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樽清酒,两处闲人
2009-01-05刘梦晓
刘梦晓
沿着中国诗歌的源头溯游而下。会发现很多风华绝代的诗人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而最不能释杯的当数晋代的陶渊明和唐代的李白。
李白和陶渊明都嗜酒如命,但杯中滋味不尽相同。一个是长袖高冠,策马疾行;一个是布衣粗食,荷锄而归。一个总是在行走,总有走不完的路;一个就在田间埂上,侍弄着他的桑麻和菜园。一个是聚众狂饮抑或对月独酌,喝的是暂时淋漓的欢畅和长夜孑然的落寞;一个是卸下一天劳作的疲惫后在方正的旧木桌前端起碗,喝的是劳累后的轻松和养家糊口的清苦,哪怕每饮辄醉。因此,一个率真刚烈,一个清远醇香。
李白挥挥洒洒地将许多浓郁的美酒洒落在诗行中,也只有在酒的催化下。他的狷狂、他的不羁、他的放浪、他的忧伤才会慢慢渗出,集聚成一首首美妙、奔放、瑰丽的传世之作。让我们跟随着这位“谪仙人”,循着他一路踉跄地前行,去寻找他诗行里除豪放之外淡淡的孤单和忧伤。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天宝元年,李白被唐玄宗召至长安城,赐翰林侍奉,其实就是一个陪皇帝吟诗作赋的闲人,跟政治没有半点关系。这与李白的初衷大相径庭,赶赴长安的时候他是满怀抱负地“仰天大笑出门去”,但三年后被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的政治理想由此破灭。
《月下独酌》作于天宝三载,时李白仍在长安,但已身在谗言包围中。可以想见,失意和烦闷灌满了李白踽踽前行的双腿。在这样一个清冷的月夜,形单影只,孤独一人。虽是月影朦胧花亦烂漫,但诗人心中那些被唐王朝深深刺痛的伤呢?
首句一个“独”字,渲染出无尽的凄清和落寞。一壶清酒却无人相伴,只有无语的花丛默默地凝望着自己。李白仰头望天,一轮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洒在诗人清瘦的脸庞上,落在寂寞的酒杯中。李白想着自己就像这茫茫天宇的明月,虽有银光万丈却只能孤单独行,凄冷和寂寞之感不禁涌上心头。低头望望杯中的佳酿,又是一圈冷冷的清月,与己两两相对。
“对影成三人”堪称绝句,看似三者热闹共饮,长袖善舞,但浪漫之余摒弃了虚幻的二者,孑然一身更显冷清。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彷徨的灵魂,此时的李白或许比“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的李白更为真实。一樽清酒,一个闲人,怎能排遣心中久积的抑郁?
李白四方飘荡的流浪生活,注定他是孤独的行者。在他的酒香中,总若隐若现地溢出淡淡的愁闷。最终,他在安徽当涂的捉月台上一跃而下,化作滚滚江水中的一条小鱼。摇着尾鳍自由自在地游走了。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共有《饮酒》诗二十首,均为辞官归隐后所作,这一首是其中的杰作。这组诗有篇并序: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虽也是“寡”“独”之时所作。但酒中滋味与李白不同。就如陶渊明自己所言“题数句自娱”,在半醉半醒之间他喝的是乐趣。当然,其间也有文人们所共有的精神失落和顾影自怜,就如同他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的是情趣;就如同他农作,“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耕的是乐趣;就如同他弹琴,“抚弄以寄其意”,无弦琴上奏出的是自得其乐,是雅趣。
“闲居”说明冬夜无事,便自斟自饮,似醉非醉。而后自述心志或抒写田园。“心远地自偏”一句,足见陶渊明内心的纯净和明澈,虽已同于乡野村夫,但境界不同。他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劳累,更重要的是心灵无拘无束的放逐。“采菊东篱下”是洗尽铅华,那种淡定,那份宁静,在陶渊明不经意地俯仰之间流露无遗。我们可以想见,寒夜青灯,陶渊明这样一个无意车马喧的闲人,举一杯清酒。在恍惚的烛火里,心已走得很远,在自己的那一方天地里找寻着乐趣。
李白和陶渊明在仕途上是有本质区别的,李白求功心切但又藐视权贵,陶潜也曾猛志四海但后来辞官归隐。李白心中有着济世情结并且一直未曾泯灭。想建立奇功伟业,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在南山隐居的时候曾四处拜谒,希望得到举荐。陶渊明不同,他是纯粹的出世,干净利落,因此境界明朗清澈,不为世俗所烦扰。心不同,酒亦不同。
每个诗人的心灵上都有一对轻舞飞扬的翅膀。如果李白是展翅翱翔的鲲鸱。在长空滑翼俯瞰大唐时应该会有一丝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和疲惫,那么,陶渊明就是一只林间飞翔的小鸟,在光影问穿梭时心中自有一份恬淡和闲适,因为总有一棵青葱林木供他休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柏桦
这是一个精心剪裁出来的场面,写来却是那么自然。李白月下独酌,面对明月与影子,似乎在幻觉中形成了三人共饮的画面。在这温暖的春夜,李白边饮边歌舞。月与影也紧随他感情的起伏而起伏,仿佛也在分享他饮酒时的欢乐与忧愁。
从逻辑上讲,物与人的内心世界并无多少关系。但从诗意的角度上看,二者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也正是中国诗歌中“兴”之起源。它从《诗经》开始就一直赋予大自然以拟人的动作、思想与情感。如“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愁月”“悲风”等等。李白此诗正应了这“兴”之写法,赋明月与影子以情感。正如林语堂所说:“它是一种诗意的与自然合调的信仰,这使生命随着人类情感的波动而波动。”
但在诗之末尾,李白又流露出一种独而不独、不独又独的复杂情思,他知道了月与影本是无情物,只是自己多情而已。面对这个无情物,李白依然要永结无情游,意思是月下独酌时,还是要将这月与影邀来相伴歌舞,哪怕是“相期邈云汉”。也在所不辞。可见太白之孤独、之有情已到了何等地步!
斯蒂芬·欧文曾说:“诗歌是一种工具,诗人通过诗歌而让人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
李白正是有了这首“对影成三人”的《月下独酌》,才让我们了解和叹赏他的独特性的。
《饮酒》(其五)赏析
陶渊明曾作《饮酒》诗二十首,这是其中第五首,也是最著名的一首。
首句即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宁静悠然的画面,即一个无车马喧闹的场所。接着为了回答“在人境”“无车马喧”的疑问。诗人吟道“心远地自偏”,不仅道出了此词的主旨,也道出了诗人一生追求的立身宗旨。接下来四句描述了诗人的隐居生活。菊生篱下,诗人欣然采之,不期抬头,南山在眼前遥相问候。这一“采”一“见”,似有意又似无意,全凭兴之所至,而意境便在不经意中自然天成。因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都被视为体现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而王国维称其为“无我之境”,这时物我合一,浑然一体。接下来两句以山间夕阳、飞鸟归林进一步渲染隐居之所的宁静和诗人悠然的心境。就在这样的情景下,诗人情不自禁地抒发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那正是一种“欲辨已忘言”的境界,而诗人的欣喜之情也跃然纸上。
全诗淡泊清新,用字简练,然意境全出,读之如山泉般清洌,飞云般舒展。其中“菊”“飞鸟”象征着诗人对高尚情操及自在人生的仰慕与追求,含蓄地寄托了与山林为伍的情意。而读者也在这“语有尽而意无穷”的诗作之外,拥有无数遐想,达到淡忘尘世、融于自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