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失乐的童年

2008-12-29

中国教师 2008年13期

  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它闪烁着美丽神奇的光芒。童年让人们感怀最多的就是无拘无束的生活,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地成长。然而,现代教育却让童年的生命绿洲面临着沙化的危险,呈现出“失乐”的童年景观。
  
  一、儿童生活的“大生产性”
  
  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对儿童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儿童生活的“大生产性”基调,学校生活鲜明地表现出现代化大生产所具有的“数量化”和“抽象化”特征。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可以预测的,只要他们进入相同的学制体系、使用相同的教材、遵从相同的学校管理制度、配合相同的课堂教学流程,那么,在预定的时间点上,他们就会被集中贴上相应的标签,然后再被配置到不同的社会部门中去。
  现代教育直接推动了学校教育的普及化发展,在中国以及更广泛的地区,学龄儿童的生活就是一种“受教育”的生活。当“受教育”生活成为儿童生活的一种基本样态时,则需要我们关注,儿童的“受教育生活”是一种怎样的童年生活,它能否给孩子带来成长的幸福和欢乐?
  学校教育强调的是高效率,它对于复杂的人性需求没有过多的考虑。学生的生活起居、爱欲物求、喜怒哀乐……这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都被推脱给家庭或学生自己。然而家庭也成了学校教育的合理延伸地,一副副誓死捍卫学校立场的家长面孔没能让家庭为孩子提供可以喘息的出口,做不尽的课外作业、补不完的辅导课、上不完的兴趣班……这些鲜活的家庭景观让许多孩子萌生从家庭中逃离的想法。
  此外,令人备感无奈的是,学生自己也不能给自己出口。孩子们从出生那天起就被规训着要勤奋刻苦、出人头地,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切要求得以满足的前提是服从家长的意愿。现代教育的普及化发展和现代学校的科层制安排把学生紧紧束缚在既定的轨道中,遮蔽了学校生活之外的其他色彩,孩子更多的时候像墙头草那样做出被动的顺从行为。经过学校教育的统一改造,学生们很快就像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所演绎的大工业时代的工人一样拧螺丝拧到自己也成了“螺丝人”,遗忘了童真童趣,言行刻板、生活沉闷。这样的孩子长大成人进入社会以后,也只能像“暂出樊笼的小禽”一样,“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了。[1]
  现代教育制造了儿童生活的生产性格局,就像物品一样,学生在学校那里可以计件生产并具有物的使用价值。“如果一件东西对使用者有好处,这件东西就叫做好东西。对于人,也可以使用同样的价值标准。”[2]那么,如果一个学生听话、不惹麻烦,并为教师增光,教师就称他为好学生。同样,一个孩子温顺听话,他就可以被称为好孩子。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正是如此这般地追求大批量地生产“好学生”和“好孩子”,社会的生产性格也正是通过成人意志不断吞噬儿童生活的丰富性和趣味性。
  
  二、成人继“发现”儿童之后又“主宰”了儿童
  
  自人类诞生以来,儿童就一直存在着,但他们的内在精神和独立人格却并没有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得到肯定,整个社会尚未在意识水平上把儿童和成人这两个概念从宽泛的“人”的概念中分离出来。
  菲利普•埃里斯的著作《童年的世纪》(Centuries of Child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