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分析方法
2009-01-07何玉民
何玉民
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以下几种分析的方法:
一、语境分析法
对语文阅读教材的分析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同一词语或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会具有多种不同的语言含义。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语文教学特点,对词语、句子的分析首先要弄懂它们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例如:《我的老师》一文中“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句中的“狡猾”二字在一般情况下表示“奸猾、诡诈”之意,而在这里(具体语言环境)则表现了儿童的天真顽皮,从而渲染出师生关系的亲密融洽。
不少学生在阅读分析中对词义、句义的分析感到束手无策,因而盲目乱答,结果是语不中的。究其原因是没有掌握语境分析这一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词语的具体含义,要求学生仔细体会并分类整理,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文章的内容,这种分析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背景分析法
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都有一定的创作背景。尤其是名家名篇,更是有其鲜明的时代印记。这种鲜明的时代印记不仅标示出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更鲜明地表现出作品的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作品的写作背景的分析,就成为阅读分析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成为理解作品、把握全篇的重要环节。这种分析实质是一种因果关系的分析。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文章时代背景的分析,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
例如:《故乡》一文中所写的“苍黄的天色”“隐晦的天气”以及“萧索的荒村”,正是利用景物描写的形式暗示出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辛亥革命十年后中国农村日趋萧条、农民日益破产的社会现实。这样的一个社会现实就是作品中主人公闰土生活的环境。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了历史的必然。又如《变色龙》一文中的一段描写:“饭馆和商店的门像饥饿的嘴巴一样敞开着,门口连一个乞丐也没有。”同样交代出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经济萧条、民不聊生的凄凉景象。这段背景描写为作品主人公奥楚蔑洛夫的丑陋表演搭建了一个历史舞台。
通常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都有背景分析这一环节,如果教师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历史知识对当时的背景进行分析,进而结合课文所表现的内容、所刻画的人物去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内在的因果关系,就一定可以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作者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三、对比分析法
语文阅读教学中常涉及大量的人物形象分析。在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性格、思想、心理的具体的分析中,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可以使人物的特征鲜明而具体,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分析法时,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寻找对比点。所谓对比点就是某一事物中所具有的彼此相关的两个对立面。找到了这个对立面,并能够进行深入的分析,思考产生这种对立的原因,就可以准确地把握这一事物或人物的形象本质。
例如: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我”和车夫对待老妇人的不同态度,以及对事件处理所采取的截然不同的做法构成了鲜明的对比。把握住这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在本质。
同一事件和人物前后不同的状况也可以构成对比点。例如鲁迅先生的《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少年闰土的圆脸、银项圈、红火圆实的手,中年闰土的苍老、破毡帽、开裂得像松树皮一样的手;少年闰土夏夜看瓜时那小英雄的形象,中年闰土苦得像木偶人一样的形象构成了前后反差鲜明的对比。这些在同一人物身上发生的沧海桑田般的巨大变化,有力地说明了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广大农民生活日益穷困窘迫,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指导学生学会以事物的对比点为基础,去分析事物不同方面的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的情况,在比较时达到对有关知识的把握,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对人物现象的理解。这样就可以较快地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分析方法的关键是要找准分析的角度。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选择具体的分析方法。但有时一篇文章的阅读分析需要使用多种分析方法,因而指导学生选用分析方法也不是单一或绝对的,有时需要多种方法并用。只要长期坚持培养、训练学生主动分析的意识,积极地进行有关的训练,那么学生对各种分析的方法就会由生疏到熟练,最终形成独立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教师本身也相应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重要的是教师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真正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始终贯穿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真正做到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的方法;不仅要为学生“点石成金”,而且要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手指头”。只有坚持不懈地这样做,才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出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使他们体验到“自我实现”的乐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