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情并茂的语文课堂
2009-01-07瞿静静
瞿静静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由此可见,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在良好氛围中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过程,是增进师生情感的过程。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努力创设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首先,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平等的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与我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的。其次,要创设最佳的学习情境,这最关键的莫过于教师的“有心”。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这样学生的感情自然而然地会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语文学科上,这样就达到“尊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学生才能更加愉悦轻松的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二、在动情朗读中调动学生情感
只有动情的朗读才能够真正调动学生的情感。美文要美读。学生听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的共振,从而忘却自我自觉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学《乡愁》时,我配了伤感的音乐,用忧伤惆怅的语调给学生范读了一遍,让学生先沉浸在那种淡淡的忧愁与思念之中,然后再引导学生,用缓慢忧伤的语调自由读、悟诗歌,然后集体配乐读这首诗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诗歌的意境中,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诗歌的忧伤情调。当然,教师有时候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每一篇课文的朗读都能够在网上找到,可以下载在课上提供给学生做朗读的参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老师亲自朗读或是背诵,更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醉翁亭记》的时候,上课伊始的课文朗读被我换成了老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在惊叹、敬佩之余,学习的劲头更足了,朗读课文的时候感情更加充沛了。这样,学生怎能不喜欢语文老师,怎能不喜欢语文呢?
三、在语言品味中促进学生情感
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重要途径。如教学《鼎湖山听泉》一课,我设计了文情并茂的课件,在学生充分得到视觉享受后,让他们重点品读文章第三段。抓住“听泉、悟泉、赞泉”这三个层次,扣住四个比喻的运用,体味作者用词的生动、精妙,然后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作者对大自然美的赞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作者的文字中的那声、那情、那韵真的让人沉醉、浮想联翩,仿佛来到了绿意盎然、清泉涌流的鼎湖山区。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的体悟、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情感得以升华,使他们很快地触及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也更容易领会课文的主旨了。
四、在才艺展示中融入学生情感
学生所品悟到的文章的情感如何得到彰显?课堂上的展示不失为一种最直接的方法。比如在教学《多收了三五斗》的时候,在分析了文章背景、品读了文章内容之后,我没有过多地去解释文章传达了怎样的主旨、是怎样传达的,而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朗读课文中的人物对话设计教室舞台剧,然后进行表演。学生们一个个积极踊跃地参与,从分派角色到台词指导,包括场景布置等,他们忙得不亦乐乎。而表演舞台剧的时候,他们的认真、严肃以及他们的融入角色的表演,让我真正感受到,他们是真的用心去读了文章,用心去品味了文章,用心去感悟了那个时代“旧毡帽朋友”的不幸与无奈,了解了他们的悲惨命运是那个时代无法改变的现实。用这种方式达到这样的教学预期,哪里还需要教师费尽口舌的讲解、分析呢?
借鉴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诗歌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把诗歌进行改编。比如《蒹葭》一课,我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新来表演这一古代爱情悲剧,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世间的悲欢离合,让他们的想象插上翅膀,更加理解当时的社会制度和当时的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把这一悲剧的爱情用话剧的形式表演出来,以此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进行了最亲密的接触、碰撞,何愁不能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呢?
五、在课后摘抄中积累学生情感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光凭课堂学习是很难较快地增强学习效果的,这还需要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练习,增强知识情感的积累,才能做到厚积薄发。而注重课外摘抄、点评、写作等训练,就是促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情感积累的好方法。
摘抄的对象主要是一些优秀的范文、精美的诗文片段、格言警句等,在摘抄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求学生对摘抄的东西进行认真揣摩体味,从构思、立意、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评析,评出好在哪里,妙在何处,从而发表自己的见解,写成一些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之类的短文,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言而有据,言之有物。
(责编 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