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网络环境下低年级语文识字课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2008-12-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2期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课题组经过近6年的实践探索和不懈努力,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环境下“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模式(以下均简称为“网络环境下三位一体语文课堂教学”),从而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概括而言,这种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三位一体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整体实施原则有:
  * 以语言的应用为中心。注重创造丰富的语言应用情景,重视在实践中进行语言的学习。
  * 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位一体。将识字、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进行,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满足不同层次需要的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拓展阅读资料,让学生在识字中阅读,阅读中拓展识字,并通过写作来巩固识字(在课堂网络环境下的写作指的是学生在网络留言板中根据教师发布的写作主题通过计算机键盘进行的打写)。
  * 学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重。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强调语文课与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自主选择性、交互性和探究性,来让其作为学生的情感激励工具、自主学习工具、认知工具、交流表达工具、评价工具等,从各个方面整体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效果。
  根据现有语文教材的一般编排顺序,儿童入学后,在低年级会依次接触拼音课、识字课和阅读课这几种课型,“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模式也相应形成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实施子模式。本刊将连续推出这三种课型的实施模式,并配以案例和点评。本期主要针对其中的识字课型的教学实施子模式进行具体说明。
  
  摘要
  本论文结合“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课题研究,总结、提炼出课堂网络环境下低年级语文识字课型实施模式的一般流程,并结合课题实践经验,对识字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
  
  识字课型的概述
  
  识字课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行识字,但这些生字一般不是孤立呈现,而是由围绕某个主题的一组词语和一篇相关的语言片段(如古诗、小故事、儿歌、童谣等)构成。和阅读课文相比较,这些包含生字的语言片段篇幅较短,语境也相对较为简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相关生字词。
  
  识字课教学实施模式的一般流程
  
  学生到了识字课型阶段,基本上已经扫除了拼音障碍,可以借助拼音自行阅读。因此,在识字课上,教师在落实课标要求的基础上,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拓展阅读时间,让学生在拓展阅读中巩固课本的生字,拓展认识更多的生字,进而在语境中更为深入地理解生字的含义,并通过打写训练在应用中巩固生字。此外,如果教师结合信息技术,吸取传统识字教学法的优点,应用一些辅助识字策略,如让学生编谜语、编顺口溜、摘苹果等,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达到识字的目的。
  在识字课上,教学的一般实施模式可以用下图的流程图来表示。
  
  下面对这种模式中的主要教学环节进行说明。
  1.情境创设,引入新知。情境创设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开展新内容的学习作好心理准备。所创设的情境一定要与新学习的课文主题有关,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可以让学生通过开火车、摘苹果等游戏来复习前一节课学习的生字等,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对新内容的学习。
  2.初步感知,自学新字。结合实践生活、教材中所提供的语境片段等,引入对新字的学习。在初步感知生字的基础上,利用网络资源“识字通”栏目所提供的和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相关的学习资料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巩固生字词。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
  3.创新识字,指导写字。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的效果,并对生字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反馈,如对于发音困难的字进行整体发音纠错,对于字形复杂、易混淆的字鼓励学生采取编谜语、编儿歌、编故事、加一加、减一减、组词造句等各种方法来创新识字。对于课本中要求会写的汉字,则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字的间架结构的基础上,花费少量的时间对书写方法加以指导。
  4.拓展阅读,指导朗读。教师在每节课教学实施前,都需要在网络资源的“资料城”栏目放入精心准备的一定数量(建议至少8篇)与识字主题相关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拓展阅读材料,这些材料必须符合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寓教学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在学生学完课文生字和教材中的语境片段的基础上,教师提供一定时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拓展阅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鼓励学生放声朗读)。这样,一方面相同的字词在不同语境中反复出现,有利于学生巩固生字词,丰富语义,另一方面学生自学自悟的过程中拓展了识字量。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拓展阅读资源进行有重点的朗读指导。
  5.确定主题,网络留言。教师在课前会根据教学内容在留言板中发布让学生开展打写的主题。在课上,在学生阅读了一定数量的、围绕一定主题的拓展资源后,教师首先要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可以先让学生口头上互相围绕着主题说一说,然后再让学生将自己想说的话在网络留言板上写一写,可以是字数不限的读后感或是自编故事、儿歌、童谣或是字谜等。这样,利用计算机网络,摆脱笔写的束缚,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同时,培养了儿童的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等。
  6.评点反馈,鼓励修订。教师跟踪查看学生的网络留言,从学生留言内容的立意、留言的长短、打字的速度、打字的时间、错别字以及学生的参与性等几个方面来了解学生的留言情况,并适时对反映集中的问题给予一定的反馈。还可以挑选一些典型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不但要对发言积极、思维活跃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还要注意对参与性较弱的学生给以支持和认可,进而鼓励学生在课下进一步进行错字更正、互助互评等。
  
  信息技术的作用及其师生活动
  
  在上述过程中,信息技术的作用以及教师和学生在过程中的活动可用后表来概括。
  
  实施时的注意事项
  
  1.正确处理写字和拓展识字的关系
  本模式实施时,首先要注意处理好识字和写字的关系,识字、写字分开,打写提前。识字要求和写字要求分开,写字仍然遵循课标的要求来开展,而为了让学生练习写作,在拓展识字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前开展打写,两者齐进而皆不可偏废。通过课题的实施发现,由于儿童更喜欢见效快的打字活动,同时,和传统课堂相比,学生的手写时间要短,容易出现学生写字能力被削弱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字时,更侧重选择效率高、针对性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在教师自身示范的同时,利用网络课件所提供的生字笔顺等更快、更好地帮助学生开展写字练习。
  
  2.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进行分层处理
  在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的语文基础、个性、学习习惯都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强弱进行分层处理,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拓展阅读和打写的环节,要特别注重对课堂参与性弱的学生进行个别引导。教师对于拓展阅读材料可以根据相关性、难易程度进行分类,分为“必读”和“选读”两部分,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全班的学生都能读到最有价值的资源,同时,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充分满足自己的进一步阅读需求。在打写环节,建议教师可设置多个体现难易差异、角度不同的打写主题,尽量让全班所有的学生都能有适合其表达的话题。
  3.在识字、写字环节渗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除了在拓展阅读、主题打写环节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之外,在识字、写字环节也要重视渗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识字环节,要少采取开火车、反复跟读的机械练习,多采取编故事、编谜语、组词造句等多种创新识字策略,这样不仅让学生记得更牢固,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想象思维和发散思维等。在写字环节,则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来培养其观察能力,通过学会对比、区分形近字来培养学生的辨析能力,通过评价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写字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