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2008-12-29袁振国

中国教师 2008年13期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1978年,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恢复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前身为延安时期中央研究院的教育研究室)。30年来,我国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教育科研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厚基础和强大动力,成为科学制定教育政策的智力支撑和理论保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教育科研与党和人民的期望还有差距,与小康社会建设及未来发展的新要求还不适应。
  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下一步中国的教育科研该怎样走?我个人认为核心的工作就是要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研究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子系统:研究本身、研究导向、研究保障和成果转化。
  
  一、研究本身
  
  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最基础的或者最为根本的还是在于研究的本身、研究者的本身。中国有庞大的教育研究者队伍,不仅有5万人左右的专门的教育科研队伍(包括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师范大学等),而且有群众性的研究队伍。如果全国1200万的中小学教师中有10%的人参与教育研究,那就有120万人;如果这120万人中有10%的人从事教育研究,那也有12万人。这是中国特有的景观。但是研究者必须要重视研究的本身,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研究动机
  研究者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要研究?我的研究是为了什么?我写文章是为什么?仅仅是为了毕业?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评职称?如果是这样,这就是科研的异化,教育研究将失去方向!研究者要知道论文仅仅是研究的副产品,不是目的。但是当前教育研究却严重存在这些问题,而且这种状况有一定的普遍性。
  研究者做研究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是为了真理、没有了社会的责任和良心,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者。综观历史,被人们所敬仰的学术大师,被人们称为榜样的研究者,他们的研究都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民族的责任感。
  2.研究方法
  研究的核心是创新,但是没有研究方法的创新,很难有研究的创新。
  其实科学的发展史就是方法的变革史,爱因斯坦等人之所以为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就在于他们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科学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可重复、可量化。教育学长期以来不能理直气壮地称为科学,就是它不能完全具备这两个条件。虽然这是由教育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我们必须在教育研究中注重方法,注重使用科学的方法。现在很多的教育研究的成果都是些经验性的总结,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孔子的《论语》没多少差别,但是孔子要比当代人更有智慧,他的论述更加深刻、精辟。
  我认为现在被认可的教育研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历史文献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包括抽样研究和蹲点研究,后者也称为质的研究、田野研究),电脑模拟。这几种方法任何一个贯彻到底都可以有真正的成果。但是目前的教育研究中很少有能彻底贯彻研究方法的,对研究方法选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对选用的方法没有解释。研究者要运用方法真正地开展自己的研究,而不是把方法只罗列在论文中而已。
  3.研究规范
  研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范。比如,首先要确定研究的问题。一个研究试图解决怎样的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问题,也可以提出新的问题,但是不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研究是不能称之为研究的。其次,研究者一定要做文献综述。关于你选定的这个问题,已有哪些人做了怎样的研究,还有哪些问题要研究、要解决,这些必须查文献。而当今的研究中很多的人在重复前人已有的成果,虽然“真理不怕重复”,但是这样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此外,研究的规范还应当包括概念使用的规范、引用的规范、发表的规范,等等。
  2004年教育部已经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这一规范对于保证教育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4.组织形态
  长期以来,我国科研领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模糊认识:文科搞科研就是个人写文章。在这样的观念下,考核、评价、管理体制也不适合团队研究。虽然近几年来这种观点已经有所转变,社会发展的综合化、社会发展的加速趋势已经要求文科研究实现战略性的转变,实现从个体研究为主向团队协作研究为主的转变,但根深蒂固的个体研究方式目前依然起主导作用。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下大决心,从机制上、从组织形态上,首先是从评价机制上鼓励团队协作研究。目前的评价强调的还是个人论文和著作,将来的评价应当鼓励团队协作、集体攻关。教育研究要形成分合自如、灵活高效的组织形态。事实上,教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课题通常都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往往都是团队的力量。
  
