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技术产业及自主创新形势调研报告
2008-12-29广东省发展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处广东省经贸委技术创新与质量处
中国经贸导刊 2008年8期
2007年,受益于国家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和促进自主创新的宏观政策,我省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社会自主创新活动日益深化,产业发展及自主创新工作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同时,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生产生活资料价格不断上涨,国内外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的大形势下,我省高技术产业和自主创新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一、高技术产业发展形势
(一)总体情况
2007年,我省高技术产业总体形势向好,但受出口退税率变化、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以及世界消费类电子产品转型等因素影响,高技术产业出口下降较快,拖累产业各项增长指标回落。
产业规模居国内首位,增速有所回落。2007年1—11月,全省高技术产业(不含软件业,以下同)产值为13584亿元,占全国高技术产业产值的29.7%,稳居国内首位,产值比居第二的江苏省高出55.5%。产值同比增长17.2%,增速同比下降4.3个百分点,低于全部工业的增长速度。
产业质量有待提升,多项指标低于全国。高技术产业新产品产值1369亿元,同比增长15.4%,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占总产值的比例为10.1%,与上年持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个百分点。产品销售收入13199亿元,利润总额45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0%和23.3%;销售利润率为3.47%,同比微升0.3个百分点,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
外贸出口增长减速,拉动作用有所减弱。受出口退税率变化、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我省高技术产业出口下降较快。1—11月全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157亿美元,同比增长23.2%,增速同比下降5.5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为9849亿元,同比增长16.2%,增速同比下降6.4个百分点,2000年以来首次出现出口增速低于内销增速的现象。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75%,比上年下降1个百分点,外向型特色仍较明显;出口对高技术产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9.1%,比上年下降18.1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有所减弱。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在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速大幅下降的同时,软件、新材料、环保、海洋和节能减排等新兴高技术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大,推动了全省高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层次不断提升,全年新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4家,累计认定228家;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766家,累计认定5231家。全省民营科技企业累计达8100家,工业总产值达7300亿元,同比增长32.7%。
(二)面临的新挑战
在调研中发现,尽管我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形势总体向好,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1、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
我省的大型高技术企业大多以制造为主,销售收入高而利润率低,加工制造多而自主研发少,相当多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在3%左右,与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的标准要求仍有一定的差距。
2、中小高技术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高技术企业特别是创业期企业普遍反映融资难,现有的商业信贷、第三方担保、创业投资等市场融资方式未能满足其需求。
一是商业信贷门槛较高。科技型中小企业与传统制造企业相比,在抵押物、负债率等方面较难达到商业银行的信贷条件,而知识产权质押等新的担保方式仍在探索中,所以直接向银行贷款普遍比较困难。
二是担保贷款成本高手续繁。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市都设立了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能够解决一部分企业的贷款难问题,但其贷款成本比直接银行贷款一般高3个百分点(年息超过10%),同时额度有限,手续繁琐。
三是创业风险投资支持有限。尽管我省创业投资事业发展较快,但总体而言,仍存在投资主体单一、资本来源狭窄、管理体制保守等问题,不能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融资要求。一些企业反映,大多国有创业投资公司为了控制风险、保障收益,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的评估指标比商业银行还要严格,其资金基本投向已进入良性循环阶段的大中型高技术企业,投向初创期企业的资金极少,与创业投资的本意相去甚远。当前,在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大背景下,中小高技术企业特别是创业期企业将面临着更加恶劣的融资环境。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建立了广东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准备金,省财政设立1亿元科技担保风险准备金,省内部分地市和高新区参与,开发银行按照1:20的比例,为广东科技型企业提供180亿元的开发性金融贷款。佛山、中山、东莞等市也纷纷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在调研中也发现,少数成长性好、前景广阔的高技术企业不断开拓融资渠道。
3、各类价格上涨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长期以来,利润率较低一直困扰着我省高技术制造业,近年来生产资料价格、劳动力工资和专利费用上涨更是进一步压缩高技术制造企业的利润空间。调研发现,我省高技术制造企业对生产成本的上涨反映强烈:
一是生产材料价格大幅上涨。2006年以来钢铁、有色金属、化肥、药剂等原材料以及石油、煤炭等能源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直接推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此项涨价影响大小与行业相关,对机械制造、医药、家电、数字视听设备等行业的制造企业影响大,对半导体器件、通讯设备等行业和软件企业影响较小。
二是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物价上涨和劳动力紧缺推动劳动力工资上涨,普通工人工资与2005年底相比提高了20—40%。同时2005年以来,我省出现了较为普遍的招工难现象。一些企业反映,工资已经提高到1600—1800元,并提供食宿等福利,仍然面临用工短缺问题,个别企业的人员流动率高达20%。
