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学插上技术的翅膀
2008-12-29焦建利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2期
素质教育、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大主题。到今天,这三大主题都相继进入了发展的高原期。特别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当人们试图通过媒体与技术来变革教学与学习,促进教学的生产力发展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时,人们似乎已不再为昔日的技术狂热激情所感召,转而开始冷静地思考,技术究竟对教学和学习有什么帮助?反思媒体与学习之间的关系,追问究竟应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怎样真正把技术媒体运用到实处,有效发挥其作用来促进教学与学习绩效。
学媒之争的另类解读
学习与媒体的关系之争,在本质上是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它不仅是教育技术的百年诘问,是当前教育实践中的重要课题,而且还是长期困扰教育技术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要基本理论难题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可能具有不同的形态。比如在早期,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通常以媒体与学习的关系来反映。从理查德·克拉克(Richard.E.Clark)与罗伯特·考兹玛(Robert.B.Kozma)之间的学媒论战,到托马斯·卢索尔(Thomas.L.Russell)所发现的非显著性差异现象(NSDP),直到今天有关教育技术的有效性问题、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的质量问题的研究等。2007年,美国联邦政府预算报告中对“通过技术增强教育”(Enhancing Education Through Technology,EETT)项目的资助减少了2.75亿美元,这是自2005年以来布什政府对EETT投入的又一次削减。美国官方称政府之所以减少对某些教育项目的资助,是因为“通过技术增强教育”并没有取得预期研究成果或达到预期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追问的形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问题的本质始终没有变。有关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始终伴随着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甚至可以这样说,自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出现、发展,以及教育技术学的产生与演变以来,媒体/技术与学习/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年轻的教育技术学的百年诘问和永恒课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问题研究,是学媒之争背后的技术与教育关系研究的新发展
以上事实似乎说明了技术并没有对教育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没有发生人们所期待的奇迹,没有得到像印刷术对教育造成的那样大的冲击。斯坦福大学的大卫·提阿克(David Tyack)曾指出,许多技术发明(如:无线电、电影、电话)都被宣传得无所不能,然而事实上也不过如此而已。尽管专家们一再强调要将技术引入教室,教师们的反应却是淡漠的甚至持反对态度。无独有偶,钟启泉等人也认为,“当世界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进而又跨人‘信息时代’时,除了一些局部现象外,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微乎其微”(参见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美国教学论流派》)。这是什么原因呢?究竟是在研究方法和策略上的问题,还是技术本来就不会对教育造成显著性的影响?这对于教育技术学来说,是一个坏消息吗?
如果我们将提问的方式作一个转变,那么,更恰当的问题应该是,技术可以怎样被用来帮助人们改进学习过程?国内外大量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可以说是对这个问题的尝试回答。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问题,是对技术与教育关系问题解答的新尝试,是技术与教育关系问题的新发展。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兴盛,一方面是信息技术融入教育的必然结果,是信息技术新环境下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一方面又是系统论思想在教育技术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因此,思考与反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审视技术与教育的关系问题。
学媒之争需要我们在课程与教学变革与固守的抗衡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拉里·库班(Cuban,L.)曾指出,“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变革,都可以在过去一个世纪学校和班级方面的文献中反映出来。这些变革是作为稳定持续变革过程的一个结果和学校班级教师应对他们所处的环境的方式而派生的。在这些变革中,只有极小一部分是决策者们设计的结果”。这似乎可以理解为对媒体与学习之争的现实注解。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开展过程中,这种变革与固守的抗衡现象随处可见。
媒体真的对学习毫无用处吗?技术真的对教育教学可有可无吗?在笔者看来,学媒之争的核心,并非是“有用”和“无用”的争论,而是“以什么方式发挥作用”的争论。媒体功效比较研究以及从中发现的非显著性差异现象,给予我们的是改进媒体功效研究的方法和进一步慎思技术与教育关系的机会。学媒之争需要我们在课程与教学变革与固守的抗衡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
做“苏格拉底式的方法+技术”型的教师
Americ Azevedo先生和Ani Adhikari女士都是美国UC Berkeley讲师。但是他们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教师。Americ Azevedo先生是网络教师,他的教学是基于网络的在线教学,他使用各种在线工具来沟通和传递教学信息,他所教授的班级都是超大规模的,多数在400~500人。Ani Adhikari女士教授统计学,她使用传统的学校教育技术——粉笔和黑板。同样,她也获得杰出教学成就奖。
仔细想想,Americ Azevedo可以说是技术迷教师,Ani Adhikari可以说是技术盲教师。他们都是非常成功的教师。那么,今天我们究竟如何做教师?究竟是做像Ani Ad-hikari女士那样对技术熟视无睹的教师,还是做像Americ Azevedo先生那样的技术迷教师?