  二、研究导向
  
  研究导向对于教育研究的引领作用不可低估,研究导向对于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研究导向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成果的评价。
  1.课题的申报
  各级各类的课题的设置对教育研究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采取的课题申报方式有两种:指南性申报和自我申报。我个人认为除了政治性的、常规性的、数据调查、民情调研可以规划,可以采取指南性的课题申报方式,其他的课题都应当采取自我申报的方式,特别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科学是不能规划的,这样会失去研究的创新性。社会科学研究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个人经验性,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与他个人(团队)的学术积淀、学术敏感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研究者的知识和阅历是不可移植的,所以采用自我申报的方式更有利于尊重和激发研究者的研究兴趣、研究热情,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
  2.研究成果的评价
  研究成果的评价对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评价机制完全可能决定研究的选题、研究的态度。但是如何评价研究的成果这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学术成果应当受到评价和鉴定,但是学术成果的判定却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科学的判定标准。现在各个学校都有一些成果评价方式,国家也有一些评奖方式,这些方式都有一些标准、程序和办法,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借鉴,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做好了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做坏了将贻害无穷。
  
  三、研究保障
  
  当今的教育研究光靠学者的自身努力已经很难展开,除了团队协作,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给予研究良好的保障,进行高质量的教育研究就需要更多的保障。
  1.经费保障
  如果说今天还有人认为研究就是靠“一张纸、一支笔”而已,那不是他无知就是在装傻。现代科研某种意义上是钱堆出来的。就像培养体育领域的冠军,我们需要投入资金为他请教练、陪练、加强营养等等一样,教育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去开展实验、去做深入的调查、去开高质量的研讨会。只有研究的各个环节得到基本的物质保障,研究质量才能得到保障。所以我们要调整科研经费,要加大项目支持力度,而不单是增加科研项目,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出一批高水准的教育研究成果。
  2.社会文明的建设
  高质量的教育研究还需要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进步。首先需要信息、数据的公开系统,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之一。只有研究数据、历史档案是公开的、可查询的,研究者依据的资料才是权威的、全面的,取得的研究成果才是可靠的。我们的校长、学者、行政官员应当在有一定程序保障的前提下承担被采访的义务,这样一些教育现象、教育理论问题才能展现在研究者面前。其次要有科研成果发表的保障系统。我们的学术刊物、书籍、论坛、网络都要保证有一定质量。比如,学术刊物要专业化、编辑队伍要专业化,这样才能保证稿件发表的质量。现在的科研论文低水平重复,这是编辑的水平,但更是管理水平的体现。我们要有完善的期刊、图书等的审查制度、质量检查制度。
  此外,在现代学术背景下,如何运用和管理网络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学术杂志,它们的电子版销量都超过了纸质版本,面对这样的一些变革,我们的管理手段等也必须做出变革。
  
  四、成果转化
  
  只有研究的成果最终得到转化才能体现研究的质量,这是构建高质量的教育研究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以前比较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研究人员的产、学、研的意识还比较差,很多科研成果形成之后可能永远都在纸上,并没有发生实际的效用。我们需要改变这种状况,对于不同的研究成果要有不同的转化方式。
  比如,对于学术论文,要有一定的引用率、转引率,要看它的影响因子,只有你的思想触动了他人的思想,那么这篇学术论文才得到了转化;政策报告要看有没有被采纳、被应用;科普性的文章、书籍就要看刊登这类文章的刊物和书籍的发行量如何,是否受欢迎;而提出改进实践的教育科研成果,要看它是否能够真正促进、优化教育实践。
  现代教育研究者要有孔子“入世”的精神,教育研究要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育研究必须高度关注教育实际,高度关注本国实际,高度重视实证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对决策咨询、实践指导、知识普及和舆论引导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
  
  总之,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须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国家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实践应用;把个体研究与团队协作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密切关注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教育第一线,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可靠数据,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不断丰富理论,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
  
  (本文根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主任袁振国在北京师范大学的会议发言整理而成。)
  
  (责任编辑:张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