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教育中的人文当侧重什么

2008-12-29王爱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2期

  在技术(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中,人文教育已成为课程标准的规定内容,这进一步促进了生本教育观念的提升。然而,不论是从常规课上三维教育目标的确定,还是实践课中综合能力培养的实施,人文教育的内容与方向却常有偏颇,侧重文化表象忽视人本关怀的现象已经不容忽视。我们有必要对人文的概念和在技术中的价值加以探讨。
  
  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
  
  我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关于人文,观察各方面的内涵包括:指礼乐教化;泛指各种文化现象;指人世间事;习俗,人情等。
  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科学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艺术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人文中的信仰使人虔诚。科学强调客观规律,艺术更注重主观情感;科学讲的是理性,艺术更富于情感;人文则既有深刻的理性思考,又有深厚的情感魅力。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所以,有学者把人的综合素养概括为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平时,我们习惯地把理科和工科以外的学科称为人文学科,其实并不准确。从概念上讲,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生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课标中人文教育的表述
  
  新课程从课程标准的制定之初就对人文教育提出了要求。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中,对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进行了总的要求:“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是一门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具体阐释为“技术是人类文化财富的一种积累形式。任何技术在凝结一定的原理和方法、体现科学性的同时,都携带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体现着一定的人文特征。技术课程不仅用技术内在的神秘感、创造性和独特力量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用技术所蕴藏的艺术感、文化性、道德责任打动学生的心灵”,还在“课程设计思路与模块结构”章节的教学中提出了具体的人文教育要求。
  由此可见,在技术教育中,人文教育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与技术应用能力、艺术审美能力、文化素养观念以及道德、价值观相融合的。我们在教育中时常注意的是结合文化主题、名胜古迹、民族风俗等,这对人文教育固然很有意义,然而,我们在主题上过于追求的却是在文学、艺术层面的审美、修养,即把人文简单地等同于了文化与艺术,缺乏了人文最深层的内涵——以人为本,关爱人性。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取向
  
  信息技术教育的主体是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这没有问题。把信息素养作为最高目标去追求,也难能可贵。可是,如何在技术教育中内化人文素养,这是非常不容易的。不仅是在实施方法上不容易,更主要的是在具体的内容表现上相当艰难。我们可以从正反两面分析信息技术中的人文内涵。
  一方面,技术带来了对人文的发展。在技术操作的角度,例如,图形界面的友好对使用者进行人本关怀,论坛、博客等技术对话语权的促进,超媒体图书对人阅读需求的服务等,这都是从技术上关心人,让人在传统方式下无法或极难达到的信息处理成为可能,并可以进行同步或异步交互。在社会行为的角度,例如,网络学习可以让教育更加公平,网络交友让区域范围得到拓展,网络参政让民众有更多渠道等。
  另一方面,技术也带来了对人文的制约。对传统的道德观念、人际关系进行革新的同时,带来了诸如匿名化容易滋生不负责任的攻击与陷害,人的虚拟情感造成对现实价值的颠覆,虚拟交易带来的非法行为等。
  那么,在信息技术教育的人文内容上,我们就要突破仅在主题上“文化性”的人文局限,转而侧重深入弘扬积极的人文感受,发扬技术中的人文关怀,鄙弃、防治技术带来的人文伤害。例如,我们在讲授网络交流时,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自我的内涵与修养,不因为网络的隐蔽而产生霸气、匪气,甚至利用技术违法,从而在伤害他人的同时伤害自我的内心;另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网络的存储、传播、传输技术,借鉴更多的力量来塑造自己正直、善良、有学有识的高品位修养,并关爱更多弱势人群。
  另外,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环节上,我们还要侧重教学目标、教学组织的人文渗透。一方面,学习结果评价的功利性不能太强,单纯应对考试的背诵、记忆、模仿是会伤害人文精神的。另一方面,学习过程的安排不能过于死板,齐步走式的学习推进不能体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按照认知规律进行体验、探索、研究,甚至有些技术在相当长时间中进行反思、总结才符合技术的人本化学习。所以,当堂评价、当堂检测或者横向比较等选优式的评价机制也并不符合人本教育,容易让学生的人文关怀受到伤害,而采取发展式评价、纵向比较会更多地体现人文教育。
  总之,人文是一个太宽泛的话题。关心人文的范围是群体的、人类的,而载体却是学生个体。再说,修养、道德等内在的东西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成功的,而只能在学习中、生活中日积月累。相反,如果单纯把人文作为教育的一个目标,其把握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我们还是要在教学中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学习技术的时候,针对技术的优势、缺陷进行思考与理解,最大程度地利用技术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促进社会的人文氛围。概括起来,即不要过度地在人文主题上做表面文章,而侧重在技术与人文的内涵上深化融合,让不同的技术优势互补,最大程度地体现技术的人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