我们应该做融合他们二人特点的新型教师,即“苏格拉底式的方法+技术”的教师。苏格拉底教学法(Socratic Method)是谈话法,又称问答法,也叫“产婆术”,比喻为思想接生。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提出问题,然后在讨论与对话中,不断地修正观念,激励和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由思考和表达,逐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苏格拉底式教学法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都是以教师指导为特征。
新型教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技术的功能、角色和作用,要通过苏格拉底式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有意义的学习,特别是要不仅将技术看作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更要将其视为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工具。对学生而言,要获得有意义学习,他们必须自愿地参与到有意义的任务和活动中去。为了使有意义学习发生,学生参与的任务应该是主动的、建构的、有目的的、真实的以及合作性的活动。学校和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去识别和解决问题,理解新的现象,建构关于这些新现象的心理模型,对于特定的学习情境,设定和调节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与作为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工具的信息技术双管齐下,教学和学习才会是愉悦的和高效的。
布拉德·霍坎森(Brad Hokan-son)与西蒙·胡柏(Simon Hooper) 在2000年指出,尽管诸多的研究结果并未证实电脑能够真正改善学生的学习成效,但我们在教育界中仍然大规模地使用电脑。他们区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计算机教育应用:即计算机的“表征性”应用和“产生式”应用。所谓计算机的产生式应用是指计算机产生思想的能力,而表征性应用是用来描述计算机仅仅被用做以另外一种媒体形式“再现”或复制信息的应用情况 。其实,他们所说的“表征性应用”就是David Janassen所说的“从技术中学习”(Learning from Technology),而“产生式应用”则是David Janassen所说的“用技术来学习”(Learning with Technology)。
无论是“产生式应用”也好,还是“用技术来学习”也好,存在两种借助技术促进学习方法。一种方法就是把技术无缝地整合到现有的教育构架中,另外一种可行的选择就是把技术放置在教育的生态关系中。然而,教师需要明确的是技术是如何影响方法的。事实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现代技术的这种影响,即它可能提高甚至能够激活学习经验。技术可以有助于使用特定的有效学习原则和教学方法。因此,技术可以帮助特定的有效的学习法则与教学方法,而这些学习法则和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未被发现的状态。
给教师的二十条建议
1.将技术融入教学,并非一个可以选择的问题,而是一个如何实施的问题。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在这样一个教育科技取向日益鲜明的背景下,将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是今日之学校的必然选择。
2.学校需要的是教育和学习,不是技术。学校之所以需要技术,是因为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3.技术不能取代教师,但是使用技术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技术的教师。(Ray Clliford)
4.把技术整合到学校和课堂中的挑战,更多的是人的问题,而不是技术问题。技术融入教学的失败,不是技术的失败,而是人的失败。
5.技术是人与世界的中介与桥梁。对于学LTfOIDMW+nVwq1zYSYBJbg==习者而言,只有技术无缝地融入主体或者客体之中,成为主体或客体的一部分的时候,它才能真正发挥其中介与桥梁的作用。
6.教育教学的目的和需求与技术的功能和特征相结合,赋予技术以教育价值和教学意义,使得技术能够为人们的教育需求和教学实践活动服务。
7.教师要将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前提条件就是熟谙技术本身的属性和功能。而只有具有良好教学法的教师,在熟谙技术的性能之后,才有可能很好地驾驭技术,让教学插上技术的翅膀。
8.技术的教学价值取决于技术被使用的方式以及使用技术的活动结构,而不是取决于软、硬件本身。
9.在有意义学习中,技术可以作为一种信息工具,帮助学习者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从而使得学习者探究知识支持学习。
10.技术可以通过对有意义的真实世界的问题和情境的模拟与表征,来构成一种真实的情景来支持学习者的学习。
11.技术能够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将面对面的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学习的模式,从而拓展学习者的学习时空。
12.技术作为一种社会性媒介,可以促成学习者之间的协作、对话、研讨,并在知识建构社区中支持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13.在有意义学习中,技术可以帮助学习者表达和表征其已知的,揭示其习得及习得的方式,支持学习者的内部协商与意义建构,构造学习者自己的对意义的表征,以及支持有意义的思考。
14.从技术中学习(Learning from Technology)的理念,是将技术作为一种表征工具,教师和教学设计者将知识与技能用技术的形式表示出来,然后学生再从技术中学习这些知识与技能。
15.用技术来学习(Learning with Technology)的理念,使得技术在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的角色转变为了技术作为学习伙伴的角色。这样,技术就成了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工具,它通过在活动和任务中促进学生的因果推理、类比推理、表达、实验和问题解决,从而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16.借助技术促进教学,至少有两种不同的途径:一是将技术无缝地整合到现有的教育教学架构之中,二是把技术置于一种与教育的生态关系之中。
17.“在主动地学习、技术和教学结构的改革这三者之中——每一种都是改变学校中教与学的强有利工具——这三者必须同时考虑才能够达到最大效果。如果我们能在学校中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其相互配合所产生的潜力则是无穷的”。(K. She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