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扼住狼喉

2009-01-05

军事文摘 2009年12期
关键词:反潜狼群战术

浩 然

深夜,空旷的山野。一群野狼疯狂地追逐着猎物,眼睛泛着阴森森的绿光,一阵阵凄厉的嚎叫撕人肺腑。“狼群!”人们惊呼着,心中瑟瑟发抖。但这里所说的狼群不在山野,而在海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大西洋。豢养它们的主人叫卡尔·冯·邓尼茨。

在辽阔的大西洋洋面上,往日那种商船穿梭、渔舟唱晚的祥和宁静已被舰炮轰鸣、硝烟弥漫所取代。“要让大西洋成为盟国舰船的坟场。”德国海军将领邓尼茨大言不惭地夸下海口。

狼群战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英国德累斯特的德国战俘营里欢呼雀跃,战俘们知道,与亲人团聚的日子不远了。然而,这兴奋之潮却没能打动海军上尉邓尼茨,他仍像往常一样沉默无言。邓尼茨是在战争结束前夕被俘的。1918年10月初,他指挥自己的潜艇在地中海马耳他海域袭击了一支英国护航船队,成功后,潜艇发生故障,上浮时恰巧钻进了护航舰队的中间,他被手持步枪的英国水兵押上了驱逐舰。在英国人的战俘营里,这位身材高大的日耳曼人少言寡语,虽然人们经常看到他坐在墙角啃着盐水土豆,但他的脑子里却一直在思考着德国潜艇的战术运用和未来潜艇的发展方向。“有什么办法能够从海上打败英国?”在那一年寂寞无聊的战俘生涯中,邓尼茨冥思苦想这个问题。

战后不久,邓尼茨回到了德国,重新加入了海军。

“你们见过狼群吗?见过狼群厮咬的情景吗?”邓尼茨不久就担任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著名的潜艇英雄威丁根命名的潜艇队的队长,他向他的队员问道。“我们的潜艇必须结成群,以群对群,使之不仅具有隐蔽的突防能力,而且能形成强大的攻击能力,这样才能打破英国人的护航体制!”一种新的潜艇集群攻击战术在邓尼茨的脑海中形成。在茫茫大海中,分散搜索巡逻的潜艇只要有一艘发现船队,就应立即发出信号,其它潜艇在接到信号后,应立即赶往预定的商船经过海域,形成集中攻击态势。“这就是潜艇集群攻击战术,可以叫做‘狼群战术”。邓尼茨在漫长的囚禁生活中思索,得出的观点又在漫长的思索中升华。

“我们要用‘狼群咬断大英帝国的咽喉。”踌躇满志的邓尼茨把他的“狼群战术”作了专业的描述:每艘潜艇就是一只狼,数只乃至数十只狼组成狼群,在暗夜里伺机活动于某一海域。当群内某只狼发现猎物时,立即向其它狼发出信号,同时继续尾随目标。一旦群狼占据最佳攻击位置,则即刻浮出水面,快速发动鱼雷攻击,然后在商船的爆炸中溜之大吉,或掉头二次攻击甚至多次攻击,直到把护航船队彻底消灭。“狼群战术”的始作俑者邓尼茨自然是这支狼群中的头狼。

1935年10月1日,是邓尼茨军人生涯的重要转折点。这一天,他被正式任命为德国潜艇部队司令,军衔也从中校调为海军上校。尽管军衔还没到将军,但这已为他施展自己的宏韬大略提供了纵横驰骋的实践舞台。邓尼茨上任后,立即按照他设计的“狼群战术”理论对潜艇部队的战术训练内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一是把潜艇的水下攻击距离缩短到600米以内。邓尼茨知道,尽管英国舰艇刚刚装备了声呐测位器,但是海水的波动、海水密度的不同、舰只自身发出的噪声等,都将会对声呐测位的准确性产生影响,因而声呐的可靠性并不是十分稳定。只要英国还未研制出新的水下潜艇探测器,德国潜艇在500米近距离进行水面目标攻击就是可行的,这比远距离攻击命中率要高得多。

二是加紧水面夜袭训练。新式潜艇具有足够的水面速度。非常灵活,因此它是进行水面攻击理想的鱼雷运载工具,潜艇浮起时艇身几乎完全没在水中,只有狭长的瞭望塔高出水面,侧面形象小,夜里很难被发现。当时,英国舰艇尚未装置舰载雷达,而水面航行本来就是舰载声呐的搜索盲区。让潜艇在水面对敌发起攻击将能收到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的效果。

另外,邓尼茨对他的“潜艇集群攻击”战术所涉及到的具体指挥、协同、通信、保障等诸方面问题都进行了逐一研究和训练,使这一理论各个具体环节都能够连贯配合。

1936年底,在柏林德军海军司令部宽大明亮的办公室里,邓尼茨从办公桌踱步到窗前,看着那里摆放的一艘新型潜艇模型,心里还在回想着刚刚放下的“潜艇部队训练演习总结”报告中的结论,疾步走到办公桌前,龙飞凤舞地在文件的批示栏里写下这样两行字:“潜艇集群战术之有效性已经在平时训练中获得证明,我十分希望运用这种战术来和英国的护航制度见个高低,好叫英国人不能效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以护航制度来击败德国的潜艇。”对牢狱之苦始终耿耿于怀的邓尼茨早就渴望报这一箭之仇,而此时的日耳曼头狼也确实今非昔比了。

