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宏观调控的几点认识
2008-12-29李德水
中国经贸导刊 2008年8期
一
经过1993—2002年10年反通胀、反通缩的艰苦斗争,从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了新一轮增长期。但在这几年中,又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特别是一些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一度出现重要原材料、能源及交通运输的供给全面趋紧;货币信贷投放过多,总体上流动性过剩和某些方面信贷困难并存;国际收支不平衡等问题。同时,农业基础薄弱等经济发展中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针对这些情况,党中央、国务院见事早、行动快,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适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完善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薄弱环节。
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就是熨平经济波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经济增长速度每年都保持两位数,而且非常平稳,没有出现大的起落。这与科学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分不开的,可以说是功不可没。反过来说,如果不采取这一系列重大宏观调控政策,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好形势。
在这几年的宏观调控中,我们确实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最重要的是,这一轮宏观调控始终围绕着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展开,始终重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分注意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使整个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
在宏观调控中还有一件事是值得高度重视的。温家宝总理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指出:“银行资金流动性过剩问题突出”。一年来,各有关部门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大量措施。但由于人们对产生流动性过剩的原因认识还不太一致,在具体调控措施上未能摆脱被动的局面。有的认为是经济结构扭曲造成的,有的说是外贸管理不善导致进出口顺差过大,还有的则归咎于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政策等等。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都忽视了国际因素,没有看到或回避了来自外部的干扰和压力。从2004年10月的西方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会上美国对我国人民币升值施压开始,几年来越炒越热,引起国内外市场对人民币升值的过高预期,导致国际过剩资本通过合法、非法的各种渠道大量进入国内市场,我国企业和居民也视手中的美元为烫手的山芋,纷纷送到央行结汇。由此使我国外汇储备近几年出现了异常的过快增长。央行不得不发行相应的基础货币去收购这些外汇,加上货币在流通中的乘数效应,必然出现资金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必过于自责,更不能对混进大量热钱一事避讳莫深。否则,我们就难以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三
我们更要看到,去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前景出现了团团疑云,防止经济衰退和遏制通货膨胀已经成了全球的热门话题。这场危机的主角正是一大批世界顶尖的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结算银行,已经演变成美欧金融体系核心层面的信用问题。这些国际金融巨头在这场自导自演的危机中吃了大亏,总会想方设法转嫁危机,到世界上去寻找“肥羊”补补身子。其通常做法是以各种方式向某个国家或地区输入大量资金,人为制造或做大经济泡沫,在泡沫行将破裂的关键时刻迅速撤资,获取丰厚的回报;等到该国或地区经济危机爆发之后,再回过头来大举廉价收购那里的资产,再一次获得巨额财富。
面对国际环境出现的这种新情况,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我国经济已经和世界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世界经济出了问题,我国经济必然要受到影响。美国消费下降、经济增长趋缓,将直接影响我国对美国的出口。更值得关注的是,美联储连续5次降息,美元联邦基金利率从去年9月的5.25%降至3%。目前,人民币年存款利率为4.14%,两者的利率水平实际上已经形成了倒挂。而市场对美元和人民币的预期则是完全相反的两个方向:美元还会进一步降息和继续贬值,人民币却还将升息和加快升值。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资产和作为人民币资本品载体的中国股市、房市等成了全球为数不多的避风港,将会有更多的国际投机资本千方百计涌入中国,从而加剧我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也使我国流动性过剩的问题更加恶化,并增加中国资本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加大通货膨胀的压力,甚至可能引发金融风险。面对国际经济环境的这些新情况,确实使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有着诸多“两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对的办法很多,最关键的一条是:看好国门,决不允许国际短
期资本(一年及以内)“说来就来,想走就走”。
我们应全面总结近几年来宏观调控取得的宝贵经验。当前,特别要密切关注国际局势新的发展变化,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及时制定预案,妥善应对,尤其要注意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防范金融风险。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住中国人民胜利前进的步伐!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统计局原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