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遗失的“天府”

2009-01-06

商界 2009年1期
关键词:百事天府合资

陈 波 白 灵

最近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打乱了李培全三年来安详宁静的退休生活。以“天府可乐”创始人身份,频繁接受媒体采访、出席各种会议、商谈追回品牌事宜,让这个年近七旬的老人有些殚精竭虑。

伴随着汇源果汁被可口可乐收购,中国民族品牌意识面临一次大觉醒——尘封多年的天府可乐品牌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这一次,天府集团不仅要追索品牌,还要向百事方面索赔一亿元。一个余威犹在的民族品牌和一笔巨大的赔偿金额,牵动了整个业界的神经。

2008年12月5日,李培全带领天府可乐的一个九人团队抵达上海百事可乐总部,试图与百事方面就索回品牌一事展开商讨,不过结果令他们“很失望”。百事方面接待者“甚至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具体职务”,只要求天府“一切相关事宜与律师所联系”……

那一天

1994年1月18日,腊八节前一天,重庆飘起一场米粒般纷扬的小雪。

尽管天寒地冻,李培全还是穿着一身深色西装,打着领带出了门。那一年他55岁,早已过了赶时髦的年纪。之所以如此西装革履,是因为那一天对他而言,太过特殊:他要赶往扬子江饭店,主持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与美国百事可乐国际集团的合资签字仪式。

踏进重庆扬子江饭店门口的那一刻,李培全思绪有些混乱。就在这个门口,他握过无数各级领导和国际友人的手。那时,他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总经理、中国民族饮料的旗手;今天,他却要主持天府可乐公司与一家世界饮料巨头的合资仪式。

签约现场,他一眼瞥见了随处可见的百事可乐,他不易察觉地笑了笑。他知道,这些百事是美方派车去成都紧急拉回来的,当时百事还没有进入重庆市场。一转眼,他又看到饭店里码放得整整齐齐的香槟酒瓶,李培全再次笑了起来,这次他笑得颇有些自豪,瓶身上的标签说明,它们出自天府集团。

上午9点,仪式正式开始。李培全例行公事地将主持稿上的字悉数念完。随后,副总经理邹振黄作为中方代表签字。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一瞬间,李培全感觉有点眩晕——他的“历史使命”也到此为止,从今以后,他与“天府可乐”再无半点瓜葛,而“接班”的将是他的老伙计邹振黄。只是那时的他可曾想到,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2008年12月,重庆,石坪桥横街7号。

一段近百米的长坡顶端,是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所在地。仍是午休时间,坡面上却首尾相连停着11辆等待装货的8轮载重卡车,不时有满载百事可乐的载重卡车从公司开出。公司门口的坡面上,大型卡车碾压形成的破裂水泥路面,显示着这条道路的繁忙。

而一墙之隔的职工家属区内,基本没有硬化路面,路边长满荒草。旁边的一条小河沟边,被整齐地开辟出了连片的田地,种着丝瓜、辣椒等农作物。这些都是老天府员工的“开荒地”。一家由彩条布搭建而成的小卖部内,店主固执地称“百事可乐就是天府可乐”,因为十多年来他没看见过什么天府可乐。

百事天府斜对面有一栋破旧的小楼,这就是老天府可乐集团公司的所在地。紧挨这栋小楼的一片区域,被一面斑驳的围墙圈住,里面有一家废旧金属回收站、一家小餐馆和一家修理厂。这些都是老天府出租的场地,算是老天府的“物业”。对于现在是否可以买到天府可乐,一名工作人员称,这些只有对面的百事天府销售部才知道。

十几年前,这里热闹得很。废旧金属回收站对面的一家小卖部店主,是一位老天府退休职工。当年全国各地的货车,经常排到现在的石坪桥立交桥下。一位司机证明:“当年最不愿意经过这里,堵车堵得人发慌,尽是大货车,都是冲着天府可乐来的。”

这些当年的见证者所回忆的,是一个辉煌的“天府时代”。

分道

“当年若是放开手脚与外国品牌决战,天府绝非没有胜算!”当年的商战硝烟早已随风而逝,如今已经白发苍苍的李培全,却丝毫不减当年之勇。毕竟,在上世纪80年代与“两乐”的对峙中,天府从来没有落过下风。

“除了喝上去和可口可乐一样,都是‘一股中药味,天府可乐还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国内饮料行业专门组织专家进行评比,天府可乐竟然高出得到了“神秘配方”的可口可乐0.52分。

1988年,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挂牌成立。旗下灌装厂达到108个,创产值3亿多元,利税达6000多万元。

1990年,天府可乐在莫斯科建立了第一个灌装厂,产品供不应求。

当时的天府可乐,不仅占据着国内市场70%以上的份额,还出入于美国世贸中心,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分庭抗礼!

