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009-01-07邱晓波
邱晓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突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实施课堂教学素质化的今天,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从以下途径去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从教师入手,转变教师角色和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根据大学纲决定本节课该传授哪些知识、达到哪些量化的教学目标。即使是师生之是的交流也是在老师的控制下,学生回答老师的提问,课后作业也大都实行“题海战术”。这基本上属于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课堂教学应当是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的创造劳动,老师应当真正走入学生之中,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有效的启发与引导,让学生成为语言学习的主人,老师的角色应当是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而不应该是主宰。
在教学准备阶段,精心设计教案,要注意让学生来主动参加学习活动,而不是我要讲什么,我要教什么。设计课前预习思考题,让学生通过提前预习课文、查阅资料等途径独立完成。在教学过程中,营造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注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设置有利于学生讨论和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此外,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督促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转变教师的角色,转变以“教”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前提条件。
2.从学生自身入手,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的最佳动力是兴趣和热情,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积极发掘其内在的乐趣,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一个方面,承担着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重任。是否具备自学能力,是中学生能否获得可待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学生必须有自己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前预习、查阅资料,课堂回答问题、小组讨论,课后调查研究、学以致用等一连串的环节来提高自学能力。
最后,指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注重的是学生的共性,强调学生在同一时间掌握相同的内容,而自主学习性则注重“因材施教”,尊重个体的差异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每节课的学习计划,并及时有效地检查计划的实施情况,根据学习效果对自我的学习策略进行调整。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如为了更好地理解《沁园春·雪》,有的同学选择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了解秦皇、汉武、成吉思汗等人物的故事;有的同学选择查阅工具书,弄清各个词句的意义;而有的同学则在讨论与辩论中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对学习的效果做出及时而又合理的评价。
3.从教学方法入手,创设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不能死记硬背,应当活学活用。语文课堂不仅指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也包括灵活性较强的语文实践活动。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善于把握语文的特点,以情动人。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融为一体,创设声情并茂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参与性。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塑造轻松的对话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尊重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讨论式教学法,就一个问题,不同的同学会有不同的观点,可以组织一场班内的辩论赛,让同学们在准备资料,查阅资料和辩论的思维方式里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提升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带领学生“入境”,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来感受美。例如,学习话剧时可以自主选择角色,课堂上进行对话练习,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体验其中的矛盾冲突。学习优美散文,让学生通过读、写、画等方面品味、揣摩其中的优美意境,感受并创造文学作品的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将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多方位、多解度、多层次的理解课文内容,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个高效的语文教学活动,需要同时具备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良好的讲授方式;而一个好的学习方式的养成,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只有充分调动起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学会”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将学生从死记硬背、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语文课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