激战在比斯开湾

比斯开湾是一个狭长的水域,其东面和东北面是法国海岸,南面是西班牙海岸。海湾仅宽约300海里,但它却是德国3/4的潜艇往返作战的必经之地。德军邓尼茨元帅的“狼群”就由这里出发扑向大西洋。扑向加勒比海,扑向北美洲的东海岸,贪婪而残忍地嘶咬着大洋上的“羊群”——同盟国护航运输队。同盟国损失惨重,正如德国广播电台得意洋洋报道的那样:“您听到过钟摆的响声吗?钟摆每响一声,就有一吨物资沉入海底,然而,使您感到神经紧张的钟摆声仍然不停地响着……”为打击德国潜艇兵力,扼住敌人“狼群”的喉咙,英国空军两年来一直在努力,试图砍断这条德国潜艇最主要的交通线。在这里,盟军航空兵与德军潜艇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

1943年6月以前,德国潜艇根据邓尼茨的命令,一直于夜间潜航通过比斯开湾,昼间上浮充电。因为在昼间潜艇能用目力发现飞机,在飞机实施攻击之前通常还来得及下潜。如潜艇来不及下潜,也可以用艇载机炮进行抗击。但是,在英军岸防航空兵第19大队的有力攻击下,德国潜艇所采用的这种战术渐渐失效。英军依靠飞机上加装的新型侦察雷达利用不良气候和能见度的条件,隐蔽行动企图,突然出现在德国潜艇的航线上,使德国潜艇大部分来不及下潜。而当潜艇利用艇载的防空武器对空射击时,攻击飞机又可以几架配合,打乱敌潜艇的火力,使敌潜艇处于十分被动的状态。仅在5月份,英国第19大队在比斯开湾炸沉的德国潜艇就达到6艘,重创了6艘,而德国人仅击落英军飞机6架。

“力量对比要求我们对比斯开湾航行的时间与战术尽快做出改变。”邓尼茨听完潜艇情况汇报后深感问题的严重,要求把潜艇通过比斯开湾的时机与方式进行重新思考与筹划。很快,一种新的方案在他的头脑中形成,并由海军的潜艇司令部迅速加以完善和付诸实施。这种新的战术实际上是以一种小群协同抗击的方式通过比斯开湾。每次通过时将潜艇以2~5艘编队,组

闷棍打倒在地。灯光也全部熄灭,到处都在进水,难以抗拒的物理作用力像揉面团似地在海水中把坚硬的艇壳一下压塌了进去,艇中所有的人都七窍流血,并立刻被汹涌的海水所吞没。

这次战斗,德军的3艘潜艇全部被击沉,而盟军仅有3架飞机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

骄阳高悬的比斯开湾成了令德军胆寒的断头之海。一个月中,德军共有11艘潜艇在比斯开湾被击沉,另有9艘潜艇被击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

1943年,盟国在饱受德国潜艇袭击之苦之后,终于痛定思痛奋起反击。一方面,年初于卡萨布兰卡召开的盟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上,把击败德国的潜艇作为“同盟国部队的首要任务”,并专门研究大西洋运输船队的调整问题,对同盟国的反潜兵力作了统一调整与分工:英国和加拿大负责北大西洋护航运输队的护航与控制,美国负责中大西洋护航运输队以及美州海岸运输船队系统的安全与防护。另一方面,面对德国“狼群”的肆虐,美、英盟国积极努力,新的反潜手段不断出现。除已立下了殊勋的音响探测器外,还发明了专门搜索潜望镜的机载超高频雷达,并在美国大量生产,迅速装备部队。这种雷达波长为10厘米,装在反潜飞机和护航军舰上,能够在黑夜和浓雾的天气情况下清楚地在荧光屏上侦测到水面行驶的潜艇。而德国潜艇却收不到这种雷达波,无法适时地对盟军反潜行动作出反应。盟国还运用了大功率的探照灯,被称为“雪花”的高效长时间照明弹,潜艇赖以隐蔽的夜幕逐渐失效。另外,还组建了特种猎潜战斗群。以小型特混舰队为骨干,包括驱逐舰、护卫舰和护航航空母舰等战斗舰只,并配备了反潜作战的一切武器装备。羽翼逐步丰满的英、美海军在北大西洋联合发动了强大的反潜攻势,不断重创敌人的潜艇作战系统,使大西洋之战开始发生有利于盟国的逆转,在反潜战场上夺取了作战的主动权。

后来,作为对抗,德国发明了一种雷达波接收机,当潜艇被雷达捕捉住后,它会自动报警。德军还在潜艇上安装了通气管,使潜艇不必定期上浮给蓄电池充电,减少了被发现的机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进攻和反击两方的力量此消彼长。1943年后,美国强大的经济、军事潜力开始发挥决定性作用,大量的护航舰船下水服役,特别是利用商船改装了近百艘专用护航航空母舰,立体反潜代替了平面反潜。实践证明,飞机是潜艇的克星,此后邓尼茨被击沉的潜艇中,80%损于飞机之手。

诺曼底战役后,德军丧失了在法国大西洋沿岸的潜艇基地。无可奈何花落去,“狼群作战”的黄金时期一去不复返了。

猜你喜欢

反潜狼群战术
舰用管装鱼雷反潜模拟训练系统设计
母性的力量
主动出击
战术引导模式在乒乓球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2016年里约奥运会跆拳道比赛女运动员主要战术应用特征分析
从引进到自制
如何对抗毛球!全方位战术考察
美国战术供应公司AR10执法战术步枪
他们是朋友
航空声纳浮标在反潜作战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