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2008-12-29陈康英冯月娴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2期
教学内容分析
《我是什么》是一篇常识性课文。本课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中水的不同形态和与人的利弊关系。内容生动有趣,语言朴素生动,是一篇寓科学知识于趣味故事的优秀课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才能造福于人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设计理念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针对字词教学设计了相关活动,让学生基于课文本身展开想象的翅膀,并通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语言进行逻辑的表达。此外,在课文教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准备了丰富的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题,从而做到语文学科的学习与思维培养融为一体。
学习资源
跨越式资源网站(补充:《小水滴的一天》、《小水滴旅行记》、《小水滴的梦想》等阅读资源;补充:灌溉、浇水、洪水等图片);生字词语卡片、故事录音、反映水的变化的录像片或课件;创作打写的留言板。
课时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浮、雹、暴、躁、灌、溉、器、淹、稼、毁、灾”11个生字,会写“冲、池、灾、害、晒、浮、器、黑”8个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在说话中培养想象能力,在打写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与态度:了解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水与人类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1.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情景导入,学生猜谜
教师:同学们,你们好。大自然千变万化,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你看,谜语车来接我们了,上车吧!
(PPT出示谜语,学生猜出谜底后,以图片的形式出现谜底,帮助学生建立图和文字的联系)
①我在天空变魔术,变猫变狗变花朵,太阳出来我不怕,大风一吹我就走(云)。
②千条线,万条线,落进水里都不见(雨)。
③我是一朵小白花,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朵朵都是天上来(雪)。

(2)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教师:我们今天来学习的课文也是一个谜语,看老师写课题“我是什么”。谁来读一读,读准“什么”;读完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读题质疑,引起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学习作辅垫。
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说出自己的想法。
2.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读准字音
教师:“我”到底是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PPT出示:认真朗读,遇到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忙,遇到难读的句子划下来。 )
学生汇报:“我”是什么。
(2)在“识字通”自主学习本课的生字
教师:聪明的小朋友,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小水滴,我们必须要认识这节课的生字朋友们,你能自己学会本课的生字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看看“识字通”是教你怎么样记住这些生字朋友的。小朋友们快到“识字通”去试一试吧!
学生进入“识字通”,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汇报(齐读课后生字词),教师针对汇报情况对重难点生字词“灌、溉、淹、毁、害、黑、器”进行检查。
引导学生用习惯的形式进行汇报:小组读、开火车读、领读、比赛读。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文,初步感知全文的内容。“识字通”补充了大量图文并茂的内容,学生自主学习本课要认的字,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立图像和文字的联系,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为后面的打写奠定基础。
3.指导书写、培养能力
(1)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教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在“识字通”里的学习,已经认识了这些生字朋友,老师想知道,你是怎么认识这些朋友的。
(学生自学网站中“识字通”栏目的内容。)
(2)小组交流,用不同的方法记住本课的生字
(引导学生尽量用编儿歌、编字谜、编故事等有利于培养形象思维的方法来记字。)
学生汇报(字谜、儿歌、故事)。例如:

字谜:一户人家在种禾苗。答案:(稼)
字谜:四个口的中间有一只犬。答案:(器)
教师出示“我会写”中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教师:同学们已经用了字谜、儿歌、编故事的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朋友。这里的几个生字朋友,你能写下来么?(器、黑、害)
(指导学生读贴、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自由练写。)
学生读贴时复习儿歌:写字有三看,一看结构、二看笔顺、三看重点笔画。
学生临写前复习写字习惯:写字坐端正,双脚先放平,一尺一拳一寸要牢记。
(3)教师巡视,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评价小提示,从字的间架结构、重点笔画、笔锋等方面进行评价,在肯定别人劳动的同时提一些促进同学进步的建议。
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因为有前面猜谜和“识字通”的学习,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激起思维的火花,能根据字型的特点展开想象,编出了许多有趣的儿歌、谜语和小故事,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写字是第一课时的重要任务,学生通过互评,发挥同伴之间的激励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概括能力和对汉字书写的审美能力。
4.朗读全文、感知大意
教师:欣赏完大家的字,老师想听听大家朗朗的读书声。
(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教师:你知道“我”是什么吗?
学生回答:是“水”。
设计意图:学生再次朗读全文,感悟全文的内容,巩固本课的生字,为下节课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5.拓展阅读、打写延伸
(1)学生读资料库内容

教师:同学们能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真会学习,小水滴忍不住要夸夸你,他准备带我们到资料城遨游呢!
(2)学生汇报:我也来当小魔法师,选取拓展阅读的谜语考考同学
(学生互相猜“识字通”的谜语。)
(3)指导打写
教师:同学们,你们用很有创意的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朋友,能将你的谜语、儿歌或者故事打写下来与其他小朋友们分享么?
学生作品:清晨,荷叶上的小水珠醒了,风一吹,小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太阳出来了,小水珠觉得越来越热了,它变瘦了,慢慢地变成隐形的水汽飞上天了。
学生汇报自己作品,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利用大量的课外阅读资源,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大量和课文的字词相关的儿歌、谜语、故事、图片等。因此,学生在打写的时候能信手拈来,思路源源不绝,写出高质量的作品。
点评: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项目语文学科的试验以何克抗教授提出的“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为理论基础,以信息技术工具为依托,不再像传统教学中那样将汉字、阅读、作文三个教学环节孤立和割裂,而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使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在识字、阅读、写作方面的大幅跨越。儿童在入学前对3500多个口头词汇的音与义均已掌握,这样,就给语文的字词教学降低了难度,学生只要学会了拼音即可进行自主阅读,而教师只需对字形的书写加以重点的指导。根据儿童思维发展新论,“以语言运用为中心”是儿童快速习得语言的根本途径与方法。因此,每节课都进行大量扩展阅读以及运用电脑打写,把识字、阅读和作文三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是实现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本课时作为《我是什么》第一课时的教学,虽是以课文中所出现的生字词为重点,但是,教学始终都围绕着“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原则,如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识字通”栏目来识记生字的字音、字形、字义。“识字通”具体包括:我会读(加有拼音的生字词、句子)、我会认(谜语、儿歌等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我会写(生字词的笔顺Flash以及间架结构)。每个小栏目中,生字均不是独立出现,而是出现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如句子、儿歌、字谜、故事等。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感知生字词,体现了语言的迁移与运用。此外,学生在教师主导下自己创编生字字谜、儿歌、故事,真正实现了“学了就用”,思维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通过教师主导下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语言与思维均得到了训练。
整个课时的教学实现了“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设计。在扩展阅读中,教师提供了大量融入了本课生字词的儿歌、故事等,学生通过阅读,感知本节课的生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运用,实现了将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在扩展阅读后的创新写作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本节课所学习的生字词进行创编,学生通过电脑打写促进自身的思考、以及进行深层次认知加工,实现了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也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机会。
(点评人: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梁文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