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误区诊断

2008-12-29周子根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期

  计算机多媒体应用于教育,弥补了传统教育的诸多不足,其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的优势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将知识形象而生动地传呈给学习者,增加了教学容量和知识密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丰富的表现力、极强的交互性、极佳的组织形式、开放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传统的知识储存、传播和提取的方式,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引起了教育的新变革。笔者从多年的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发现,多媒体课件教学尚存在不少认识上、制作上、应用上的误区,在此权作点滴分析。
  
  认识上的误区
  
  l.迷信全能
  现象:过分迷信信息技术的作用,所有的教学程序均通过计算机向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只是计算机的操纵者,多媒体课件教学的“全能”,使得课堂教学主次颠倒,人机错位,长此以往,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骤减,视力下降,教学质量下降。
  诊断: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处理好教学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的关系。课堂教学是教师传递信息和学生反馈信息的双边心理活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因此,形成优化的整合教学系统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
  2.情境至上
  现象:过分强调课件的渲染作用,一节课下来,师生完全沉浸在悠扬的音乐和美丽的画面之中,虽减缓了学生学习压力,却淡化了学生学习意识,分散了学习注意力,“过犹不及”。其结果,学生对所学知识往往“似是而非”、“似曾相识”。
  诊断:这种情况是由于教师过分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而形成的。笔者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必须考虑三点:一是能否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二是能否有效激发学生的注意力;三是能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或合作探究学习。
  3.运行同步
  现象:部分教师认为只要自己的教学设计是精彩的,让计算机课件将教学程序完整地同步呈现,会让操作更为简单,课堂结构更为清晰,学生学习更有条理。殊不知,这样一来,师生都成了课件的“奴隶”,一起围着既定的程序转,势必造成流程单一、形式凝固、思维定势。
  诊断: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认识到“主体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而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认知工具,是辅助手段。教师应充分发挥师生的主体性,根据具体学情,适时运用课件,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活化课堂教学。
  
  制作上的误区
  
  1.华而不实
  现象:教师在制作课件时,特别注重课件的形象性和趣味性,一味追求新颖、花哨、动感,却忽视其内在的知识性,使得课件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教学内容反被淡化。
  诊断: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须知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课件的制作应以教学内容为出发点,以知识的传承、情感的生成、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2.闭门造车
  现象:课件的资料来源局限于学校图书室和个人有限的文本资料,制作教师不注意借鉴他人的资源,也不愿意将个人的教学资源让别人共享,致使课件质量偏低、制作水平不高。
  诊断:这是因为教师没有处理好“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成长和教育团体的成长是共存互利的,“借力”要比“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