人节),通常很多人认为这只是情人间的特殊日子,而我从网络上下载英语原版介绍情人节的文章,让高中学生有兴趣阅读此节日的来历。并告诉学生,在西方国家,这并不只是情人间的节日,而是相互表达爱心的节日,师生情、父母情、友情都可以表达,进而教育学生关爱自己身边的人,珍爱生命、珍惜生活。
2.实用性原则
文化是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教学中,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将之全盘和出教给学生,这涉及一个取舍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实用性原则,将文化导入要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日常交际等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文化内容加以导入。
3.循序渐进原则
文化教学要有一定的阶段性。由于高中生年龄尚小,对事物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认识能力都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更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有选择性地确定文化导入的内容。例如在Unit 5 Mu?鄄sic 的教学中,只要补充rock music;hip?鄄hop music;popular music学生兴趣大的内容,而对古典音乐稍提就可。教师对文化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的阶段性原则,最终使学生形成对语言文化较为广博的认识。
3.灵活性原则
文化知识的理解相对容易,但要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自如却并非易事。教师应按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进行角色扮演、创设英语角、学习英文歌曲、观看原声电影(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从而使学生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使学生的语言知识与文化洞察力、语言技能与文化能力同步增长。
三、高中英语教学文化导入的实施
1.在语言知识传授过程中,进行文化导入和文化对比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有着明显差异的语言,而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又差异(Culture shock)颇大。文化的对比学习是语言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文化知识的导入和比较,不仅丰富了课堂学习的内容,增添了学习乐趣,同时还保证了学生在未来的交际应用中能得体和有效地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如高中英语第一册(上)第六单元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文化教学上,教师就可以完全采用文化对比的方式,比较中西方在餐桌礼仪上的文化差异。包括餐具的摆放及使用,食物的类别,进餐的次序,饮酒的方式,付小费的习惯(在中国没有这一习俗);固定搭配的词组“Bottom up!”解释为“干杯”,也可理解为“屁股朝天”,因此在正式酒宴上,不宜用“Bottom up!”而应该说“Cheers!”才不会引起笑话等。语言及非语言的交际是文化对比的两个重要方面。
2.巧用校本课程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任务量大、时间紧,单纯依靠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毕竟有限。教师除了可以通过有目的地组织英语演讲赛、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来充实英语教学外,还可以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以第二课堂的文化教学作为文化导入的补充。为那些有强烈学习欲望的学生开设英美概况、英美文学等校本课程,向学生们介绍英美两国的政治制度、地理环境、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家庭学校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文化意识。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英语教学中结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必要且切实可行的。语言是一种文化,要想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了解一种文化;而了解一种文化,则又可以帮助和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因此,在高中英语语言能力教学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地导入文化,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结合起来,增强不同文化的认同感和包容性,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消除交际障碍,防止交际摩擦,拓宽视野。
参考文献:
[1]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