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课程整合引向深入
2008-12-29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2期
事物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和高度后,就会出现其发展和应用的推进相对缓慢的现象,这个时期被称为“高原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经过八年的探索实践后,目前在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的同时,也出现了“高原反应”,许多深层次、系统性、结构性的问题开始凸现,人们的质疑、困惑、迷茫情绪加剧,一些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课程整合进程较前几年明显变慢,很难有一些突破性进展。于是,人们开始反思并寻找出路。针对这个问题,本期专题试图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两个关键词——技术和课程这两个基本因素入手,呼唤教育工作者们树立正确的技术观和课程观,以从根本上推进课程整合的深入开展。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曾经发生了一场持续了十几年的关于学媒关系的旷世之争。这场争论也曾引发了无数关于技术媒体对教育和学习的思考。那么,十几年后,这场争论真的尘埃落定了吗?回顾其中经典的警世之语,我们认为,这场争论对现代教育仍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本期专题中,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的魏宁老师和华南师范大学的焦建利教授对这场学媒之争进行了不同的解读。
树立正确的课程观同样是进行课程整合的关键。必须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定要以课程为主体,这就需要加强教师的课程意识。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的徐凡老师重申了这一点。而东北师范大学的钟绍春教授等人的“整合点”理论,在深入把握课程本身的基础上,努力寻找信息技术手段能够有效支撑的整合点,为教师有效进行整合提供了方法。
关于此话题的讨论才刚刚开始,我们期待更多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