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
2009-01-07周新江
周新江
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大难题,不少语文老师都慨叹。难,是肯定的。一串串,一行行,和语文老师打交道的仅是无尽页码的文字。白纸黑字躺着,并非读一读,写一写就算教语文了。它的难处在于通过阅读教学,要把躺在本子上的文字使之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确难啊!学海虽无涯,但书山总会有路。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教学也就不至于成为难题。
有这样一个数学老师,他曾在堂课上向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1+1等于多少?”堂下轰然,是在笑老师的迂,拿这么简单的问题唬我们!“1+1为什么等于2?”老师继续问,“为什么不可以等于3或4呢?”堂下噤若寒蝉!大家面面相觑,缄默!还是缄默!
是啊,“1+1=2”,只要稍有认知,便会脱口而出,何况那讲台下的人对数都有一定的概念,对老师的提问开怀畅笑似有过分,却也合乎情理。老师的“继续问”使课堂氛围判若两个世界。学生们多想知道“为什么”啊!可老师没有告诉同学们答案,他告诉大家“这‘为什么就是数学上要研究的数理、数论。每个人都有机会、有权益去研究,去创造。……”老师的一番话,让同学们茅塞顿开,又山重水复。那个“再问”的“为什么”,在那“面面相觑”的“缄默”中,也许就成了那一班人中的“有心人”寻找“柳暗花明”的起点。
假如有一天,当年的这班人中果真有人历经“山重水复”后“柳暗花明”,那位数学老师“再问”的“为什么”不就是浩渺大海中一只引领的航标!且不说当年的这班学生后来有无创造,但至少他的那堂课让他的学生们对“1+1“这么熟悉的问题,带着疑虑投入“往后”。不能不说那“为什么”是一把开启的好钥匙。
当老师的,站三尺讲台,写几个字,大家都会。但你要想你的学生有心去探究“为什么”,光凭一腔热血,才高八斗是远远不够的。那位数学老师不仅是个教师,更是个教学艺术家。他精湛的“演技”就是他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1+1”不是处处都围着人们转吗?从生活中学生“熟知”的“1+1”出发,引发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意念,他的教学目的是将“科学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
新课程理念指出:“生活世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背景,是人生命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学生首先接触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学世界,学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学世界中。”浙江省现行使用语文教材七年级的第一篇文言文《童趣》,编排教材的意图应该是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实中追虚,虚中探实,跟着作者沈复追寻童年足迹:“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又有“青云白鹤观”,还有“以土石为丘”等。刚入初中的学生是带着童稚参与的,沈复的这些“童趣”依然属于他们生活的天地,或者是他们正向往的。用童心看稚事,以童稚悟童意,就能自觉自愿地“将心比心”。虽是首次文言文阅读,童稚的心灵应该不会有多大的枯燥味,恐惧感。相反,跟着“现实”阅读,其中的“趣味”会潜移默化。这应感谢编排者编排教材的极具“匠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古训为阅读教学指点迷津。但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现实生活。水有源头树有根,语文阅读教学若离开现实生活,它将可能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文革”期间曾一度批判知识分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个知识分子不知水稻、玉米是什么样子,那他就难体悟盘中餐的“粒粒皆辛苦”了。知识分子的“不识”到“不悟”,有其“本人”的不足,更免不了受环境和教学的伤害,使他(她)一味地“读百遍”、“破万卷”,最终不切实际地得出“粒粒皆辛苦”的所谓感悟。此类现象,就得怪罪阅读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宋代理学家朱熹总结出了读书的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并强调指出“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孟子曾说过:“心之官则思。”用孟子的话来理解朱熹的“心到”,就是读书必须思,只有“思”才有可能悟。这“思”的“本”,应该是实际生活啊!再回首,看看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距水稻玉米地有多远,想必他们在阅读《锄禾》时不是没体悟过,要不他们怎么能有尽管不切实的“感”呢?只是他们的体悟脱离了生活世界。城乡的天壤之别,皮鞋草鞋是当时难逾越的鸿沟。那时的知识分子不可能对“水稻”“玉米”追本溯源,怎么能从中悟出农民顶风冒雨,撒种、护禾、收获的艰辛?既然如此,想认识“水稻”“玉米”只能从书本中了。由此得出,阅读教学离开学生的生活世界,不仅学生掌握得少,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情感的陶冶,有害于学生的发展。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凭借自身的资历、经历等学着那位数学老师的步子,引领学生在已知的生活世界中探求“为什么”。虽然生活世界中的学生不难认知生活世界中的科学知识,还拿《锄禾》说吧,学生上下学路上顶风冒雨,烈日酷暑下的公益劳动,可让学生感知到与农民类似的“艰辛”,以自身悟他心,那么,尊敬农民,珍惜粮食,自强自奋等情感就会不其然而生发。这样学生对《锄禾》就有较切实际的新认识。阅读教学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前景会更广阔。其实阅读教学这样进行,只是“1+1为什么等于2”的引发而已。
(责编 李 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