不过,“天府可乐倒在了通往世界名牌的路上。”在李培全眼中,天府可乐自1980年研发成功以来,已经整整风光了十多年。而那个时候,“两乐”在中国仍处在“以亏损换市场”的阶段。

在天府与“两乐”对峙的最关键时期,恰遇中国实行从紧经济政策,提倡“过紧日子”。当时的中资企业资金渠道全部来自银行,银根的紧缩就意味着企业的资金流被掐断。雪上加霜的是,经过多年扩张,天府集团的贷款负担越来越重。

而外资“两乐”进入中国的手段就是,利用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不惜代价发动资本进攻。相比之下,缺乏资金的天府可乐集团,在合资的前一年,实际上就已经停止了发展扩张,只是在维持。

此外,尽管当时的天府集团已经家大业大,但是在企业自主权上,它甚至不如一个个体户。天府集团当年曾经尝试学习外资“两乐”的营销方式,在公司的送货车上印刷天府可乐广告。结果货车只跑了一趟就被叫停,理由竟然是:影响市容。

没政策、没资金、甚至没有自主权,在与跨国饮料巨头的对决中,天府集团不仅被绑上了手脚,还被卸掉了弹药。

即便在进行一场不对称的战争,天府集团仍在勉强维持。但是这家显赫一时的“西南轻工业龙头”,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从1982年开始,天府集团通过兼并、承包、租赁等形式,先后将重庆饮食服务机具厂、山城饭店等大量效益不佳、濒临破产的企业揽入麾下——这些都是属于“指令性安置”。1981年时,全厂职工只有230人。经过这一轮扩张后,人数暴涨到1180人。

内外交困的天府,不得不将手伸向外资的口袋。

“你们的头脑为什么那么僵化?我们的股权占得越少,美方的投资就越多啊!”作为中方谈判总代表,李培全对这句出自当时某领导的话至今记忆犹新。这位领导随即给中方谈判组算了一笔细账:“1800万美元总投资,我方占40%,那么引进的外资就只有1080万美元;我方若只占10%的话,那就能引进1620万美元。”

在当年的合资中,天府本来处于强势一方,可一句鼓励引进外资,这颗本土饮料行业的“希望之星”,就这样被卖掉了。

蚕食

“李培全卖国了!”在全厂1180名职工中,合资厂只收留了430人,这意味着大部分老天府员工都面临着下岗分流的窘境。于是,愤怒的职工们喊出了以上话语。那段时间,甚至有人劝李培全先躲起来,因为职工们在四处找他,要拿他是问。

“这哪里是我在‘卖国?分明是‘国家要卖。”为了合资厂的事,李培全跟领导争吵了很多回,最后他不得不撂下狠话:“合资可以,合了我就退休!”结果在如约主持完双方的签约仪式后,李培全便黯然离开了“天府”。

“双方合资从一开始,便机关重重。”在接下来的14年当中,他只能看着天府一步步被百事蚕食。

作为李培全的继任者,邹振黄也是合资后第一任中方最高代表,他是带着希望和喜悦履新的。1994年初合资伊始,由于百事方面不熟悉情况,整个合资公司包括生产、销售,基本仍由中方管理者操盘。

百事可乐悄然打入重庆市场,给邹振黄带来了一种莫名的不安——在双方签约短短几个月后,百事可乐竟然在重庆市场大面积铺货。

邹振黄今天依旧能够大致背出当年合资协议的关键条款:“百事可乐协助中方发展民族饮料产业,双方合资生产天府品牌。以后根据市场需要,须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生产部分百事品牌产品……”

然而合资的第一年即1994年,天府可乐产销量占企业74%。但到1995年初,百事方面获得轻工部允许在重庆生产百事可乐的批文后,全力展开了对百事可乐的生产、品牌推广和销售网络的建立。

投入力度和重视程度,决定了两个品牌的市场号召力。百事拿到批文后第一年,百事可乐的产量就上升至合资企业49%的份额,而天府全系列产品骤降至51%。到了第三年,这一比例变成了23%。若干年后,这一比例居然降到了微不足道的的0.5%!

与此同时,重庆百事天府饮料有限公司经历了一系列高层人事变动,邹振黄在仅仅履职一年后就被调离,进入从合资公司剥离出来、用于安置原天府可乐老职工的“老天府”公司。而当年创立天府可乐的老战友们,也逐一地退休、辞职、被除名……天府逐渐式微。

2006年,连续12年的巨额亏损,使得合资公司天府方面不仅没有拿到分文分红,还背负了近3000万元亏损债务。这一年,适逢调整转型的重庆轻工控股集团面临行业性资金紧缺,重庆天府终于忍痛将剩余股份作价1.3亿元人民币,卖给了百事可乐。而此时,天府集团多年的银行贷款本息相加已经超过一个亿,加上亏损负担,这笔转让费甚至没有经过天府账面即被划走。

至此,天府可乐以品牌消亡、市场尽失、资产归零为代价,终于换得了账面上的零负债。与百事可乐合资12年后,显赫一时的中国天府可乐集团,画上了凄凉的句号。在重庆天府转让最后股份的那一天,邹振黄突然想起了12年前百事与天府合资签字仪式上,百事总裁劳伦斯说过的那句话:“我们将和天府永远同在,我的许诺至少可以保证50年……”

