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私人会所:掀起你的盖头来

2008-12-30

走向世界 2008年6期
关键词:会所会员俱乐部

陈 茜

“会所”是泊来词,英文为“club”,音译为俱乐部。会所由来已久,是中产阶级的产物,为一群身份不凡人士的聚会场所,会员资格后来渐渐演变成某种身份的象征。

会所的基本功能是为住户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换个角度来看,会所也代运动会执行了社会化商业场所的一部分职能,例如会所设泳池、健身房、保龄球室、网球场、壁球馆等,甚至有的会所设中西餐厅、商务会议室等。住户不用外出也可接待商户。与一般俱乐部不同的是,会所只为业主开发,这种“特权”时常让业主有种“身份”满足感,并通过健身房、酒吧、咖啡厅等释放出来。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存在贫富差别的社会中,富人和穷人各有各的爱好和享受,而富人一般是不会去凑大众的热闹的,他们有自己的专属场合——私人会所,和日常生活有所隔离的那里是另一种多姿多彩。

私人会所和公共会所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排他性,只面向固定的业主和会员,给人带来一种归属感——成员更像是这里的主人而不是购买服务的消费者。

在英国和美国,至今仍有一些著名的传统男性会员俱乐部,如1872年在旧金山建立的“波西米亚俱乐部”(Bohemian Club)。美国总统从里根、老布什到小布什,国务卿从基辛格到鲍威尔,都是该俱乐部的会员。会员制俱乐部给不同阶层的人提供了自由的社交渠道。

加入高级会所的门槛不低,一般常驻会员入会费为15000美元,每月会费100美元,海外会籍入会费为7000美元,本地会籍为5000美元。而且要求入会者还需要其他会员的介绍和俱乐部董事会审查通过。这种富人俱乐部的生活方式是不是有点奢华呢?相信这是很多普通人对私人会所不屑的想法。在中国,会所早已蓬勃发展,既为不同阶层的人们构筑了交流感情、休闲养生的价值平台,还迎合了各界商业精英的需要,一些有识之士彻悟了会所与众不同的效益启示,不仅参与会所建设,而且成为会所活动的参与者——对于他们来说,会所不一定要盈利,重要的是需要,公众人物也要一个相对低调的私密空间。

中国香港最著名的高级私人会所皇家会,坐落在会展中心的7—10楼,外加楼顶的露天花园,是香港新世界集团投资1.3亿港元创立的,名誉赞助人为集团老板郑裕彤,这家高级会所的服务对象均为顶级名流,从成立到6年之后仅仅发展1000名会员,其中港人只占3成左右,会员共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李嘉诚、邵逸夫以及成龙、周星驰等富家名流,均在皇家会的会员名册上。

会所既为会员准备各种商务论坛(宏观经济讲座、热点论题、文化艺术……)——商务人士需要生意上的沟通,补充新鲜信息,结识合作伙伴,而这些是其它场合得不到的。也有找专业人士给会员讲珠宝艺术品的鉴赏,女性沙龙讲怎样化妆服饰的学问,而会员的服务都是定制的,你可以拥有自己的专业顾问,住什么样的房子,参加什么样的活动,要用什么样的晚装,都会得到量身定制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定制的活动成千上万,从文化探索到亲子课堂,从酒会品鉴到爵士表演、各国风味的餐饮……

由于很多会所采取限额制,所以会籍往往会随着时间升值,比如香港的清水湾乡村俱乐部,上世纪80年代运转最艰难的时候,被迫降低了入会费用,当时花5万港元购买的高尔夫球会会籍,后来涨至250万港元,相当于当年投资的50倍,现在更是千金难买,一证难求。据说俱乐部人满为患,想到清水湾乡村俱乐部打高尔夫球要排队等候,等候的时间估计在十年上下。

欧美国家的俱乐部已经演变成为了一个成熟而成功的商业模式,把服务的概念发挥到极致的商业模式——通过提供与会员身份相符或更高级别的服务、人文化和商业化的环境,获得最高的服务附加值。随着中国大都市的日益国际化和经济繁荣,高度自由的社会形态,这片土壤上高档私人会所的潮流似乎也是势不可挡。甚至反过来说,俱乐部是城市发展的晴雨表,反映着一个城市的经济状态,而它的兴盛也的确与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猜你喜欢

会所会员俱乐部
清朝军队中的“会所”
会员专区
场所营建
刍议中式传统元素在现代会所设计中的应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清朝军队中的“会所”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会员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