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媒体在音乐活动中的运用

2008-12-29陶春明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8年5期

  在过去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幼儿的感受:在歌唱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反复练习演唱,幼儿感到枯燥乏味;在欣赏活动中教师让幼儿想:“感觉到了什么,还感受到了什么?”结果他们真的什么也没有感觉了!在韵律活动中,教师对动作的到位要求很严,因此,机械的练习消磨了幼儿的兴趣。在这样的活动中音乐的教育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孩子在音乐活动中只是被动的参与者,根本谈不上享受音乐。
  模拟、仿真与动画技术的应用,可以使一些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或无法观察到的过程与现象生动而形象地显示出来。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信息刺激性强、时空宽广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到幼儿音乐教育领域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多媒体教学能优化教学情境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好奇心强,对新生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多媒体软件往往以色彩艳丽、形象生动的画面和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幼儿,自然地增加了教学的魅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大大优化了教学环境。
  “组织活动应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积极发挥幼儿感官的作用……”幼儿掌握知识往往从形象思维开始,多媒体教学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把整体构成的事物分解,使许多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具体化,这一切都在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并通过高精度地显示声像效果和逼真动人的动画画面,充分调动了幼儿视、听、说多种感官,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例如,中班的音乐活动“买菜”,利用动画形式,引导幼儿去体会帮奶奶去买菜的情境。菜场里的各色蔬菜,鸡、鸭、鱼,最后和奶奶一起欢欢喜喜地回家,虽然提着菜篮子很辛苦,可买了那么多好吃的,还是很高兴。运用多媒体技术后,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情境,各种喜悦、辛苦的表情都能通过画面准确地感染到幼儿,让幼儿从心里体会到音乐活动有趣。
  
  多媒体教学能增进理解能力
  
  幼儿的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形象,而多媒体能以静化动,化虚为实,化生疏为可感,化抽象为形象,它能将静止的内容变成生动形象的音像结合的复合载体,显现在幼儿面前,使幼儿在身临其境中直接感受、切身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
  对于结构复杂的乐曲,幼儿往往因难以正确分析而影响欣赏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的灵活、形象、直观等特点,有助于幼儿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如欣赏歌曲《小燕子》时,将燕子飞来、燕子啄虫、燕子飞走的画面与乐曲相配,帮助幼儿理解乐曲的内容,区分乐曲的段落,使幼儿得以完整理解和感受音乐。
  
  多媒体教学能增强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能把文字、图像、语言、实物等各种媒体经过处理,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它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交流信息的手段。多媒体技术适当地运用于教学,会增强教学效果。
  音乐活动中的一些歌曲的意境非常优美,但如果仅仅靠教师一张嘴或一幅图片,就显得比较枯燥,幼儿在欣赏时不能较好地集中注意力,这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就不同,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性特点,教师可在课堂上再现歌曲或乐曲中的动感画面。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情境之中,从而增强了音乐活动的教学效果。
  《摇篮》是一首优美的歌曲。在教学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会取得良好效果,伴随着深情的朗诵与动人的音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出现在显示屏上。美丽的花儿,闪闪发光的星星,一望无际的天空,白云在轻轻地飘,风儿在轻轻地吹,妈妈在摇着小宝宝。使幼儿完全融入了歌曲的意境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的这种氛围充分调动了幼儿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了幼儿的共鸣,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具有很强的集成性,它可以将大量的各种类型的媒体资料,如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集合在一起,并能对各种信息进行交互和综合处理,使其使用更为方便。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可以缩短教学时间,同时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虚为实,化远为近,从而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看得清,由抽象变为具体,还大大增强教育的表现力,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有力于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
  在大班音乐活动“中国功夫”中,先观看一段功夫影片,提高幼儿兴趣,也能提供给幼儿学功夫的范本,引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和强烈的学习意愿。因此,利用多媒体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与趣味性,提高幼儿的主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结果。只要我们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并不断探索现代化教育技术自身的规律,多媒体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作用将会得到更充分地发挥。