三是专利费用不断增加。当前,我国高技术产业尤其是电子信息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依然受制于人,不少企业在实现产业化生产后就被国外追索高额专利费用,严重影响了产品利润和企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前两项增加企业生产成本5%至30%不等,由于不能简单地将成本转移到下游产品,企业利润空间大大减少。第三项专利费问题虽然只涉及到部分企业,但必须看到,随着我国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如果不尽快拥有核心关键技术,不妥善应对知识产权问题,企业将不断面临外国企业的技术限制与专利打压,进而影响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面对涨价,我省高技术企业积极主动采取各种应对措施,如改用涨价幅度较小的替代材料,提高设计水平减少物耗和能耗,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以降低单位成本,加大高端产品和自主研发产品的生产比重,减少普通加工制造产品的生产比例等等。
4、人民币升值对外向型经济带来冲击
2006年以来,人民币开始了持续的渐进式升值,对我省外向型高技术产业带来了影响,2007年我省高技术产业出口增速下降,且出现出口增速低于内销增速的现象。人民币升值带来两方面影响,一方面由于出口产品大多采用美元结算,造成销售收入下降,另一方面进口设备与原材料的价格下降,企业成本有所降低。因此,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企业而异:对于以自主产品为主或需进口大量原材料的高技术企业,由于人民币升值较缓慢,且正反两方面影响相互抵消,因此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对于加工制造(OEM)占相当比重的企业影响较大,不但企业出口收入下降,部分OEM订单也被转移到东南亚等其它地区。如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变化及原材料涨价等影响,已基本停止了出口业务。
5、平板显示产业带来的产业转型压力
平板显示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着平板显示产业迅速壮大,同时也给我省的消费类电子产业特别是电视机行业带来了直接冲击。首先,平板显示产业的技术集成度更高,由于显示屏、模组等核心关键技术基本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更易造成技术垄断;其次,平板显示产业链的下游制造环节对技术的要求更低,进入门槛更低。因此,平板显示产业将带来新一轮的产业洗牌,如果应对不力,我省现有的消费类电子优势企业将有可能丧失原有地位,优势产业将有可能大幅衰退。目前这一影响已初步体现,2007年1—10月,全省电视机(包括整套散件)出口额22.4亿美元,电视、收音机及无线电讯设备的零附件出口额38.2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42%和48%。
二、自主创新形势
(一)总体情况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三,科技综合实力不断提高。2007年度我省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8项,创历年之最,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4项。省科学技术奖拟奖项目290项,有近45%的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2007年,我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
区域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44家,累计达307家;新认定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50家,累计达183家。新增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4家,累计达123家。省级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试点累计达130多家。新认定30家省部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12家省部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省市联动组建的18个支柱产业研究院和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已初步成型。
创新推进机制建设有新进展。建立了由常务副省长为召集人、省直有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协调会议制度,进一步提高在推进产业技术自主创新政策制订、执行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的协调性和一致性。召开了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激发了全国高校投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情。在数字家庭、精密制造等重点领域组建16个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投入进一步加大。预计2007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将超过600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拨款达125亿元,同比增长20.1%。组织申报国家863、973、火炬计划等700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获国家资金支持15亿元;组织实施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19项,获国家资金支持1.1亿元;获国家基础研究经费支持3.5亿元。我省与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联合建立了广东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风险准备金,预计可为广东科技型企业提供180亿元的开发性金融贷款。
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成绩喜人。2007年,进一步深入推进粤港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招投标,招标经费总投入达3.83亿元;粤港两地首次开展实质性的联合资助项目,省科技、经贸、发改等部门与广州、佛山、东莞等市共同参与。目前,承担重点突破项目的291家企业以及500多家联合单位共申请专利超过14000项,其中发明专利达800多项。几年来,我省已投入粤港招标引导资金10.5亿元,带动企业投入40多亿元,累计实现新增利润256亿元,新增税收46亿元。
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工作成效显著。2007年1—11月,全省专利申请量为91447件,专利授权量为51617件,同比分别增长18.2%和35.3%,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为22852件,同比增长22.8%,占全省专利申请总量的比例为25.0%,比上年度提高了1个百分点,专利申请结构进一步优化。我省自主研发的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该技术为基础起草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被信息产业部颁布为电子行业标准,这是我国在音视频领域首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广州电器科学研究院成为国际电工委员会小型熔断器分技术委员会(IEC/SC32C)秘书处,成为我省第一个国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
