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2008-12-29樊志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期
新课程倡导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都得到良好的发展。面对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只有通过改革课堂教学过程、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才能在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
实施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要求
1.用《评价标准》引导课堂教学改革
面对新课程的高标准和学生学科基础参差不齐的现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成果表明,可以通过“教、学、练、评”四位一体的教学改革构建高效和谐的课堂。强调重视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发展潜能、要求进步的愿望和收获肯定及赞誉的期待。通过分层教学、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等新型教与学的方式,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良好发展。该课题子成果《新课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简称《评价标准》)为网络环境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科学可行的模板。

2.通过校本科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科研属于类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或行为研究。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在《评价标准》的引领下设计、实施课堂教学,并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具体问题及时地记录下来和描述出来,然后独立自主地或在网络教研中集思广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返回课堂加以印证,这就是校本科研的研究过程。校本科研收获的不仅仅是研究成果和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的教师会在科研引领下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近几年,我市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已经在校本科研中日益壮大。
3.依托教学环境的完善保证课堂教学
配备达标的多媒体网络机房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网络机房不仅仅是学生学习、实践所必需,也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提供分层教学资源所必需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要在教学对象、教学工具、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等多重角色之间频繁转换,这离不开软硬件齐备、运行稳定的教学环境的支持。
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
评价标准要引领评价对象的思想和行为向构建高效和谐课堂靠拢。应避免由于评价形成“千课一面”的现象,鼓励教师创新,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标准要遵循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规律,适应素质教育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筛选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子,将其作为指标来测量。
3.全面性原则
评价标准要全面反映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本质,既要对教学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的全程进行全面的评价,也要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互动三个维度全面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既要关注全体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又要关注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4.可行性原则
评价指标是构建高效和谐课堂的关键因素,指标的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有效减少评价的主观臆断成分,提高评价的效度。
进行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新课程初中信息技术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评价量表如上表所示。
结束语
通过将《评价标准》引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将彻底改变由来已久的“重技术、轻能力与情感”的落后教学状况,使学校成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沃土、学生自主成长的乐园。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纳入教育评估体系,使信息技术教育“重投入、轻产出”的现象得到根本改观,更有利于构建高效和谐课堂、大面积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