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艺术亟待解决的问题

2009-01-06张晓叶

文艺争鸣 2009年10期
关键词:领域数字传统

张晓叶

数字艺术的兴盛是20世纪艺术领域最令人瞩目的巨变。50年代末以来,迅猛发展的计算机技术逐步进入平面设计、影视设计、动画设计等传统的视觉艺术领域,并且为本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首先,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数字技术为传统的艺术领域提供了更加强大的技术支持,如在:数码艺术、动画艺术中,整个过程都需要数字技术的支持。其次,数字化的发展也为视觉设计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

和所有的新技术一样,在其技术本身发展相对成熟之后,必定要走和艺术联姻的道路,工业史和建筑史中无数的案例都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性。如:建筑艺术最初是为了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人类的技术不断成熟,建筑也由单元化形式向多元化、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和延伸,在技术不断成熟的同时,人类的审美性和艺术性也在不断发展。到今天,对美的追求则成了建筑艺术中最重要的方向。上个世纪,数字技术和艺术的联姻由此而降生的电脑艺术后来居上,在世纪之交崭露头角。数字艺术虽然只走过短短几十年的历史,但也证明了这一点的勿庸置疑。以网页中的图形设计为例,在最初用HTML和Java语言的年代里,网络图形的设计几乎全部是技术人员的工作。然而在满足了传递信息的最基本需求之后,对艺术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重要,对美的追求越来越深入。到了今天,市场中广泛应用的Microsoft 出品的Frontpage和Macromedia公司开发的Dreamweaver等软件的出现令数字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的分离已经成为可能。而更多的网络公司、软件开发公司也开始大量吸收艺术性人才的进入,加强数字产品的审美性。而在未来的艺术创作中,技术问题将退至后台由专门的技术人员完成,作为数字艺术的强大技术支持,提供一种可能性和安全保障,而展现在观赏者面前的将会是艺术家和设计师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可以预料:数字艺术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保持自己的活力,在传统的艺术领域中开辟一块新的天地。

我们在感叹数字艺术发展而带来的崭新视觉感受的同时,也会不断的提出很多质疑,在种种以技术为支持的数字艺术当中,人们也很难看到诸如文化性、民族性、个体差异性等艺术作品本身应该给人的感受,接踵而来的是更多的由计算机的程序语言生成的那些千篇一律的动态变化和数字效果。就像由于工业革命的产生,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引发的“工艺美术”运动一样,依靠单一的新技术永远不能满足使用者或者欣赏者的审美要求。过分追求技术的数字艺术带来的缺憾在我们的生活中不难找到,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发现这样的影子:

1.几乎所有关于网络图形的研究,都把目标瞄向新技术的采用,图形的艺术性在新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就显得相对滞后。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使用了多种最新技术的网站看起来并不给人以享受,使用起来也并不见得更舒适,还没有达到和观赏者密切交互的目的。纵然依靠新技术而开发出来的网站、软件交互界面那种变化多端图标和导向系统,足以证明在技术上的领先性和新鲜特征,但是在欣赏过了这种如孙行者七十二般变化的导向系统之后呢,带来的必定是无从下手,困难的寻找需求信息和对眼花缭乱的视觉变化的眩晕,进而出现的抵触情绪,而更倾向于那些简单易读的视觉作品。究其原因,这就是由于技术人员与艺术创作人员的分工、协调问题引起的,电脑工程师一味的满足于自身编制的技术形式,这样编制出来的作品纵然在技术水平上的确让人为之感叹,但是确没有达到观赏作品的一个最根本的目标——获取信息。缺乏了这一最基本目的,无论多么变化多端的数字媒体形式,也只是空中楼阁,达不到本身应该具有的社会价值和传播价值。这种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设计师始终将“人”放在创作的中心位置上,将科技转换成“美”,创作出的作品要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不断从人的最基本需求层次入手而逐步深化,要把人类在产品设计发展过程中研究出来的语义学、人工学、和产品心理学良好地融入数字艺术这一新的艺术领域,创造合理、有趣的数字化艺术作品。

2.千人一面的作风,缺乏特色的风格,尤其是缺乏传统艺术和民族风格的传承和发扬。这种问题并不单独的发生在数字艺术中,在我们产品设计领域、环境设计领域和视觉传达领域都曾经或正在发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在新生的数字艺术领域,这是一个在不知不觉中蔓延开来的严峻问题:当你进入最流行的新浪网(www.Sina.com)或搜狐网站(www.Sohu.com),会发现看到的似乎相差不多,如果除去标题栏的域名,甚至难以分辨身在何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怪责数字化艺术的创作者们,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有产生到成熟的过程,网络扩散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所能意识到的反应速度,现在网络图形还处在自身发展的新生阶段,我们的数字艺术创造者以及整个行业都需要时间来冷静、来沉淀,来创造特色和风格。需要注意的是后信息时代艺术风格的走向。当代艺术的总的发展方向和大趋势,不是趋向民族化而是趋向世界化,因为时代风格(横坐标)已经越来越国际化,而各个民族风格(纵坐标)也因受到趋向统一。但世界化的本质意义却在于:各国各民族都需要将其优秀的传统和民族风格的精华保留在这不断发展着的世界大趋势中,即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从古人的写意山水画,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作品《牧童》、《小蝌蚪找妈妈》,中国水墨艺术特有的洒脱轻逸的魅力可谓经久不息,中国大陆入选SIGGRAPH 2003动画电影节的三维动画作品《夏》,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入选计算机图像技术的世界盛会SIGGRAPH。而这部三维数字影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是“画”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用MAYA来“搭建模型”经过“渲染”做出来的“中国传统艺术”。

在这部短片中,作者一直着力于利用现代的3D动画技术实现传统的国画效果,但对于传统,也并非完全照搬,而是有所取舍。

作品的视觉符号来源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水墨画与西方的写实绘画不同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不加底色,在画面上留下相对于墨色的空白,体现虚实变化的韵味,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处,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是中国画独特的审美风格。作者就是在三维动画表现更丰富多彩的水墨虚拟世界,运用3D强大的表现力来创建三维水墨形象和动画。

从作品的成功之处来看,3D水墨不仅拓展了3D表现语言,而且可以表现出水墨所不能创建的运动空间,对于3D表现领域来说,已经是不小的突破。并且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形态的结合所获得的成功无疑为数字艺术的发展作了一个成功的探索。

纵然现代的数字艺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或者那样的弊病,引起了人们的多种反思。但是我们必须认清,数字艺术正处于萌芽时期,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发展中去逐步认识它,在实践中去摸索进而寻找出正确的道路。正如黄永玉先生所讲的那样:“科学与艺术不一样。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来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说话。”任何先进的技术产品的先进性都只能对昨天和今天而言,对于明天,就会是一种过时的、后进的代表,但是真正的艺术却是长久不衰的。科学的先进不能代表艺术的发展,只能为艺术的繁荣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只有把先进的数字技术与艺术理念、方法融会到一起,才是正确的发展道路。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领域数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领域·对峙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成双成对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
3D 打印:先进制造领域的必争之地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