(二)若干问题
1、地方创新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政策实施细则,我省印发了《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该文件在科技投入、税收优惠、金融支持、通关政策、政府采购、消化吸收再创新、知识产权、产学研结合、平台建设、人才以及环境优化等十一个方面规定了四十五条措施,系统地建立了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广州、佛山、惠州、汕头、韶关等各市也纷纷制定了相应的创新政策。目前,该政策实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如省部产学研结合工作,我省通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科技部的合作,带动了全国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和资金投向广东自主创新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7年召开了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工作会议,激发了全国高校投身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热情。省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亿元,组织实施341项产学研合作项目,有71所国家重点建设和省内高校、400多家企业、20所科研院所参与。在数字家庭、精密制造等重点领域,组建了16个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推动部属高校与我省联合建立了20多家技术创新平台,累计投入达5亿多元;发动30多所高校与100多个专业镇进行对接合作;新认定30家省部产学研结合研发基地和12家省部产学研结合产业化基地。
2、国家创新政策的落实情况
2006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配套政策实施2年来,有力地促进了全社会自主创新活动,我省相应制定了《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并在该文中很好地贯彻了国家配套政策精神。但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对于配套政策中的税收激励政策最为关注,也恰恰是税收政策的落实情况最不理想。
税收激励政策中,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第九条)、促进转制科研机构发展(第十一条)的税收政策基本得到落实,支持企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第十条)中的“进口关键设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已落到实处,而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投入的所得税前抵扣力度(第七条)、允许企业加速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第八条)、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第十三条)等措施基本没有落实,第十条中的“进口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落实情况较不理想。其中高技术企业对于第七条中的“允许企业按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这一政策尤其关注,并热切期盼能早日落实。
经调查,税收政策不能落实的原因有两方面:
一是税务部门落实税收政策的积极性不高。当企业申请税收优惠时,税务部门以没有收到上级税务部门的具体操作性文件为由拒不办理(2006年下半年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已专门发文明确企业所得税优惠问题)。个别地方税务局则采取多次查帐的方式,对企业申请减税设置障碍。
二是个别税收政策的操作细则不明确。如企业申请“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原材料及零部件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时,各地海关对于“原材料及零部件”的界定有很大的自由度量权:有些以《关税税则》无相关规定为由拒不办理;有些要求企业提供法定依据证明国内不能生产该“原材料及零部件”,而配套政策中没有明确认定的机构,因此企业难以享受到这一税收优惠。
一些企业认为,配套政策中的税收激励政策难以落实,主要根源在于执行政策直接影响到各地完成税收任务,尤其是税收任务压力较大的地方更不愿意执行税收激励政策。因此,鉴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建议国家在进一步加大督促力度的同时,采取超常规的措施来落实税收政策。例如,对于各省(市)按照国家配套政策所减免的税收,可全额或部分冲减该省(市)的税收任务,并从中央财政中返还地方相应分成额度。同样,各省(市)也按照同样方式来鼓励本省(市)各地执行税收政策。
3、影响人才流动的若干障碍
在调研中,一些高技术企业反映户口迁移、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因素阻碍了高技术人才的自由流动。首先,是户口迁移难。珠三角某市的企业反映,虽然市政府鼓励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入户本市,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着一些附带条件,如要求拥有物业产权等;同时人才的界定唯文凭是举,一些企业急需的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技工人才因学历低而无法落户当地。其次,是子女教育问题。目前,外来人才的子女尽管可以在当地学校读书,但与本地户籍的子女享受的待遇仍有差异,如学费收取标准等。更重要的是,学生跨省参加高考,仍要按照原属省份的要求复习备考,分数线仍按原属省份划定,造成诸多不便。第三,是社会保障问题。我省相当部分科技人才是从内地停薪留职赴粤工作的,即使符合条件也不愿意把户口迁到广东,主要是觉得在广东企业工作不如内地安稳,如果户口还在原地,将来退休后还能够得到基本的退休保障。这说明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极大地束缚了科技人才在不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
在调研中,各家企业提出了很多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侵权是困扰创新型高技术企业的主要问题之一,尤其是对软件、医药等行业影响更大。在调研中发现,专利侵权不但严重侵蚀企业的利润,甚至影响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尤其是加快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加大判决的执行力度,切实建立起一个尊重、保障知识产权的良好市场环境,确保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是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公共服务平台服务全行业,其业务带有公益性质,其效益主要体现在推动行业技术进步方面。而公共服务平台的初始投资一般比较大,不是单个企业能够或愿意承担的。如果单纯采用市场方式来操作,公共服务平台将可能因生存压力而被迫变成与其它企业进行竞争的普通高技术企业。因此建议国家加大对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力度,不但在建设期间给予资金支持,在运营时也要通过项目委托或“以奖代补”(即按照平台对外服务金额返还一定比例的补助资金)形式给予支持。
三是制定产业政策时兼顾地方特色。对于不同领域,各省(市)都有本地的优势或特色,例如广东省针对鼻咽癌这一地方性疾病,需重点发展相应药物。为促进各地高技术产业均衡发展,形成各有侧重、百花齐放的产业发展态势,建议国家产业政策在重点发展主导领域时兼顾地方需求,有针对性地扶持各地特色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