追讨

“再不要回来,这个品牌就彻底死了!”言及此处,李培全有些激动。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2008年10月,天府集团在北京和君创业咨询公司的帮助下开始了追讨品牌之旅。

事实上,和君创业与李培全以及天府集团的渊源,可以上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8年,和君创业总裁李肃就曾经做过时任天府集团总经理李培全的顾问,并共同发起过针对外国品牌在华扩张的抵制行动。此次天府集团追索品牌的事件中,和君创业再次站到了老东家一边。

2008年11月3日,和君创业委托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钱卫清,向百事中国递交了一份律师函,提出:作为中国天府常年的战略与品牌顾问,和君创业希望就此事与贵公司进行包括约见、对话等各种形式在内的直接沟通。随后,和君创业又委托小城律师事务所,再次向百事中国发去了内容相似的律师函。

2008年11月5日下午3点,李肃在重庆召开的媒体见面会上,声称要展开一场追索天府品牌的“大行动”。此次会议上,天府品牌创始人李培全坐到了首席位置。当天他开口第一句话便是:“是和君创业,让我对天府可乐死了的心又活了。”

而李肃声称,要展开一场追索天府品牌的“大行动”,此言不虚。

和君创业在重庆召开的媒体见面会,只是这场“大行动”的一个既定环节。在此之前,和君创业团队已经秘密抵达重庆,希望拜会重庆市国资委,以寻求地方政府的某种支持。

紧接着,和君创业方面又透露了一条爆炸性消息,如果与百事谈判不成,将不仅通过诉讼追索天府品牌,还将索赔一个亿。“这只是索赔底线。”天府集团的现任总经理钱黄表示。

经过核算,钱黄发现天府集团自合资以后的经济损失,根本不止一个亿。据天府集团参照当时同类型的合资企业效益,一般每年有3000万元左右的利润。那么在百事天府合资公司中,中方则理论上应有每年1000万元的利润,12年的合资过程中,就累计应有1.2亿元收入。

无言的结局

然而,当现任天府集团总经理钱黄将那份《关于商洽归还中国天府可乐集团公司“天府”商标的函》拿出来时,双手异常沉重。

这是一份现代商业文书中,使用措辞罕见“柔软”的函件,文中充斥着“请求”、“诚恳希望”、“给予支持”、“感谢”等字眼。外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份品牌“催讨函”——

“贵公司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12年来百事系列产品在重庆地区从零起点开始,发展到今天市场上随处可见;而天府系列产品从14年前的75%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沦落至市场上已基本没有踪影……贵公司如能考虑给予一定支持……将贵公司已经基本没有使用的天府品牌归还我公司,让我公司恢复一定产能,以走出目前困境……诚恳希望得到贵公司支持,望回复,为感!”

“要不是百事方面反复否认曾收到我们发出的文件,我们不愿拿出这份函。”钱黄称,现在的天府集团是被逼无奈了!因为一个多月来,百事一直以从未接到天府集团任何文件为由,拒绝对索回品牌一事做任何回应。其实,早在2008年10月15日该函即已成文。当天,该函以特快专递的方式,寄往百事中国总部。

钱黄一共出示了4份“国内特快专递邮件详情单”。“详情单”显示,2008年10月15日下午3点,第一份“商洽函”寄给了位于上海的百事中国总部;5天后的10月20日下午4点,第二份函件寄往位于北京的百事中国集团事务部。由于得不到百事中国的回应,11月11日下午3点,天府集团同时向上述两个地址寄去了第三份和第四份函件。

“那个函整个就是一封哀求信!看着都让人生气!”谈及天府集团那封“催讨函”,和君创业总裁李肃毫不避讳。

然而,百事方面对此作出的唯一回应是,“百事中国公司一直以来严格恪守合资合同,对近期有极个别人关于此事违背事实的言行,我们深感不幸,并保留采取必要行动,以正视听的权利。”

“我们以尽可能低的姿态去函,只是希望得到一个回应,想不到却是如此结果。”钱黄表示,那个时候,他们根本没想到要通过诉讼要回品牌,而是寄希望于百事能够念在“12年的合资情分上”,给予一点小小的的支持,将百事“已经基本没有使用的天府商标归还”。然而对此,百事中国始终奉行“三不政策”,即不表态、不回复、不接触。

事实上,这份“催讨”函,只是一场商战的前奏。至于“天府”将何去何从,与百事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又要如何打下去,都还只是个未知数。

编 辑 陆 坷

E-mail:bl@caistv.com

猜你喜欢

百事天府合资
合资卖油怎么才不亏
百事松江二期外立面景观提升工程透视
No.3 百草味“再卖身”,良品铺子“云上市”
设立合资人寿险企的实务分析
合资股份买卖潮来临
缤越:合资SUV的克星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春游天府国
众筹失败,百事手机为何高调开场却惨淡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