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之思
2009-01-05王甲佳
王甲佳
笔者前几天刚注册了新浪的微博,仔细地进行体验,感觉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它引发了我很多的启发。当然第一个感觉是自己落后了,在互联网圈子里面的人,对于微博这样的新事物了解甚少,有些羞愧;第二个感觉是似曾相识,最近几年的社区里面都有一些类似的短小的心情记录的功能,比如QQ就有历史签名管理的界面;第三个感觉就是互联网已经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网化”的倾向是越来越显著,从生活到生产,从生活方式到生产方式。尤其在商业模式迭代的启发上就有相当大的启发。
这个启发来自于我最近负责的一个信息化项目,这个项目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将客户的需求结构化为虚拟产品,虚拟产品通过工艺活动与不同类型的能力单元进行时间与空间的耦合,形成一个区别于传统企业管理软件的关系计划模式。这个模式运行的重要保障就是要掌握各个能力单元在履行所分解的订单任务时候的实际动态(最终的取向是实时动态)。其实这些动态的信息很简单,就是诸如“任务即将开始”“任务开始”“任务进行”“任务即将结束”“任务结束”“下一个任务即将开始”“执行过程中遇到工艺问题”等等,掌握这些动态,一个订单的进程就会非常明确,控制起来就很方便,出现问题也好处理。嗨!这不就和微博的要义是一致的吗?
其实无论是SOA还是SaaS,除了IT领域的具体价值之外,对于商业模式的启发也是非常具体的,至少从我所负责的一些业务变革中已经充分感受到这些理念的启发。
但是具体到微博这个相对于“经典博客”而言显得更方便,更随意,更平民的博客形态而言,其发展的主要障碍可能就是基于标签(Tag)的语义系统建设是否同步的问题。中文的互联网语义系统是一件大事情,目前虽然有很多探索,但是大部分成果还是聚焦在局部应用,比如公文分类与检索,学术研究的分类与检索等。能广泛用于互联网上文献生产速度以毫秒和比特来计算的语义处理还很不完善,比如,一些微博网站将微博的条目按照话题进行分类,一个话题有上万条匹配的记录,你实际打开看的时候,发现有关联的只有一小部分。这对于网站价值来说是一个损失。
那么在微博网站上到底能不能用上语义系统呢?当然能,这就需要网站的设计要进一步的进化,将微博和维基百科这样的模式进行一定程度地结合,最关键的是设计出一套便利而又精确的标签体系来,同时还支持这个体系的自主生长。比如,关于“美国军营枪击事件”,至少要有三组语义体系的设计,一是新闻事件的基本要素体系,背景、进程、后续、人物言论等等;二是类似延伸阅读与链接一样的语义体系,如基地组织、恐怖活动、反战、心理等等;三是微博主人个体的言论。当然实际发表条目的时候,是离散的,而且也没有人会按这个序列去逐一思考用什么标签合适,类似在经典博客中“生产”标签的活在快速地记录中不方便实现,而且现在更多的微博是通过手机这样的终端进行处理的,还不方便做标签的处理。所以在架构上,要做“推式”标签的处理,就是根据用户的初选标签自动进行备选层级的字段前推。这显然是一个挑战。在目前可以见到的架构上可以看出,微博对于信息生产者是有便利的,对于信息消费者而言虽然通过对个体的关注设定进行了一些便利的设置,但是对信息资源的最大化传播显然是很粗糙的。归根到底,如果能建立起有效的语义系统,那么微博在相当程度上是完全可以成为经典博客的升级版的。
微博网站的赢利自然是大家所关注的,就信息生产角度看,其实短信分成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样是短信,信息消费者的订阅也是一个取向。这自然只是一小部分。如果语义体系能够运行起来,那么基于“窄告”和在线销售的协同很可能创造出一个别样的商业模式出来。
微博在给其他产业带来商业模式启发的同时,自己也需要进行商业模式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