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阻力”,寻找学习动力
2008-12-29耿慧君王爱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1期
以前,我们曾经讨论过由于技术与素养的关系摇摆不定,而造成学生学习动机缺乏、动力不足的问题。近来,有不少教师又从其他角度提出了很多解决方法。比如,从教学方法理论角度挖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就是其中之一。由此,也使我们有了更多的发现和更深的理解。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并且也是一门很前沿、很时髦的课程,它对学生原本很有吸引力,但为什么就在学生中间叫好不叫座呢?我们不妨继续反思,以求寻找更多解决之道。
减小阻力须瘦身
在新课程的指引下,信息技术课堂日益丰富,不再局限于狭小的操作层面,有了更丰富的承载:素养、道德、文化、理论、方法以及探究、合作等。尤其是在主题教学、研究性学习的环境下,信息层面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然而,一节课也多了很多负担,让我们的课上起来不那么顺利:软件太多、操作太乱、技术跳跃以及主题内容皮层太厚等。不论是不是非零起点,也不管是否有基础,我们给每一位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课堂目标都很大:要有理论的高度、技术的规律性、方法的概括性、文化的影响力和道德的教育意义等。短短的45分钟,就是机器运行再顺利,学生再配合,想要全面达成这些目标,毕竟是有困难的。而且,现在学生的很多见识与观念与教师并不相同,对教师给出的主题内容并不买账,如果教师再严肃地“灌输”道德观念,难保学生不反感、抵触,以致应付了事。
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以生为本。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这就不是以生为本,而是以课程为本,以师为本。学生跟着追,而不是主动跑,这其中就势必产生阻力。
我们需要在一节课中给学生明确最为核心的东西——技术价值。围绕这个核心,让学生相对自由地,用发现者的眼睛去观察技术之美,然后体验到素养之美,自然上升到道德之美。例如,我最近刚上的一节文本加工课程,就划分出两个学习阶段——内容的加工和形式的加工。关于文本内容的加工,先给学生提供了几个文档,文档中只列出删除、插入、查找与替换三个技术要点,让学生自选主题文档,体现加工内容带来的主题变化,“诗文推敲”就是其中一例。关于形式的加工,给学生提供了几个不同的案例文档,有对通知、倡议书的题目、正文、落款三部分进行版式规范化的技术(如页面大小、字体与字号、对齐方式、行距与缩进等版式),从而让学生体验公文版式的标准化对交流的好处,也有对科学论文《恐龙灭亡之谜》、小品文《秋之物语》等的插图版式进行拓展,使文档更具丰富性、个性化的体验。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处理文档,只要能够应用本节课的核心技术、达到核心目标即好。在此过程中,还通过“注意、建议、尝试”等方式,提醒学生修改前要先另存文档、尊重别人的版权等,让素养养成成为习惯。
显然,学得少而精,阻力就会小。如果想要减少阻力,教学要求就必须要瘦身。要让学生在抓住核心的同时,更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使主题、目标的层次多样化,这样,既不离根本,又能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
化解阻力靠螺旋
学习信息技术,如果想让学生很快地和按部就班地掌握一节课的知识与技能是不现实的,至少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如此。因为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反复、不断提高与深化的过程。我们了解一门新课程的表面内容容易,但要想再深入研究就是一件难事了。信息技术的操作难度助长了这个发展瓶颈的形成。比如上网,单纯浏览、搜索、下载这些并不太难,学生兴趣也很高,但是,到了搜索的原理、技巧以及下载渠道、信息鉴别等,学生理解起来就有难度,于是感觉枯燥无味。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连续学习同一内容,时间一长,就容易形成审美疲劳,主观上就没有了继续深入学习的动机。对此,我们倒不如不要系统地学下去,而是转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上,当要用到这一部分时,再回头深化。比如,在讲到编程加工时,可以根据判断再多一些逻辑的分析;结合动画信息加工,可以再涉及一些下载动画作品的渠道;在学习信息管理时,可以再对信息的鉴别进行深化等。自然而然的学习过程,分步分段的学习,这就是螺旋上升式的学习策略。我们学习一门新技术也是如此,可以先了解个大概的皮毛,等后面用到时,再回过头来补补课。
当然,这种方法说起来容易,规划起来比较难。但单就一本教科书,我们还是可以做到互补、照应,形成相对小范围的螺旋的。这样,有利于不同技术门类的综合学习,学生学习起来会更轻松,而且,学生在不断受到新东西的刺激和对旧东西的温习中,学习的动力也会更加连贯。螺旋能够化解难度,让学习进程更加简约,学习阻力也会迎刃而解。
提升动力靠应用
学能所用,是教学活动的真谛。但是,在课堂上很少是教学生“真”用,而大都是假设我们成立一个环境保护小组、社区调查小组等。如果我们要求学生真的去做,尽管可能受到一些学习时间、班级形式等的限制,但也并非不能完成,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我们曾经就对小学生做过很多类似的实验,如用计算机写一篇英文日记、一篇中文作文,举行一次班内电脑绘画比赛等。在高中,我们也做过让学生给学生刊物发一封建议信或者投一个小稿件,至少给校报投一个小稿件等。当他们的作品得到了肯定、邮件得到了回复时,他们异常兴奋,真实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我们还鼓励学生在本校贴吧中评价帖子,发表、回复话题,参与探讨网络行为与社会道德、个人修养的关系的讨论,学生对此都抱有极大的兴趣。可见,我们所说的“阻力”,有时并不是来自学生,而是我们对这种真实应用的教学活动重视不够,或者根本不去运作,甚至因为不放心或嫌麻烦,因而丧失了很多让学生自我展示的机会。
总之,学习的动机与动力,都不是从天而降的,教师不能给予学生,只能引导学生从内心产生。被逼迫的学习动机只能形成阻力,教师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